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在李敖有话说中对鲁迅的评价是否公允

作者:八重樱

链接:/question/21424727/answer/3630597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李敖先生的逻辑就是你看人家胡适怎么怎么好你鲁迅怎么就什么都不行呢枉费毛主席对你一番赞赏你丫连指名道姓地骂国民党都不敢差评!

既然节目开头就提到毛主席对鲁迅的评价,我们就来看看太祖还说了些啥。

"鲁迅之子周海婴在《鲁迅与我七十年》一书中写到,1957年罗稷南在一次座谈会上向毛泽东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疑问:要是今天鲁迅还活着,他可能会怎样?不料毛主席对此却十分认真,深思了片刻,回答说,以我估计,(鲁迅)要么是关在牢里还是要写,要么他识大体不做声。"。。。。。。

所以鲁迅先生并不是TG的水军啊毛主席夸他几句也不能让他入党啊╮(╯_╰)╭

李敖说“鲁迅只是说中国人怎样怎样却从来不指名道姓是谁谁谁,也不指名道姓骂当时那个坏政府”“看他的年只写了印书的时间,完全没有做什么跟‘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有关的事”“我们再来看当时的胡适……”

那么鲁迅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干了什么呢……

1908年是年从章太炎先生炳麟学,为“光复会”会员,并与二弟作人译域外小说。

1909年是年辑印《域外小说集》二册。六月归国,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生理学化学教员。

1910年四月初五日祖母蒋太君卒,年六十九。八月,任绍兴中学堂教员兼监学。

1911年九月绍兴光复,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冬,写成第一篇试作小说《怀旧》,阅二年始发表于《小说月报》第四卷第一号。

1912年一月一日,临时政府成立于南京,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招,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八月任命为教育部佥事。是月公余纂辑谢承《后汉书》。

1913年六月,请假由津浦路回家省亲,八月由海道返京。十月,公余校《嵇康集》。

1914年是年公余研究佛经。

1915年一月辑成《会稽郡故书杂集》一册,用二弟作人名印行。同月刻《百喻经》成。是年公余喜搜集并研究金石拓本。

1916年五月,移居会馆补树书屋。十二月,请假由津浦路归省。是年仍搜集研究造象及墓志拓本。

1917年一月初,返北京。七月初,因张勋复辟乱作,愤而离职,同月乱平即返部。是年仍搜集研究拓本。

1918年自四月开始创作以后,源源不绝,其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以鲁迅为笔名,载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掊击家族制度与礼教之弊害,实为文学革命思想之急先锋。是年仍搜罗研究拓本。

1919年一月发表关于爱情之意见,题曰《随感录四十》,载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后收入杂感录《热风》。

八月,买公用库八道湾屋成,十一月修缮之事略备,与二弟作人俱移入。

十月发表关于改革家庭与解放子女之意见,题曰《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载《新青年》第六卷第六号,后收入论文集《坟》。

十二月请假经津浦路归省,奉母偕三弟建人来京。是年仍搜罗研究拓本。

1920年一月,译成日本武者小路实笃著戏曲《一个青年的梦》。十月,译成俄国阿尔跋绥夫著小说《工人绥惠略夫》。是年秋季起,兼任北京大学及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师。是年仍研究金石拓本。

1921年二三月又校《嵇康集》。仍兼任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师。

1922年二月八月又校《嵇康集》。五月译成俄国爱罗先珂著童话剧《桃色的云》。仍兼任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师。

1923年八月迁居砖塔胡同六十一号。九月小说第一集《呐喊》印成。十二月买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二十一号屋。同月,《中国小说史略》上卷印成。是年秋起,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及世界语专门学校讲师。

1924年五月,移居西三条胡同新屋。六月,《中国小说史略》下卷印成。

同月又校《嵇康集》,并撰校正《嵇康集》序。七月住西安讲演,八月返京。十月译成日本厨川白村著论文《苦闷的象征》。仍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及世界语专门学校讲师。是年冬为《语丝》同刊撰文。

1925年八月,因教育总长章士钊非法解散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先生与多数教职员有校务维持会之组织,被章士钊违法免职。十一月,杂感第一集《热风》印成。十二月译成日本厨川白村著《出了象牙之塔》。是年仍为《语丝》撰文,并编辑《国民新报》副刊及《莽原》杂志。是年秋起,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中国大学讲师,黎明小学教员。

