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让茶乡民间艺术绽放新的光彩

 ? 安溪茶 歌?南音?木偶戏?安溪竹藤编千百年间, 安溪县 民间艺术犹如串珠,百花齐放,传承悠久文化,讲述时代新声。

 一直以来,安溪县高度重视民间艺术工作,挖掘散落在民间的艺术瑰宝,积极探索保护与创造性传承的有效途径,守正创新,搭建平台,发展相关产业,让民间艺术?活?下来、文化传播?火?起来,让传统民间艺术绽放出新的光彩。

 让民间艺术?传?下去

 在高甲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记者被声韵婉转、曲调高亢的戏腔所吸引。循声望去,一场名为《玉珠串》的高甲戏正在上演,演员们唱念做打、碎步走跳,引得观众掌声阵阵,赞声连连。

 走进县南音研究会,会员们身着古典服饰,手持管弦,一唱一奏间描述一段段扣人心弦的故事,雅韵清音在上空弥漫开来;步入县茶文化艺术中心,叮咚作响的古乐声中,茶艺师款款有序出场,行云流水般展示沏泡乌龙茶的全过程?

 ?民间艺术源远流长,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各领域各层面,其种类多样、形式丰富,叙说着多彩的茶乡故事。?安溪县文化馆馆长王铭芬介绍,高甲戏形成于明末清初,安溪茶歌传唱近千年,而安溪竹藤编更是历史久远。

 据了解,目前安溪县现存传统民间艺术涵盖类别广,可分为传统美术类、传统音乐类、传统舞蹈类、传统戏剧类等,有些特定的民间艺术活跃在春节、元宵、迎神赛会等民间传统节日及相关喜庆需求,比如剑斗镇的迎亲队、凤城镇的?大鼓吹?等。

 ?然而,许多民间艺术依靠?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承,传承方式非常脆弱,随着民间艺人的不断老去、逝世,有些技艺、绝活逐渐面临?人亡艺绝?的困境。?王铭芬介绍,为了守护这些民间瑰宝,安溪县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挖掘、保护本土民间艺术资源。

 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安溪茶歌、木偶戏、南音等项目,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并建立完整档案;非遗代表性项目传习所的建设,创立竹(藤)编工艺创新工作室、高甲戏协会、南音专业班等34个传统技艺协会组织,为人才交流合作提供平台。

 ?针对传统优秀民间艺术,我们积极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非遗项目传承人、保护单位,给予一定的扶持。?王铭芬讲到,安溪县成功申报涵盖南音、木偶戏、安溪竹藤编等多个领域的50项非遗项目。2021年,陈清河竹藤编技艺工作室获批国家级专项资金补助经费17万元,用于竹藤编技艺的传承与保护,新艺种开发、竹编汉字软件研发。

 从完善民间艺术相关资料,到发掘培育非遗项目,再到吸引更多人去了解民间传统文化,近年来,安溪县有关传统民俗节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等活动精彩纷呈。

 组织开展?福在安溪香满城?端午系列文化活动,南音、木偶戏、布袋戏等民俗表演一一亮相,为市民呈现了一场民间艺术盛宴;拍摄非遗摄影作品,生动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技艺、传习活动、制作过程等,并到社区乡镇进行巡展;成立农民讲师团,走村串巷到田间地头普及非遗知识?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活动,让保护民间艺术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让民间艺术?活?起来

 ?民间艺术绚丽多彩,但如果没有?保鲜?,就只能停留在人们的回忆里。只有让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积极融入当代人的生活中,才能焕发持久的生命力。?王铭芬如是说。

 随着县民间艺术团蓬勃兴起,越来越多的爱好者齐聚一堂,县青少年宫不断推出 闽南语 、木偶戏等兴趣班,县老年大学、县艺术学校等纷纷开设南音兴趣班、专业班,民间艺术进社区展演、展示成为市民文化生活常态。

 在龙门中心小学的木偶戏兴趣班课堂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认真操纵木偶弯腰低头或翻转跳跃,表演活灵活现;安溪茶歌入驻虎邱镇双格小学,嘹亮动人的歌声伴随即兴创作的歌词,深深吸引学生的眼球。

