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人主要用面食。那时候没有米吗?

虽然有了米饭,但唐代的主食还是以面食为主,更确切的说是饼,饼有几十种(当时各种馒头也叫饼,饼的概念比现在大)。唐代笔记小说《因言故事志》中提到“天下重饼”。各种各样的饼经常出现在各种史书、小说、诗词中,比如蒸饼、煎饼、胡饼、汤饼等等。那时候主要是羊肉(吃牛肉是违法的,猪肉不多),羊肉的问题就是比较刺鼻,所以那时候能闻到刺鼻的辣椒很高,价格也很贵。

唐朝为什么不吃鸡鸭鹅?这是一个有趣的话题。因为有时候在唐朝,鸡鸭鹅等禽肉都不算肉——这里讲个小故事:唐朝初年,曾经禁止御史到一个地方吃肉,但是唐朝初年,有名的名士马周友到一个地方特别喜欢吃鸡,后来就被起诉了。唐太宗说:“我禁止御史吃肉,怕州县花大钱。吃鸡有什么意义?”我怕铺张浪费,所以禁止吃肉,但是吃鸡怎么能算肉呢?至于肉,我要补充一点,唐代非常盛行渔猎,捕鱼很普遍。当时有一道非常有名的菜——“鲢鱼片”,其实就是今天的生鱼片。狩猎猎物,如鹿,兔子,野猪和熊,经常出现在唐人的菜单上。先说蔬菜,比如西红柿、土豆、青椒、红薯、洋葱、辣椒、玉米。猜猜唐朝吃了多少?

答案是零,而这些在当时都不存在。

就连常见的大白菜(当时叫“糟醅”)和菠菜(当时叫“菠菜”)都不是常见的蔬菜。白菜是因为外观差,而菠菜是刚引进,价格太贵。那么当时最常见的蔬菜是什么呢?秋葵被称为“冬苋菜”,杜甫有诗:“饭可煮白,秋葵可再煮。谁滑谁饱,谁总是软。”现在不常见,只在南方部分省市吃。此外,还有一种很常见的蔬菜叫西è,杜甫也有一句诗:“隐士柴门,秋日家周围种蔬菜。盈筐结露水,不待书。”现在这道菜也有了,名字叫“jiao Tou”,但也很少见,只有南方一些省市才有。况且当时的做法比较单调,基本都是煮、蒸、烤,炒到宋代才有。

再来说说香料。

那时候的香料还挺多的,花椒,辣椒,豆蔻,肉桂,陈皮。还有一些比较复杂的调料,比如豆豉、豆瓣酱、葱、姜、蒜。一定有一些盐。而味精、鸡精这些现代才有的东西,那时候肯定没有,辣椒也没有。很多古诗都提到了当时做菜用的调料,比如“蒜蓉蒸海豚,椒盐烤鸭”。去骨鲜鱼,和熟肉面”(蒜泥浸蒸猪肉、椒盐烤鸭、生鱼片、带皮羊或猪头);再比如“鳞白如雪,肉桂蒸”,等等。可见唐代对香料的使用已经和现代非常接近了,而且有很多种做法。那时候有醋,用酒做菜也不少见。此外,唐代也有糖,但更常见的叫法是“丰”,更确切地说,应该是麦芽糖,也有人加丰做饮料。这种饮料叫“凤”。当时制作釉料的工艺精湛,釉料质量很高。正如李商隐所说“粥香杏花白”;至于蔗糖,也是刚刚兴起,还是玄奘从天竺带回来的制作工艺。从那以后,糖逐渐流行起来。