1926年一月女子师范大学恢复,新校长易培基就职,先生始卸却职责。同月教育部佥事恢复,到部任事。三月,“三一八”惨案后,避难入山本医院,德国医院,法国医院等,至五月始回寓。七月起,逐日往中央公园,与齐宗颐同译《小约翰》。八月底,离北京向厦门,任厦门大学文科教授。九月《彷徨》印成。十二月因不满于学校,辞职。

1927年一月至广州,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二月往香港演说,题为:《无声的中国》,次日演题:《老调子已经唱完!》三月黄花节,往岭南大学讲演。同日移居白云楼。四月至黄埔政治学校讲演。同月十五日,赴中山大学各主任紧急会议,营救被捕学生,无效,辞职。七月演讲于知用中学,及市教育局主持之“学术讲演会”,题目为《读书杂谈》,《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八月开始编纂《唐宋传奇集》。十月抵上海。八日,移寓景云里二十三号,与番禺许广平女士同居。同月《野草》印成。沪上学界,闻先生至,纷纷请往讲演,如劳动大学,立达学园,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大夏大学,中华大学,光华大学等。十二月应大学院院长蔡元培之聘,任特约著作员。同月《唐宋传奇集》上册出版。

总得来说就是教书啊,做研究啊,写文章啊,全国巡回演讲会啊(?-ι_-`)

1933年一月四日蔡元培函邀加入“民权保障同盟会”,被举为执行委员。二月十七日蔡元培函邀赴宋庆龄宅,欢迎萧伯纳。

三月《鲁迅自选集》出版于天马书店。同月二十七日移书籍于狄思威路,税屋存放。四月十一日迁居大陆新村九号。五月十三日至德国领事馆为“法西斯蒂”暴行递抗议书。六月二十日杨铨被刺,往万国殡仪馆送殓。时有先生亦将不免之说,或阻其行,先生不顾,出不带门匙,以示决绝。七月,《文学》月刊出版,先生为同人之一。十月先生编序之《一个人的受难》木刻连环图印成。同月“木刻展览会”假千爱里开会。又短评集《伪自由书》印成。

一个主流文学偶像,曾经的国家公务员,用这样平和但有力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肝胆热血融于风度与智慧,我觉得他并不是李敖所说的“酸溜溜的文人”。

鲁迅的作品,放到当下来看依旧掷地有声,因为他写的是我们每个人,是每个人的劣根性。他不会用美味的鸡汤来蒙蔽读者,而是用文字撕破脸地跟人叫嚣,把丑陋的东西放到台面上来说,扳着每个人的下巴让他们看,让他们喝下那一壶苦药。

鲁迅的全部哲学都在《野草》中。全部的革命热情都在《呐喊》《彷徨》中。全部的天马行空的才华都在《故事新编》中。

倒是他的那些为约稿而写的杂文,有点像知乎那些抖机灵的答案了。

我认为,鲁迅不只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更是翻译家、文化研究学者。下面列出部分著作。

1920年一月《一个青年的梦》译本

1920年十月《工人绥惠略夫》译本 1923年十二 《中国小说史略》上卷

1924年六月 《中国小说史略》下卷

1924年十月 《苦闷的象征》译本

1926年七月 《小约翰》(与齐宗颐同译)

1935年一月 《表》译本

1926年十二月 《毁灭》译本

1935年二月 《死魂灵》译本

1927年八月 《唐宋传奇集》《野草》

1935年九月 《俄罗斯的童话》译本

1929年六月 《艺术论》译本

1929年十月 《文艺与批评》译本

1930年八月 《十月》译本

1936年二月 《死魂灵》第二部

1932年十月 《药用植物》译本只见过泥土的人,是没有资格讨论天空的。

发布于 2015-01-02

1712 条评论

分享

收藏收起

更多回答

知乎用户

6 人赞同了该回答

方舟子和李敖对鲁迅的“营营”

2012-10-6

2005年8月4日,李敖在他的《李敖有话说》第369集《鲁迅不是神》中,嘲笑鲁迅“写出来一种很别扭的白话文”。并以鲁迅的名篇《战士和苍蝇》一文为例,对鲁迅写的苍蝇“营营地叫着”、“苍蝇们即更其营营地叫”大加指责。李敖说:“苍蝇是营营描写的吗?《红楼梦》里薛蟠说两个苍蝇嗡嗡嗡,为什么不用嗡嗡嗡叫描写苍蝇呢?为什么用营营来描写苍蝇呢?《红楼梦》这个例子摆在那里,为什么我们不学习呢?”

