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永远长眠异国他乡

(呼伦贝尔那些事一4)

《树夫见闻》一133

? 那是世界上唯一,用修铁路隧道的碎石,竖立起来的一座纪念碑!

? 是人们缅怀她、从心底树起来的丰碑。

? 历经百年风雨的冲蚀、岁月的洗礼,至今仍屹立不倒,至坚不摧。

这座位于大兴安岭岭顶、密林深处的塔碑。

没有半字墓志铭,

没一句生平介绍。

更没有陵园铺排,

只有白桦林相伴,

漫山杜鹃花相随。

虽长眠异国他乡,

却是她的追梦地。

南来北往的列车,

怀着敬意、缅怀之情,

一声长鸣、呼啸而去。

敬意的是她,

用青春、生命换责任。

缅怀的是她,

伟大的使命精神。

她就是。

为修中东铁路、在兴安岭隧道应该贯通的时间段未能贯通,而牺牲的俄国女工程师一莎力。

中东铁路。又称“大清东省铁路”,“满洲铁路”。

沙皇俄国忘想称霸远东地区,进一步掠夺中国东北部丰富的资源,对东北地区实行经济侵略和政治渗透。1896年沙皇尼古拉二世,利诱逼迫清政府订了《中俄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而使沙皇俄国攫取了在中国东北修筑中东铁路的许多特权。

? 东省铁路的最初的走向由满洲里入境,经海拉尔、博克图、扎兰屯、昂昂溪、哈尔滨、一面坡、横道河子、穆棱直至缓芬河出镜。后又以哈尔滨为中心,分东、西、南部三线,分布在我国东北广大地区。全长 约2500多公里,釆用俄制1524毫米轨距。

? 中东铁路於1897年8月开工,1901年4月部分路段通车。

? 兴安岭铁路隧道,全长2公里,是中东铁路进出岭内和岭外的咽喉,据有关史料记载,这是当时我国最早、最长的铁路隧道。

? 在一百多年前的那个科学技术很落后、修凿隧道都很原始的情况下,要打通隧道的艰难、艰苦是可想而知的啦。

莎力。

? 是一位热情、活力四射的女工程师,在兴安岭隧道工程中她担负总设计师。

不论春夏与严冬,她与测绘工人穿越棘刺、爬山越岭、吃住在岭顶,测绘每一段路标,以求精准。

? 在大兴安岭岭顶,冬季的气温达四、五十度, 吃、住、行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尽管如此,莎力带领设计规划团队,如期完成任务并顺利地进入施工。

? 为提高施工进度,隧道由东西两口同时开工挖凿,中国工人的勤奋和吃苦精神令莎力感动,中国工人的聪明才智一点不亚于家乡的俄罗斯父老乡亲。

几度春秋、几度风雨地苦干,按照预期隧道应该贯通的日子。

? 隧道内不但没有一丝光线射来,而且寂静地连掉下一粒碎石,就如同炸雷之声。

工人们面面相觑,将怀疑、不信任的目光投入到莎力的身上。

“艰道是计算有误”

“还是图纸纰漏”。

不得而知。

她茫然不知所措。

她陷入深深自责。

她失眠啦!

她绝望啦!

当天夜里,

她自缢在一棵高大的白桦树上。

将自已的青春与美丽永远定格在了这里。

将自己的青春与美丽铸成了一段不解之谜的“传奇”佳话。

1902年10月20日,仍按图纸施工的工人们,突然看到对方探照灯的光线,大家欢声雀跃,齐声高呼:“通了”,“通了”。

? 而为之奋斗几年的她,却永远守在了她战斗的地方。

? 为了纪念视责任为生命的莎力,在她“睡着”的地方,用隧道石竖立起一座高大石碑,一一莎力碑。

? 同时在莎力碑的山脚下,设立了5站小站,莎力站。此站位于博克图镇6公里处,千年不息的雅鲁河在小站南边缓缓流过。

? 这座历经百年风雨的小站,虽已弃用,而莎力凄美悲壮的传奇故事引来无数文人墨客在此驻足,探密。

每年5月下旬,正是兴安杜鹃(又名达子香)盛开季节,漫山遍野、红中透绿、绿中呈红,一朵朵、一枝枝、一丛丛、一片片、一道道、一梁梁的。

? 什么叫“美不胜收”,“流连忘返”,这才是极致。

? 在呼伦贝尔工作期间,借下镇釆访之机,我曾几次到莎力碑拜谒。

每次总想收获一些女工程师之死的谜,其结果收获甚少,没有得到过半个文字的记载。

? 尤其是春天,我更喜欢兴安岭上的那片杜鹃花。

后来我逐渐明白啦。

人们怀念莎力,

是她的那份高远的责任精神。

是她的那份大爱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