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密云无雨的小说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特殊道具。特殊的道具是可见的,可以直接被观众注意到。道具最能直观地暗示剧情,说明关系,烘托气氛。在《白日焰火》中,有暗示谋杀的裹尸袋、火车和溜冰鞋。影片的第一个场景是煤堆上的尸袋,这应该是影片最重要的开场镜头。于是导演直接暗示了剧情的核心,即1999的碎尸案,硬生生的在一个煤堆上扔了一个尸袋,设置悬念,激起观众的好奇心,从而引出了后面逐渐浮出水面的碎尸案和悲伤的世界。火车元素是推动影片剧情最关键的道具。
我们从一开始煤厂员工的对话中得知,火车将尸体运往全国各地。火车是运送尸体的载体,给观众一种恐怖、冰冷、尊严的感觉。平时,火车象征着离别和未知。带入片中,可以解读为吴志珍告别无忧无虑的生活,即将踏上担惊受怕、绝望的人生。而且散落的尸体形成了全国各地流浪的模样,暗示着吴志珍的后半生注定是无助的。在与张自力约好滑冰后,她踏上了一列火车,这也指出了吴志珍与碎尸案有直接联系,为真相大白铺平了道路。冰刀是杀人工具,不是杀人武器。当梁志军跟随张自力时,镜头从未拍到梁志军的脸,而是聚焦在他身后的冰鞋上。溜冰鞋是银白色的,梁志军的衣服是黑色的。这种鲜明的对比给观众一种眼花缭乱的感觉。过多的溜冰鞋特写让观众觉得不舒服,溜冰鞋本身也有压迫感。
这样做渲染了全片的悬念,追踪剧增加了潜伏在周围的危险。通过剧情,我们知道梁志军是一个非常护妻的人,他不会让任何男人靠近吴志珍。耀眼的冰鞋可以被看作是梁志军向张自力展示。
关于影片中的声与光。这两种表达方式是观众会关注的二次元视听元素,向观众讲述故事发展对话或动作中人物之间矛盾的方向。比如影片开头,宋拍摄归来,结合body bags的长特写,这一招就很诡异。而且我们可以看到后面的车上有很多人,但是对前面车上的尸袋视而不见,然后货车马上从明亮的地方进入相对黑暗的隧道。
这可以解释为光天化日之下,人们却对犯罪行为麻木了。包括工厂发现尸体后工人们的笑声,“听说是女的,发现了乳房”等等,给观众带来了深深的凉意,正好符合题目的苍凉:大白天的烟火。就是看不到美好和徒劳的感觉。
光线方面,我觉得最出彩的一幕是发廊里的枪战。场景一开始颜色是粉色的,一个胖女士崩溃烫了头。
挺荒诞离奇的。高潮是长镜头,镜头没动。中间是绿光,两边是粉光。这个镜头的亮点是所有重要的人物都被安排集中在画面中央的绿灯上。我们都知道绿色和红色是相反的颜色。这种鲜明的对比无非是放大了矛盾,浓缩了戏剧效果,让这场发廊枪战充满了戏剧张力。
另一个很好的灯光设置是在摩天轮上。张自力和吴志珍看到了远处那个叫天烟火的酒吧。这个时候我们只能看到那家店的霓虹灯,城市的其他地方一片漆黑。
我觉得这个场景非常黑色幽默,而且我觉得它呼应了之前张自力白天救火的场景。漆黑的夜晚和霓虹招牌相映成趣,我们能感觉到即使恶已过去很久,我们仍在来回挣扎。白天灭火,就是白天的烟火。就连无用的火焰也被扑灭了。还有什么有用的?这是导演抛出的一个哲学问题,非常符合当下社会。我们为自己赎罪所做的一切,其实都是无用的。?
最后说说影片中的构图。构图是对电影更深层次的解读,构图可以更细腻地表现出电影中一个事物的重要性。为了刻画张自力丰富的人物形象,导演可谓是费尽了心思。在电影的前期,张自力离开了他的妻子。这里的构图表现出明显的深度感。妻子站得离镜头近一些,而张自力站得远一些。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妻子的形象高于张自力,而张自力较小,这表明张自力在这段关系中处于劣势,他是自卑的。
然后他把妻子推倒在沙滩上,这样画的左边略挤,右边略松,意味着张自力冲动鲁莽,他渴望打破这种卑微的身份。
最后他以独自坐在沙堆旁结束了这一幕,说明他的反抗失败了,他还是一个懦弱的人。
在发廊里的枪战场面,高潮时大家都集中在画面中间的绿光里,所以拥挤的构图能体现出场面非常紧张紧凑,必然会不出意外地过去。而且在只占画面三分之一的狭小空间里,出现了罪犯对警察进行反击的场景,说明这个构图加强了戏剧性冲突,使这个场景成为张自力第一次转变的节点。
吴志珍第一次出场的构图也很有意思。他的脚漂亮地展示在观众面前,但小腿上方有一层薄薄的帘子。
脚的形象在很多电影中都是性感神秘的象征,比如昆汀的低俗小说。
在这里,吴志珍神秘而美好的人格和形象得以展现。同时我们注意到这是吴志珍的第一次亮相,但她并没有出现,这加强了她身世的悬念,也提醒观众她是一个有着深厚才情的女人。
?综上所述,《白日焰火》能获得国际大奖是有充分理由的。导演的作品暗喻了中国世风日下、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充满了黑色幽默的元素,比如突然出现在大楼里的马,在发廊里瘫倒在地的烫头发的女人,疯狂的酒吧老板,冬天不会开门的摩天轮等等。毫无疑问,导演是在用许多粗鲁、无厘头的形象公然讽刺这个指鹿为马的社会。看完张自力白天不规则跳舞放烟花的最后一幕,只觉得无尽的凄凉。我看到的是无尽的黑夜,但周围的人告诉我,那是白天的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