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本小说的整体特点是什么?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出现了以韩寒、郭敬明、张悦然、春树和李莎莎为代表的80后作家。他们一出现,就成为一个强大的存在,并引发了一个不可否认的文学事实:以他们为主体的80后文学像飓风一样来到世人面前,成为文坛不可回避的焦点。尤其是刚刚过去的2004年,各大报刊网站纷纷关注并评论,声势浩大,蔚为壮观,很容易让人想起80年代中期风起云涌的文学运动。那么,什么是80后文学?我们认为,它既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史概念,也不是文学体裁概念,而是以作者出生时间(1980-1989)为单位集体命名、符号化、约定化的称谓;它没有统一的创作理念和相应的组织模式,在时间上主要是一种代际表达。本文试图从成长环境、文化背景(主要表现为网络和大众消费文化)、80后作家的特点等方面对80后文学进行粗略的审视,并对80后文学的未来进行展望。

一、成长环境:整体宽松优越。

毫无疑问,80后是具有重大象征意义的一代。他们出生于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80年代,成长于国家全面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90年代。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最具改革开放时代特色的一代。因为他们是在一个全新的时空状态下出生和长大的,他们整体上拥有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好的生活环境,这使得他们在价值观、行为准则、生活方式、社会参与意识等方面都与前几代人有着极大的不同。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个体的基本欲望从被禁锢到被释放甚至极度发展。面对汹涌澎湃的商品经济大潮、剧烈的社会变革和各种思潮的冲击,80后往往无所适从,任由自己的青春激情盲目碰撞。随着年龄的增长,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各种信息渠道,知识素养的提高,他们的心态逐渐平复,开始认真反思自我价值,开始追求生活品味。比起祖辈革命时代的政治狂热,父辈改革时代的物质狂热,他们可能更注重精神追求。他们通过手中的笔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也就是通过文字表达的另类、叛逆和青春的痛苦,表达自己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理念,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很自然地,我们在80后文学中看到了比上一代文学更开放、更自由的姿态。正如文学评论家白烨指出的:“他们中的许多人似乎在写作和文学方面很有天赋。从他们感情的微妙到语言的敏捷,他们就像大自然一样...他们的诚实似乎是天生的。这与他们受现有文学习惯的影响较小有关,更重要的是他们是在新的时代和氛围中成长起来的。”

无忧无虑的经济生活、大大增加的教育机会和日益和谐的社会显然为80后作家的创作提供了必要的空间。韩寒的文学之路,掀起了80后文学的第一波浪潮,颇具代表性。韩寒因在《萌芽》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获奖而一举成名,随后推出的小说《三重门》一时成为文坛热点。他中学没读完就辍学了,离奇的言行很快引起了一场“韩寒旋风”,随后成为广大青少年的偶像。韩寒迅速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一方面是因为他出众的文采;另一方面,他在上海土生土长,辍学后还能自由写作,其实离不开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尤其是日益宽松的社会环境。纵观知名的80后作家,如郭敬明、春树、、江枫、苏德、等。他们在北京、上海和其他经济文化中心生活和学习,这显然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和成名。再比如被称为“玉女作家”的张悦然。读完山东大学,她去了新加坡读书。春树和张悦然也许是80后中最美丽的两位作家。看他们的生活背景。春树在北京,张悦然在新加坡。这两个城市都很发达。在他们的小说里,比如《北京娃娃》、《你是来回顾我的悲伤》、《红鞋》等。,城市意识比其他80后作家强烈得多,小说中充满了城市符号。有荆轲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小说的主角虽然大学还没毕业,却完全过着准白领的生活。从这几个字可以看出作者现实生活的经济实力。

同时,80后作家的受众也应该是我们值得注意的对象。必须注意的是,这一代作家的崛起,与整个独生子女群体有关。80年代出生的这一代人,现在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人生经历与上一代人不同,他们所追求的审美感受和品味与上一代人也大相径庭。他们更愿意从同龄人的话语中寻找自己的情绪和经历,那里有更熟悉的生活世界,让他们觉得亲切自然,也容易引起* * *。同时,他们有自己的消费能力,这一点很重要。20世纪90年代末以后,中国的独生子女家庭经济逐渐宽裕,成长为一个强大的购买群体,成为80后文学和图书消费的主力军。

事实上,80后文学在青少年中的市场影响力是不可否认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认为,市场消费的年轻化和读者的年轻化是文学创作年轻化的根本原因。“就市场而言,文化消费的主力军是青少年,比如各种电子游戏和光盘的市场消费者,其中大部分是年轻人。文学消费也是如此。青少年不同于成年人。青少年有很强的文学消费能力,因为他们基本没有生活和生存的压力,他们有很大的刺激市场的力量。某种程度上可以说,80后作家和80后读者之间是一种互补关系。

二,互联网:80后文学崛起的温床

80后作家与之前的作家截然不同——他们是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进入青春的,甚至有人开玩笑说“他们是一边在键盘上尝试与网友聊天,一边学会了玩弄文字”。互联网正在对这一代作家产生广泛的影响,网络文化成为80后文学崛起的重要文化背景。

