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越剧
越剧是属于女性的,它天生具有女性的灵巧、俏皮、时尚。五六十年代演朝鲜春香传,八十年代排第一亲密接触。《宫中皇后》风靡全国的时候,她排名甄嬛。上海越剧团安排首演后,真的火了,据说首演一票难求。它复制了很多年前没有电视电影时该剧的盛况,然后去了香港。现在正在北京巡演,在中央新闻频道热播。
越剧版本《后宫》将70多集电视剧浓缩成两卷。第一卷除前言外,共分六个场景,分别是花团锦簇,儿女离宫,雪有所值,青梅竹马,舍离归宫,用血考验亲人。从标题可以看出,这个情节足够简洁紧凑。
关于剧情,我不得不说,其实宫里的后妃可以看小说,可以看电视剧,甚至可以听评书,但不适合戏剧。
戏剧比抒情长,但比叙事短。我觉得编剧已经尽力了。有两条线:甄嬛和玄青更注重抒情而不是叙事,主要是顺便给我们讲故事;眉庄和文更注重叙事而非抒情,主要是给我们讲故事,顺便谈一谈恋爱。而且皇后和华妃合二为一,把童年的感情给了眉庄和文。
但这个故事中孩子和姐妹的感受,必须通过叙述来理解。没有梅园初会,杏林听箫,剪烛,交心。我们如何理解甄嬛对凌轩爱情的期待?只是一个走失的孩子,就要离开皇宫,如何才能一步步体现甄嬛对爱情的失望?只是杏林的一个舞蹈。没有玄青的缘故,我们第一次见面,在湖上谈天,为湖莲祝寿,用笛子互相安慰。只是雪地救援。如何分辨玄青的爱情和甄嬛的感同身受?和眉壮的关系,并没有经历过皇帝的小醋意和眉壮爱上文后的真正醋意。怎么会感人呢?安陵容如果只是被生存所迫背叛姐妹,不以怨报德,把刀藏在笑容里,利用感情,又怎么能理解人性的险恶?《宫中后妃》是一部女性成长史,它的美不能简单地在舞台上演绎。然而,至少,观众并不喜欢这个故事。反正他们200%的人都读过整本甄嬛(每人至少看两遍,不包括小说)。
然而,越剧《甄嬛》也有其独特性。
越剧《甄嬛》在原著中还原了不存在的周朝,所以小主们可以衣冠楚楚,相貌堂堂,而凌轩也终于摆脱了雍正大叔的形象,变得英俊潇洒。越来越多年轻漂亮的演员被用在书中,都很吸引眼球。
而甄嬛,宽袖凤髻,在落花中伴着笛声翩翩起舞,舞蹈《洪净舞》也舞出了尤龙般优美婀娜的韵味。就唱功而言,的王派(李)够温柔,的徐派(饰演)够霸气,而的玄青和陆派的唱功也与的二人转相得益彰。只是,我习惯了李和的搭配,总觉得的玄青有点生硬,但如果换成演玄青,徐的唱功就不如陆了。
为了演绎复杂的剧情,剧中设计了双层舞台。除了增加表演的层次感,双层舞台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用来放音。可见这部剧的编排也是有难度的。
歌词里也有一些精彩的地方,尤其是验血亲人的圆润唱腔和雪雪合理的对唱。但是,没有听到特别出彩的歌词。就像《红楼梦》里的埋花烧稿哭,《春香传》里的爱歌,《大漠王子》里的叹月,《西厢记》里的听琴抄红。每一段,你都不用听他的,徐派阴派,光看歌词就精彩了。或许,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从电视剧热播开始,我们就要准备彩排,要在热度降下来之前拿出来。时间真的很紧。再说,不像红楼西厢,可以有古籍参考。
只见李和装死回宫,玄青拉着的手送她回宫,回到她不爱的男人身边。那首带有现代歌剧意味的歌唱让我哭了...果然还是轰动的越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