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犁的短篇小说《光荣》
通过阅读这部精彩的小说,孙犁把我们带入了那个非常隆重而热闹的庆典游行现场,让我们看到了主人公和他的父母、村民们熟悉而亲切的身影。读了几遍,我们很自然的就想到了阴,一个真正的饶阳特级战斗英雄。尹是饶阳县姚庄村人,离孙犁搞土改的官厅村不到三里地。而阴在1948年夏刚刚功勋归来,在全区召开了庆祝大会。当时除了骑马游行,冀中的火线剧社还连续唱了三天的戏,老人记忆犹新。孙犁是一位热爱生活的作家。看来他一定参加过这个发布会,而且他甚至可能亲自采访过尹本人。否则,小说的主角,阴和阴是如此的相似。我们看过很多孙犁的传记、散文和相关评论,似乎都没有谈到这一点。于是我们着手调查走访,探索隐藏,多方论证。我们认为这是一部基本的现实主义小说,作品中的阴的原型是阴。这部作品中主人公的出生地、经历、性格、特点等基本不是虚构的,而是将庆典、游行、演讲等一系列场景、情景、气氛完整地用写实的手法描述出来,与老人们的回忆非常吻合。
战斗英雄尹15岁参加八路军1939,八路军120师358旅战士、排长、副连长。他参军后屡建功勋,威逼敌人。他曾经赤手空拳抢走了鬼子的三八大盖和轻机枪,曾经用刺刀杀了七个国民党土匪。最突出的是在保卫延安时著名的青化边战役中,他孤注一掷,穷追猛打。一人活捉敌少将李继云,特别立功。他的公司后来被命名为“硬骨头六连”。1948年夏,殷因伤复员,358旅的于亲自扶他上马,送他踏上归途。建国后,他多次回部队作模范报告,给干部群众和学生讲光荣传统,和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起登上天安门大门。可想而知,殷回乡时,正巧孙犁在官厅负责土改。孙俪一定在冀中参加过或者看过这样轰动的活动。作为一个充满爱国情怀和对新事物敏感的作家,孙犁很可能拜访过殷吧。即使他们没有机会交谈,孙丽也一定从村民那里了解了很多关于阴的情况。在小说中,尹于1939年参军,1948年回到家乡。他参军后,家里有个不体面的童养媳。这位热中于抗日工作的痴情女子一直在家等着他的一系列故事情节,与现实生活中的殷如出一辙。特别是小说中两次写到他的丰功伟绩是活捉了国民党的旅长,这样的故事不是孙犁凭空捏造的。我们拜访村里的长辈时,他们也说,虽然我们没看过这本小说,但阴的外号是尹元增。看来作者对这位英雄几乎用了真名。
在小说《光荣》中,大量的篇幅和文字都是关于痴情女子的,而关于殷的却不多。但作家仅有的两笔,却生动地写出了他的脾气和性格,令人印象深刻。这个像赵子龙一样杀光所有敌人的英雄,是一个不爱说话,不喜欢抛头露面的红脸男人。孙犁在小说中写道:“再有就是土语。他说话很慢很小声,台下的人说:老脾气没变,还这么不慌不忙,怎么能活捉一个旅长!土著说:自己做一点贡献;观众说:小子,活捉一个旅长。他说这是一个小工作。原生补充道:这不是他自己的功劳,是全体人民的功劳,观众补充道:你看人家都在说什么。写游行的时候,孙俪是这样写的:“土人骑着马,有点害羞,一直在想,摄影师很快就抓住了他。“从孙俪的描述来看,这个英雄很谦虚,很谨慎,甚至有点害羞,虽然他很有成就,叱咤风云。这些绝非“高大全”真实的描述,却也印证了我们对尹生前的独特印象。我记得那是80年代末,计划经济还在的时候。一次,县政府来了一位高大威猛的老人,他怯生生地对值班同志说:“帮我解决点便宜柴油,家里急用。”“在政府工作的时候,我问:“你是哪里人,叫什么名字?”他似乎脸红了,犹豫了一下,低声说:“我叫尹于芬。”看起来不愿意提起他的名字。这个名字对我们来说如雷贯耳。我们很快为我们的座位提供水,并问他需要多少。当时平价和高价差距很大。如果你手里有一些平价指标,你可以转手赚钱。像殷这样的英雄,我们应该满足于他的大嘴巴,他却使劲咽了口唾沫,说:“五六十斤就行了,再来一口水也行!”这才是真正的英雄,也是孙俪塑造的真正的英雄。如果你没看过尹,孙俪的本土形象肯定会不一样。
现在,文学大师和特殊英雄都死了,但他们的成就和文字却作为不朽的财富流传下来。孙犁根据饶阳的土改生活写了一部中篇小说和几个短篇故事。那段人生,他是经过反复消化酝酿才开始写作的,离开饶阳后几乎全部释放。只有这个“荣耀”是他看到英雄后燃烧的激情。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夜以继日地突击,赶着写。1948年7月10日完成后,发表在当年年底的《华北文艺》创刊号上。这也说明了这部小说在孙犁心目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