以唐代长安一代为例,说说他们整天都在吃什么。

唐代早餐中,最常见的是“韦嘉(韦嘉)”。简单来说就是面汤。贾思勰的《齐姚敏蜀饼法》对贾秀的做法有详细的描述:“贾秀如大指,断于两寸,浸于盆中。宜用手拍打至盆边,使之极薄,全部用水煮熟。它不直,又白又可爱,还自滑。”简单来说,就是将面条撕成拇指大小,用调料熬煮,这是唐代常见的主食,属于我前面提到的“汤饼”中的一种。另一种常见的早餐是“粥”。据说粥这种简单又有营养的东西也是唐人的最爱,比如白居易的“现在春寒料峭,扪心自问想吃什么。”苏文柏华葡萄酒牛奶地黄粥。“再比如皮日休的《早晨有麦,早晨有布》。“其中一种也是粥。当时粥的做法多种多样,相比同时代的。在唐代的医学著作《食医心经》中,有专门关于粥的部分,其中提到了各种做法。原料从大米到白米、小米、薏米、大麦、小麦、粳米,辅料从蔬菜到肉类到水果到干果,无所不包。

只说几个出镜率高的:

芝麻粥(芝麻粥)那时候喜欢在米饭里加芝麻,比如王维的“御汤石髓,香米成麻”,粥是少不了的,于是就有了芝麻粥(芝麻粥)。冷吃麦片粥。寒食节期间,根据唐代六经,公务员的食谱中就有凉麦粥。至于乡亲,寒食节多吃冷粥。杏仁粥。凉粥不好喝,所以吃杏仁粥很常见。做法是“三天吃冷食,做发酵奶酪,煮粳米小麦做奶酪,捣杏仁做粥。”据《玉烛书》记载,今人知薏米粥,杏仁研为酪,而不把它当作符咒”(《中野纪》)。简单来说,就是大麦粥,配以碎杏仁和糨子(麦芽糖)。当然,除了汤面和粥,早餐肯定还有其他选择,比如蒸饼。简单来说,凡是笼蒸的面食,都可以称为蒸糕。(当然也包括包子,但不限于馒头,有的和馒头差不多),有直接蒸的,有油蒸的,有干果和馅料蒸的。另一位宋代诗人吴楚侯在《蓝箱杂记》中提到:“仁宗殿中,贞节为讳(应称‘贞’),语不正,近于蒸。今天整个朝廷都称蒸饼为烹饼。”——想起武大郎。

挑选一个著名的介绍:

紫推蒸饼:这也是寒食节的时令食品,今天也可以吃。另一个出镜率很高的超级有名的主食是胡兵。白居易有句诗,“胡麻煎饼似京都,面脆油润。”讲的是白大诗人临摹了北京一家著名的胡兵店,然后做出来送给朋友的故事。胡饼的制作方法大概是白面饼胚,抹上油撒上芝麻,放在烤箱里烤——考虑到这东西来自西域,做法和馕一模一样,我觉得就是馕。和烧饼一样。感觉胡饼应该和今天的包差不多。在《汤玉林》中,有一种豪华版的胡饼:郝家两次吃饭时,取一斤羊肉,盖以巨型胡饼,隔以花椒黑豆,润之以酥,迫入炉中,肉半熟,称为“古楼子”。一斤羊肉包在一个大胡饼里,调料是黑胡椒和豆豉。涂上酥油,放入烤箱烘烤。叫“古楼子”,听起来够大方。

然后还有煎饼。

煎饼也是一种时令食品。唐六经中提到官员会在三月三吃煎饼,但至今没有详细的文献描述唐代的煎饼做法。但在元代王镇的《王镇农书古普洱》中说“(荞麦)去皮,磨成面,摊为煎饼,与蒜同食。”所以至少元朝的正宗煎饼是用大蒜做的。除了主食之外,羊肉是唐代肉类的首选。当时羊肉的做法还不是很丰富。就拿几个有名的来说吧:生羊肉,隋代传下来的。简单来说就是生羊肉切碎,拌上调料。想象一下它是什么味道。黄芪羊肉是药膳的一种,就是黄芪和羊肉做汤。

