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电话》:为什么第二人称“你”令人心碎?

01,

在看《告别》之前,我并没有觉得第二人称叙事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有三种情况:一是把“我”换成“你”,二是以上帝的视角对人物说“你”,三是作者对读者说“你”。

我写日记的时候,偶尔会用第二人称,大部分都是矫情的,比如“你不爱自己,谁来爱你”“不要让别人爱你”“我希望这个世界欠你几千块钱,但你还爱着它”“你值得被爱,你是一个成熟的职业人”“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你的爱和同情,照顾好自己才是王道。

我看过的书里也有第二人称叙事,大多是因为作者突然介入文本,把读者拉出来,制造阅读障碍,让文本更高级,有些刺眼。阅读体验是有的,但是被控制起来有些难受。

《绝交》是第二人称的叙事,以“135,246”的形式穿插在正常叙事中,像主角的呓语,像上帝的视角,像作者的介入。

但因为是推理小说的推理,读着读着就容易担心:这个一直说“你”的人是谁?

虽然我听说这本书的时候就知道结局是反转的,很惊艳,而且在微信读书上带着评论看的,已经是剧透了,但是我真的看到第二个人说转换开始的时候,我还是全身麻木,后面是眼泪。

原来第二个人叫叙事也可以这么让人心碎。

02,

一般情况下,我们看到“你”相对容易替代我们自己。“我”是一个人在说自己,“他”是一个人在说别人,“你”是一个人在和你一对一的说话。

现在很多走心的文章都会在标题中用“你”来吸引人。就是利用这一点,在你面前扮演导师的角色,找到你的需求,唤起你的信任,给你恰到好处的温暖和鼓励。

在《绝交》中,第二人称描述的那些部分,都是关于主角洋子的。

“你妈妈24岁就生了你。”“你妈妈永远只会想到无辜、平庸、健康的你,她一点都不在乎。”“20岁那年,你去东京的愿望再次破灭,你去了当地的一家企业工作。”“你和上一个男朋友一年多前分手了,现在没有别的备胎了。”

但是有很多话,明显是在说洋子,让人觉得很代入,就像心理咨询师在和你说话一样。

杂志上介绍的新时代女性的模特,都是你以前向往的偶像剧里的女主角。他们要么在大企业上班,要么自己开公司,要么有强大的牌照。他们都是“特别”的人,和你不一样。

你常常感到孤独,无法平静下来。内心深处,你仿佛被沥青覆盖,又黑又粘,你不再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女人。

世道艰难,大部分普通人都坐过牢,深夜痛哭,自卑绝望,孤独。你我有幸免过吗?只是至少我们还有选择,不会像洋子一样在与它搏斗的过程中变成一条龙,被恶意一点一点吞噬,一步步走向深渊。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置身事外,以第二人称叙事观看洋子的一生,同情中带着悲伤,悲伤中带着喜悦。

03,

告别的最后,第二人称的叙述突然从“你”变成了“我”。人变了,意味着视角变了,身份变了,人也变了。

绝地大逆转,真相大白。白色的月亮打破了天空的一个洞,冷漠而寒冷。

不好,不坏。

就像牛友录甄嬛的回宫杀四方,很过瘾,我们现在还觉得这部剧是悲剧。

这是最让人心碎的地方。

你在万里无云的晴天来到世间,父亲随口给你取名“洋子”。你不被期待,不被祝福,不被需要,却不断被抛弃,被背叛,被伤害。你活着就是为了死,活着就是为了死,付出所有的代价,最后为自己找到一个避风港。

但是“你”不再是你了

“洋子,谢谢你出生,成为我的女儿。希望你生活幸福。”如果这是你人生的开始,那该有多好。

04,

《我们与恶的距离》里有一句话,“孩子的问题大多来自家庭。”可以用来解释《绝交》中大部分的穷人和可恨之人。

但是这句话我们无法理解那些人。

的确,就像雨只是从天而降,谁也无法选择自己出生在哪里,我们无法选择,甚至无法改变。但是,我们不能沦落到谷底,没有方向,没有选择,没有判断,就这样飘进一个又一个坑里。

即使很难,也要尽力让自己快乐,让情感在黑暗中绽放,让美随鲜花弥漫。只有这样,人生才不会被彻底毁掉。

就当是地球上的灾难吧。痛苦的出身家庭是一场灾难。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我们的余生都会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