 ?竹编、高甲戏、木偶戏等民间艺术走进全县143所中小学校园,以校本课程、演艺班、兴趣小组等形式,***培训中小学生 8000余人次,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文化艺术的魅力。?王铭芬谈到,依托校园浸润,民间艺术的生命力和创新性都得到了增强,培养的学生曾多次参赛并获奖。

 此外,每逢国庆或五一期间,凤山风景旅游区、大坪迎仙埔生态观光茶园等风景旅游区会整合推出全新的茶歌茶舞、茶艺表演、自助品茗等活动,并邀请高添丁等代表性传承人上台献唱;设计?非遗研学之旅?非遗体验之旅?等10条非遗旅游线路,涉及美术、技艺、民俗等多个门类,年均接待游客186余万人,直接带动景区增收2800余万元。

 ?民间艺术进景区,实现文化与旅游双向赋能,不仅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也是活态传承的创新之举。?王铭芬说,还将通过常态化开展驻演,实现优势互补,让民间艺术变得更加触手可及。

 ?我们还长期举办原生态茶歌邀请赛、南音表演唱等活动,以此为契机,让爱好者互相切磋,推动民间艺术发展。?县文体旅局相关负责人说,民间艺术的传承不仅要体现民间文化的原汁原味,更要与现代元素进行融合创新。

 高甲戏围绕宣讲时代精神,创编《李光地》《莫耶?延安颂》,成为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安溪?闽南四句?第三代传承人李辞晗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创作,将?闽南四句?融入婚礼主持当中;安溪竹藤编非遗传承人陈红萍大胆创新,以平面编织的手法将汉字融入竹编艺术,让古老的技艺焕发出蓬勃活力。

 ?借助互联网平台,我开通了竹编教学直播,希望通过网络直播和短视频教学拓展我们安溪竹藤编的影响力,让更多人体验创作的快乐,让安溪竹藤编技艺活态传承下去。?陈红萍说。

 让民间艺术?火?起来

 2019年,高甲剧《玉珠串》在浙江、江西、广西三省份九地市相继演出,将喜剧化的表演形式和跌宕起伏的剧情巧妙结合,在场观众也将每个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深深记入了脑海。

 ?借助送戏下乡、送戏进万村等渠道,我们每年开展公益性演出210余场,形成?飘香安溪?周周有戏?文艺轻骑兵?等文化惠民品牌。?县高甲戏剧团团长谢志斌说,利用好安溪高甲戏这张名片,让茶乡民间文化走出安溪、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据了解,安溪高甲戏曾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戏曲晚会等大型文艺晚会演出18场次,并前往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交流演出 75场次,创编的高甲戏剧目两次获全省戏剧会演剧目一等奖。

 ?激发民间艺术的内生动力,让其在更广阔的舞台和市场上?火?起来。?王铭芬介绍,对一些具有市场潜能和开发价值,与消费者日常生活相关的民间艺术,通过创新型发展模式,可以推动区域振兴、产业振兴和品牌振兴,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在传承竹藤编技艺的基础上,以全国劳动模范陈清河为代表的手工艺人,不断探索创新,把坚硬的钢铁和细软的藤条巧妙结合,在全国首创?藤铁工艺?艺种,如今,安溪竹藤编已由民间草根工艺发展为造福群众的民生支柱产业,产业由小到大,产品由中国走向世界。

 ?安溪藤铁工艺品占全球市场的35%,占中国市场的50%以上。?中国工艺美术学会藤铁艺术专业委员会执行主任、县家居工艺商会会长黄连福介绍,安溪县120万人口中有15万人直接从事藤铁工艺业,40多万人受益于涉藤铁工艺行业,年收入近70%来自手工编织工艺制作。

 ?将传统技艺转化为致富增收产业的同时,也使民间艺术在生产中得到传承和保护,焕发出勃勃生机。?王铭芬说,下一步,县文化馆将更重视对优秀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传承,积极推动民间艺术进景区、进专柜、进课堂,为传承相对困难的民间艺术创造条件,把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陈颖 谢志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