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送别》全诗及翻译是怎么样的?

《送别》是近代李叔同创作的一首词。全诗如下:

送别

近代 ·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译文

在城郊十里长亭的古道边,长满了赏心悦目的翠绿花草,向外延伸到天边。晚风拂过柳梢,笛声断断续续,夕阳在重重远山外,缓缓地坠落。

知心朋友大多已不知去向,漂泊各地,天涯海角各一方。就借着一壶粗酿的酒,趁著今夜这短暂的相聚,饮尽所剩的欢乐,今夜告别的梦中一定非常寒冷。

在城郊十里长亭的古道边,长满了赏心悦目的翠绿花草,向外延伸到天边。请问你此去后,何时才会回来?若要回来请别犹豫徘徊啊!

知心朋友大多已不知去向,漂泊各地,天涯海角各一方。人生在世最难得的是能够欢聚在一起,但却是离别的时候多!

注释

长亭:送别场所,象征着离别。

古道:一个普遍的离别场所,古道常常出现在离别诗词中,此处的“古道”也表达了无尽的离愁。

芳草:即香草,亦用来比喻忠贞、贤德之人,来源自屈原《离骚》之“香草美人”意象。

残:残缺、残破,这里用来形容笛声稀落。

零落:这里用来形容旧时知己、好友各自天涯,难以寻觅。

壶:又作“斛”“瓢”

尽:完结,消解。

作品简介

《送别》是近代李叔同创作的一首词。该词描写长亭送别的景色,借连天的芳草幽长古道,衬托出离情的绵延深长。

作品赏析

《送别》虽是歌词,不是严格意义上词,但从歌与词同为音乐性的艺术形式的角度来看,可以将其视作词的变体。它对近代词曲影响太大了。而且为广大音乐真好者歌之咏之,历久不衰,且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优美的歌词。

从某种程度上讲,它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歌词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音律平缓起伏,舒展悠扬,并在眼前展现出长亭、古道、拂柳、夕阳和碧天无际的芳草,在夕阳残照中,群山连绵,笛声凄婉。充斥天宇下的色彩、景物、声响,在凄美的景象中,有一种既伤感又凄凉的情思。

第二乐段第一乐句呼应首段,情绪变成了深沉的感叹。

回首往事,知心朋友已有半数作古,今天又有友人离别在即,不知他日何时相见。等待着他的是“天之涯,地之角”,留给“我”的是寒夜别梦,悲情无限。让我们浊酒尽欢,***同庆幸交情仍旧、友谊长存吧!

真奇怪,这首恬淡舒缓、柔情委婉的歌曲,音乐与修辞的结合堪称完美,然而传达出来的却是生又何欢、万物无常的“言外之意”。从中不难体悟到弘一法师善于以世法表达佛法的高明,而这正是他为我们留下的最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作者简介

李叔同(1880年10月23日-1942年10月13日),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并谱曲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1942年10月13日,弘一法师圆寂于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晚晴室。

其主要著作有《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南山律在家备览要略》及《佛学丛刊》《护生画集》,重要的音乐作品有《送别》《夕歌》《三宝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