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的科技巨人宋应星,为什么能写出《天工开物》这部巨著呢?
科技巨著《天工开物》的写成,不是偶然的。明朝时社会生产力有所发展,农业特别是手工业生产有明显增长,工场规模扩大了,工商城镇多起来了,国内交通相当便利,海外贸易也随着航海技术的发达而开展起来,这一切,都是有利于科学技术交流的客观条件。宋应星关心国计民生,反对空谈,不为功名利禄所束缚,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所谓“上智下愚”的剥削阶级偏见,重视生产劳动,比较地接近劳动人民,这些主观条件,使他能在科技研究方面走上正确的途径。
俗话说:“国无农不稳,农以种为先。”粮食问题一直是我国的首要问题,为了让老百姓吃饱饭,无数人投身于农业研究之中,直到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问世,才解决了粮食问题。据说,袁隆平院士杂交水稻的思路来源于一本叫做《天工开物》的书。
万历十五年,宋应星出生在江西奉新县。宋家是书香世家,宋应星的曾祖父宋景曾担任过工部,兵部,吏部三部尚书,只不过到了宋应星父亲宋国霖的时候,已家世萧条,宋父一生止步于秀才。一生为秀才的宋父,把考取功名的希望寄托于儿子身上。宋应星自幼便表现出了惊人的学习天赋,其“数岁能韵语”,过目不忘的能力,深得老师和长辈们的喜爱。17岁时,宋应星便不负众望地通过了县考,成为童生。那时的宋应星所学非常广,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均有涉及。这样一个天赋异禀,又勤奋好学的年轻人,若是能够一心读圣贤书,前途显然是不言而喻的。可惜的是,宋应星却迷上了那些被视为“无用之学”的科技类典籍。
宋应星曾听人说,沈括的《梦溪笔谈》是一部科学价值很高的书,渴望能有机会能学习一二。为此,宋应星每遇到一个识字的邻居亲戚,都要询问他们是否有这本书。后来听说镇上的一家书铺刚进来了一批新书,宋应星就迫不及待地跑到书铺找书。可惜的是,其中并没有《梦溪笔谈》,宋应星并没有答案,只好失望地离开。在回去的路上,宋应星从一个行人包米粿的纸上,发现了“梦溪笔谈”四个字,连忙追问米粿的来历。得知纸是从一个卖米粿的老汉那来的,宋应星一口气跑了好几里地,才从卖米粿的老汉那得到半部《梦溪笔谈》,并得知另外半部在南村的纸浆店。宋应星又马不停蹄地赶去纸浆店,却发现另一半《梦溪笔谈》已经和其它书籍一起泡入水池,准备打成纸浆了。
眼看着梦寐以求的书就要离自己而去,宋应星急得眼泪都掉下来了。为了请求老板把《梦溪笔谈》捞上来,宋应星摸出身上所有钱,并且把衣服脱下来给老板做酬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