以鲁迅“头号”粉丝自居的方舟子,反应神速地站出来维护偶像,仅仅相隔了11天时间,也即2005年8月15日,在《青年时报》发表大作《李敖对鲁迅的“营营”》指出,用“营营”描写苍蝇,出自《诗经·小雅·青蝇》,所谓“营营青蝇,止于樊。岂弟君子,无信谗言”等等,其源头要比《红楼梦》古老得多,也权威得多。

李敖不学无术,对鲁迅的指责纯属无知。那么方舟子的辩护又如何呢?事隔七年后我们不得不指出,这篇收入方舟子《我的两个世界》的所谓得意之作,为鲁迅先生所作的辩护很不得力,其对鲁迅的无知程度与李敖相比,充其量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1925年一年间,鲁迅在三篇文章中写到了苍蝇。3月21日的《战士和苍蝇》写“苍蝇营营地叫着”;4月7日的《夏三虫》写“苍蝇嗡嗡地闹了大半天”;11月27日《十四年的“读经”》写“不过像苍蝇们失掉了垃圾堆,自不免嗡嗡地叫”。

同样是苍蝇,同样是在鲁迅的笔下,为什么3月份“营营”地叫,4月份和11月份就改成“嗡嗡”地叫了?无知李敖的解释是:鲁迅后来推翻了自己“坏的文章”、“自己修正”了。方舟子则另有一套歪嘴辩论法,说什么“其实鲁迅文章之好,主要倒不在于文句,而在于思想的深刻让人常有百读常新之感。”一对无知,两个草包。

1923年7月19日上午,周作人向鲁迅送上绝交信;1924年6月8日,鲁迅母亲搬出八道湾与鲁迅同住;1924年6月11日,鲁迅回旧居取物时与周作人夫妻严重争执,差点打架;1924年7月,周作人写散文《苍蝇》,对苍蝇大加赞美,对自己三年前所作的,对苍蝇深表厌恶的《苍蝇》诗,表示“常常想起自己的诗觉得惭愧”。后人评价周作人《苍蝇》一文,认为这是周作人在兄弟决裂后,心态由战士转为隐士的重要标志。

周作人以苍蝇自比,决心当个隐士,为了表示与鲁迅这个“战士”彻底决裂,在文中引用《荷马史诗》,对战士大加嘲笑。所谓荷马史诗常比勇士于苍蝇,“虽然你赶他去,他总不肯离开你,一定要叮你一口方才罢休。”又引用不知名诗人的诗“那小苍蝇极勇敢地跳在人的肢体上,渴欲饮血,战士却躲避敌人的刀锋,真可羞了。”

周作人在文末又说到:中国古来对于苍蝇也似乎没有什么反感。《诗经》里说:“营营青蝇,止于樊。岂弟君子,无信谗言。”李敖和方舟子,你们这对草包瞧见没有?这才是鲁迅1925年3月反击周作人的《战士和苍蝇》一文的来龙去脉,这才是鲁迅写苍蝇“营营”地叫着的原因。这哪里是李敖所瞎扯的“很别扭的白话文”,又哪里是方舟子所歪辩的“鲁迅文章之好,主要倒不在于文句”呢?

八十年前两位文坛大家撰文互相攻击,好比是射雕五绝华山论剑,行文缜密,语带机锋,引经据典,妙不可言。周作人的散文《苍蝇》,鲁迅的《战士和苍蝇》,双双成为后人传诵的名篇。八十年后李敖和方舟子打擂台,好比是两名市井醉汉在街头扭打,毫无章法,不知所云,动作难看,言语无味。李敖对鲁迅的营营,足证李敖对鲁迅的强不知以为知,可谓恬不知耻。方舟子为鲁迅的辩护,足证方舟子对鲁迅缺乏基本了解,根本没资格自称是鲁迅的粉丝。

俱往矣。巨人的战争结束了,侏儒的战争才刚刚开始。我们在台下看戏,看这一出拙劣不堪的丑戏。一边摇头,一边叹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