卡夫卡的城堡:生活是一堵墙。

雨岛,2065年4月8日438+07

很多人经常会有这种感觉:知道做一件事应该很容易,别人也不会觉得有问题;但是,就在我准备去做的时候,突然有了一个想法,隐约担心这件简单的事情很可能会出问题,结果实际过程中真的出了问题,而且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糟糕,直到你心力交瘁,甚至倾家荡产,也没能实现眼前的目标。

正所谓“大江大海都过去了,却在一个小河沟里翻船”。人生有多少“必然性”,几乎触手可及;但由于各种意外,出现了各种意想不到的故障,结果是“必然”的结果,彻底失败。回想那些意外,才知道都是命中注定,逃不掉的。

这是我读卡夫卡代表作《城堡》的深刻体会。这部作品表面上反映了奥匈帝国的腐败和堕落,但这只是卡夫卡利用现实问题深刻地反映了哲学观点:生活其实是一堵永远无法跨越的墙;人的努力,虽然看起来那么感人,但本质上是非常可笑的。

曾经有一位先锋派戏剧大师导演过这样一部戏剧:他把观众叫到一个大仓库,然后他看到观众中走出一些人,试图爬上前面一堵不太高的墙。但是,没有任何工具,怎么克服呢?结果,这些登山者不断地磕磕绊绊。尝试,失败,再尝试,再失败,永无止境。正当观众焦急地等着戏开始的时候,戏剧家出来了,指着那些爬墙的人说:“这就是要上演的戏。你在看。”

仔细想想,生活就是这样。任何人生命的终点都是遗憾。

卡夫卡是人类文学艺术史上的天才;他的成就无人能及。他活到了41岁,但他只是一个保险公司的职员,几乎默默无闻了一辈子,但他如此热爱文学创作,以至于单身了很久——直到去世,他娶了自己喜欢的女人,两年后,他死了——把一生都献给了业余文学创作。而且,他的作品很少发表;发表的文章数量有限,在那些年并没有引起什么轰动。能体现他一生成就的文学奖,也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兴登堡文学奖,他活着的时候很少有人能认识他。当他死时,他告诉他唯一的好朋友,博洛德,烧掉他所有的手稿。幸运的是,博洛德没有这样做,而是认真地整理出来,陆续发表。这样,我们今天就可以读到这位天才的许多令人惊叹的杰作。

而且,这些令人惊叹的杰作大多是未完成的作品。比如最著名的《城堡》《试炼》《地洞》都是如此。这些闪耀着天才光辉的作品是如此独特而深刻,以至于深深影响了后来的世界文坛。受到他风格直接影响的作家,先后获得巨大成功,包括美国剧作家奥尼尔(代表作是《琼斯皇》,中国剧作家曹禺的《原野》就是此剧的改编),卡内蒂(名著《失传》),马尔克斯(名著《百年孤独》),莫言(代表作《红高粱系列》),等等。都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卡夫卡作品的哲学意义被命名为“表现主义”。相信喜欢艺术的朋友对此并不陌生。与印象主义的形式革命相比,表现主义更注重传达心灵中的感受,这极大地促进了艺术的飞跃,并引发了后来众多流派对美的争夺,使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卡塞尔讲述了一个荒诞的故事。土地测量员k受雇于奥匈帝国的一座城堡。他匆匆忙忙来上班,非常轻松愉快。然而,当他到达城堡边缘时,已经很晚了,工作人员告诉他,今天不能进去,明天再说。k看着眼前的城堡,心里有点不安。然而,他不相信自己进不了城堡。

毕竟他是被聘用的,官方邀请的,合理合法。这样的情况能有什么波折?

结果他就是进不去眼前的城堡。从小说描述的内容来看,城堡的主人并没有迫害他,他还派了一名助手为他服务。应该说一切都顺理成章。但是,他就是找不到能绝对保证他进入城堡的负责人和相关法规法律;而且在这个城堡周围,每个人都在负责任地工作,每个人都对他没能进入城堡给予了极大的同情,甚至伸手帮助他达到目的,但最终,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他自己已经尽力了,可谓是用尽手段,甚至是不择手段。为此,他甚至出卖肉体和灵魂,故意勾引小官的情人来打通关系。其实他确实遇到了那个小官,看来对方是真的想帮他。然而事情越来越复杂,难度越来越大,进入城堡更是遥遥无期。

小说还没写完。根据博罗德的回忆,卡夫卡的这个想法在他筋疲力尽、重病缠身的时候就结束了。他死的时候终于得到了可以进城堡的确切通知,进去了,但是他也死了。

小说的荒诞不仅有最大的情节线,还有很多细节。比如,走在漫天大雪的黑夜里,总是会迷路,连送信的都迷路了;城堡的官僚主义繁文缛节严重到一个小村长家里的公文堆了整整一个大房间。要找一份文件,就要爬上爬下,辛苦半天才找到。

虽然表现主义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艺术界,但把它推向最高点的是卡夫卡,它确实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艺术思维。简单来说,表现主义的特点是用潜意识、直觉甚至梦境来表现世界,以一种内化的视角客观、冷漠地描述现实世界。所以展示的现实世界是非常荒诞和虚假的。这样,表现主义更注重精神意象的客观描写。比如知名的挪威画家蒙克(代表作是《呐喊》)就是这样的代表人物。

雨岛,2065年4月8日43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