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推荐一本或两本值得一看的世界名著。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的《谁是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的总称》传记。这本书的三位作者都是人类历史上极有才华的伟人。他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作品博大精深,影响世代相传。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牢牢把握这三位艺术家在各自领域的相似之处,在不改初衷的前提下,着力刻画他们历经磨难的心路历程,突出他们崇高的人格、博爱的情怀和宽广的胸怀,为我们谱写了一曲“英雄交响曲”。
罗曼?罗兰(1866—1944)是20世纪法国作家,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世界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他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宗教信徒,非常热爱音乐,这对罗兰日后对音乐的热爱和对贝多芬的崇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880年,罗兰一家从法国中部城市克兰西搬到巴黎。从65438年到0886年,他考上了久负盛名的巴黎师范学校,期间阅读了大量的文学和历史著作。罗兰抱着崇高的社会理想和热情,但身边的现实却让他抑郁迷茫,于是给俄罗斯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信寻求生活的答案。托尔斯泰热情地写了20到30页的回信,详细回答了各种问题,并高度凝练地指出:“一切团结人的东西都是善和美;凡使人分裂的,都是恶和丑。”托尔斯泰的“善良”言行对罗兰的一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谁的传记》的写作宗旨是崇高的,创造精神世界的太阳,呼吸英雄的气息,使人在痛苦失望的现实中得到精神上的支撑。《名人录》洋溢着强烈的激情。每一位阅读《名人录》的读者,都会首先强烈感受到作品中不可抗拒的热情,会被罗兰鼓舞人心的语言所心碎。
从结构上看,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看似独立,互不相干,实际上是内在一致的。这种一致性不仅源于三位大师精神上的相似,还源于罗兰的另一个重要思想,即欧洲统一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
《谁的传记》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传记。作者倾注了全部热情,成功地让读者接触到传记中的三位大师,并分享他们的痛苦和失败。也分享他们的真诚和成功。
《谁的传记》最突出的地方就是多方面展现了传记人物的身心苦难,他们与无限苦难的不懈斗争,以及在斗争中爆发出来的对生命的激情。纵观三部传记,罗兰笔下的主人公有着相同的命运图式和走向:长期的苦难、激流般的活力、体现生命意志的艺术创造和以痛苦换欢乐的追求。
罗曼?罗兰称这三位伟大的天才为‘英雄’。他的英雄观并不是通常所赞美的英雄。罗曼?罗兰所指的英雄,正是因为他们伟大的品格,才成为‘人类忠诚的仆人’。他们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能全心全意为大众服务。罗兰自己也说过:“我所说的英雄,不是一个被观念或力量所支配的人;而是一个内心伟大的人。为了突出英雄的本质,罗兰改变了常规传记的写作方式,摒弃了传记的一般知识介绍,集中把握人物高度统一的精神品格,在其中投射出对英雄的敬仰激情。
贝多芬,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这些被罗曼罗兰尊为英雄的人,他们或被病魔折磨,或遭受苦难,或因为内心的困惑和矛盾,或三者叠加,深深的苦恼几乎窒息了他们的呼吸,摧毁了他们的理智。他们能坚持艰苦的历程,是因为他们对人类的热爱和信心。贝多芬的“以痛苦为快乐”的音乐;米开朗基罗将一生的心血献给了一幅震撼心灵的杰作;托尔斯泰总是关心成千上万生物的伟大与渺小,以此来传播爱的种子和宽容的理想。
下面我们分别简单总结一下三部传记的内容。
贝多芬传记
路德维希?在哪里?贝多芬1770 65438+2月16出生于德国波恩。他的父亲是一名男高音,很早就给了贝多芬近乎苛刻的音乐训练。所以贝多芬的童年很少是温暖的,他的一生似乎从一开始就是一场悲惨而残酷的斗争。17岁,母亲病逝,父亲酗酒。贝多芬实际上成了一家之主,过早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贝多芬深受革命精神的鼓舞。1792年,贝多芬离开家乡去了维也纳,开始作曲。1796年,他失去了听力,这种痛苦伴随了贝多芬一生。除了身体上的痛苦,贝多芬还不断遭受情感上的折磨。他绝望、抑郁,甚至想结束自己的生命。贝多芬以其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道德追求,以及对欢乐之声的热切渴望,扼住了命运的咽喉,克服了这些痛苦,将个人身心的痛苦升华为一首又一首的音乐,如《英雄交响曲》(1804)。
米开朗基罗传记
1475年3月6日,米开朗基罗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卡布里塞。他的父亲是个脾气暴躁的县令,母亲在他六岁的时候就去世了。米开朗基罗年轻时被寄养在一个石匠家里,未来的雕塑家是石匠妻子的乳汁哺育出来的。米开朗基罗从小就痴迷于绘画,上学时总是画素描。为此他经常被家人打,因为他父亲认为从事艺术是可耻的,他坚持自己的选择,后来进入雕塑学校。当时,意大利是欧洲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和中心。在崇尚希腊古典文化的氛围下,他致力于学习和模仿古希腊艺术,对米开朗基罗的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雕塑《悼念基督》使他出名。
1534年,米开朗基罗回到罗马,在那里度过了他的晚年。从1536到1541,他完成了最后的审判。
托尔斯泰传记
托尔斯泰是俄罗斯的伟大灵魂。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也是一位受到许多人喜爱的真诚的朋友。他的作品与他的生活紧密相连,他一生都在进行激烈的探索。
列夫·托尔斯泰1828出生于俄国图拉的贵族庄园亚斯纳亚。波莱纳。母亲去世时,托尔斯泰还不到两岁。九岁时,他的父亲又去世了。父亲的去世让他“第一次明白了可悲的现实,他的内心和灵魂充满了绝望”。托尔斯泰的两个姑姑成了他的监护人。阿姨们很虔诚,也很有爱心。这些谦卑的心帮助他认识到了爱以及爱所带来的快乐,这对托尔斯泰的一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65438年至0844年,托尔斯泰进入喀山大学学习。在此期间,他的思想处于狂热状态。他不断尝试各种生命概念和理论。他固有的信念被矛盾的理论动摇,各种幻想不时占据他的头脑。在年轻而混乱的内心,一个不变的东西是他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是他绝对的真诚。他无情地分析解剖自己,坦白自己所有的想法和行为,后来还把自己年轻不道德的生活记录给妻子看。由于对学校教育不满,他主动辍学回家进行农场改革。这些内容都体现在他的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中,聂赫留朵夫就是其中自己的艺术写照。
他后期的重要作品有《伊凡?《伊里奇之死》(1884-1886)、《克莱泽奏鸣曲》(1889)、《复活》(1899)等。复活可以说是他的艺术意志,是他整个创作生涯中最后也是最高峰。七十岁的托尔斯泰,以伟人的姿态看待自己的过去,看待自己的世界。《复活》是赞美人类同情心的最美最真实的诗篇。
傲慢与偏见,简爱,哈姆雷特,童年和地球
我的大学,唐衡,堂吉诃德和莎士比亚全集
地心游记,悲惨世界,1993,红楼梦,水浒传。
三国演义,西游记,海底两万里,神秘岛。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八十天环游世界》、《安娜·卡列宁》、《巴黎圣母院》、《微笑的人》、《战争与和平》、《复活》、《父与子》、《鲁滨逊漂流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