还有一种,在当时的名菜中可以算作名菜——“荤阳有所疏忽”,做法也很奇妙。《太平广记》是这样说的:“取鹅,去毛,去五脏,与肉、糯米同酿,调和五味。先咬一口羊,然后剥皮,取出内脏。把鹅放进羊缝里。羊肉煮好了,就跟去放羊一样好。把鹅拿去吃吧。”简单来说,就是把羊和鹅杀掉,去掉内脏,脱毛,然后把糯米和肉放进鹅的肚子里,把鹅放进羊的肚子里,然后把羊烤熟,等羊肉熟了再吃鹅。不过说完羊肉还是有空间的,说说牛肉吧。虽然名义上是禁止吃的,但是自古以来我们老百姓有本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允许我杀牛,但是牛意外死了,我就可以吃了吧?因此,仍然有一些用牛肉做的菜,比如这个:《北湖录》中记载的牛宝头。“南方人取嫩牛头,放在火上煮,然后用汤(烫)去根,反复洗净,加酒、黑豆、葱、姜煮至熟,切成掌片,与苏糕、花椒、橘子拌在一起,都是带泥带泥的瓶瓶罐罐。”做法很复杂。可以先把牛头烤熟,加各种酒、豆豉、葱姜一起煮,然后拌上香料用泥封在大缸里,埋起来,点上火慢慢烤。味道怎么样?作者称赞它比熊掌好吃。

还有一道名菜,“烧鹅烧鸭”,据说是张易之的最爱,武则天的最爱,但是很残忍。把鹅鸭放在金属笼子里,用炭火烤,然后放上调好的调料汁。鹅鸭一热,就开始浇调料汁,直到鹅鸭烤死,味道也进去了,肉也刚刚熟。再说说存在感少的猪肉。那时候最常见的做法是蒸熟了和蒜一起吃。

另外,重要的是要提到“鱼鲢鱼”,也就是生鱼片。是的,日本的生鱼片是唐朝传下来的,但是今天从日本传回来的。刺身国内外都差不多。取鲜鱼,或切片,或切丝,蘸调料。这在当时是顶盘,因为切鱼需要很多刀功。杜甫的诗《甘乡姜七小院为长歌设戏》,详细记载了吃饭的过程:“姜侯为严冬设戏,今昔有风。河东不宜垂钓,切冰可能侵河伯宫。鲛人,一条鱼,洗了鱼,磨了刀,让鱼嫉妒。无声细飞雪,白骨有葱花。我偏劝胃以年轻为耻。砧落时白纸湿,不感金盘空。”

吃完肉,我们来说说食物。

先说秋葵,当代也有。最常见的方式是炖汤。另一道名菜是醋秦,是唐初著名大臣魏徵的最爱。就是现在的醋渍芹菜:最后,唐朝的人喜欢和“果”一起吃,就是水果。橘子、荔枝、琵琶、桂圆、梨、桃、枣、杏、李、樱桃都是当时常见的水果。其实总的来说,唐朝盛世的人自然没有今天吃美食的幸福,可以吃到更多的美食。这一点从顾著名的《韩熙载夜宴图》和杜甫的《两为道》就可以看出来:“案中列在主客面前的食物,不过是八品,四个浅碗,四个小盘。有一碗白色球形的东西,有点像外面卷着米粒的大麻子球。有一碗颜色鲜红的,很抢眼。如果用放大镜仔细看,就是几个带蒂的柿子。”韩熙斋夜宴图描绘的是当时非常奢华的一顿饭,平民吃什么可想而知。

杜甫《两为道》描写了很多美食,但都过于美好和夸张。估计是杜甫想象的产物:“红驼峰是玉肉鸡拿来的,香鱼是水晶盘点的。犀牛已经累了很久了,精致的凤凰切肉刀也很少用了。从黄门来的快马,搅不起尘土,不断地从御厨带来珍贵的菜肴。”紫骆驼的顶峰,驼峰,是一种珍贵的食物。唐贵族食品中有“驼峰烤”;平鳞:指白鳞鱼;犀牛角:用犀牛角制成的筷子。这种写法只有更贵,没有更好吃,一点都不现实。估计杜诗人不是专业食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