截至2004年6月30日,中国互联网用户总数为8700万。中国互联网用户的年龄统计显示,70%的人不到30岁,53%的人不到24岁。80后网民占网民总数的一半以上。中国真正的网络时代正在全面到来。

互联网在80后文学的崛起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实现了“零进入门槛”[7]。“零准入门槛”包括零编辑、零技术、零制度、零成本、零形式五个方面。任何想进入文学领域的人,只要会上网,会文字写作,就可以达到不走传统程序发表作品的目的。文学传播开始经历从大教堂风格到市场模式的根本转变。文体界限、道德规范、观念限制松动,80后文学获得了比传统纸质文学多得多的自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传播正在悄悄改写文学的规则,也让一些潜力巨大但缺乏更多生活和人生阅历的年轻作家提前进入市场,放弃了自己的精神升腾。

与之前的作家相比,80后作家有意识地将网络视为一个自由写作的空间。对他们来说,网络就是文本,他们的精神呼吸、表达欲望和思想就像茂盛的野草,随时在网络上滋生。互联网给了他们不一样的成长经历,训练他们熟练地在键盘上操作文字。起初,80后作家的作品几乎都是在网络上发表的,都带有网络虚拟空间的叙事特征。当他们不断参加网络组织的文字竞赛,在网络的BBS或各种论坛上留下自己的文字时,他们的鲜明特色、不落俗套的风格和张扬的个性,已有的网络影响力和潜在的市场利润,被一些精明的出版社拿去了,于是他们邀请著名作家作序推荐,把这些文字从网络搬到印刷车间,从而诞生了一个又一个80后作家。虽然很多作品对于读者来说只是一次性消费品,甚至是泡沫化的垃圾,但与此同时,大量的作家正在走向成熟,网络依然为更多的80后作家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大量的“作家”通过不断推出新作品,不断测试读者的普遍口味,不断修正自己的写作风格,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无论是登上美国《时代》周刊春树的张悦然,还是最近获得第三届华语文学与传媒大奖2004年最具潜力新人奖的李莎莎、胡建、范晓,以及丁诚、秦客、80后、真格、六郎、莫小谢、三米神等一批活跃的80后诗人,都是在网络上赢得人气,获得名气,然后转向纸媒,再继续前行。

三、大众消费文化:80后文学崛起的“兴奋剂”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各种思潮和流派的涌入,消费主义也开始冲击这一代人的价值观。尤其是上了90年代市场经济的快车后,与媒体结合,形成了强大的辐射磁场。在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进的时候,大众消费文化能够全面崛起,恰好是80后文学崛起的“兴奋剂”。正如评论家陈晓明所说,“他们的存在和写作处于同一平面,他们不再需要文学来表达激进的社会变革。“80后”占据了一个消费主义的文化空间。比起那些背负着历史压力和文学经典的一代作家,他们在这个时代面前更有先天优势。”对于80后作家来说,禁欲主义的时代早已过去。没有了上一代人的民族革命意识和红色书写时代,他们对“欲望”的张扬早已失去了人性解放的意义,自由消费和享受各种欲望成为了日常生活。

在大众消费文化的推动下,文学经历了从创作到策划、从作品到商品的变异过程,文学的商品属性得到了极大的认同。近年来,80后的文学创作几乎达到了文学商业化的顶峰。景M .郭的《幻城》《梦里有多少花落》《左手倒影,右手岁月》以及最新系列的《岛》,每本都有几十万、几百万的发行量,不断创造出版神话。同样是80后作家的张写道,“他的名著《幻城》的出版可能表明他的作品更商业化或远离传统文学”。统计显示,自1999以来,多家出版社出版了大量面向80后作家的作品,并迅速占领了与现当代作家作品平分秋色的中国文学图书市场。韩寒和郭敬明旋风般进入《福布斯》公布的“2004中国名人榜”,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显然,韩寒和郭敬明现象的意义不仅在于文学本身,还在于经济学和消费。不难发现,大量的文学写作正在按照文化产业的逻辑推进,就像一个产品,通过精心的策划和设计,在流水线上被无限复制。然而,创作主体的泛化和文学作品的泛化,给文学埋下了巨大的隐忧。为了让自己的作品更过瘾,作者的独立意识逐渐淡化。一方面标榜个性,在作品中刻意夸大性和暴力,披露隐私秘史,制造卖点;另一方面,他认为“要写作文,功夫在文外”,热衷炒作。

中国消费社会的时代特征可以说是大众消费文化兴起的最重要原因。丹尼尔·贝尔把人的消费要求分为两个不同的层次:一个是需求,一个是欲望。所谓需求,是指作为自然人和社会人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不能实现这一要求,人们的工作和日常生活就会不方便,甚至无法生活。欲望则是指人超越这个基本要求的部分,与时尚、身份认同等文化问题有关。在消费时代,人们“满足感的来源和社会理想行为的标准不再是工作本身,而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大众消费文化逻辑上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保持理性。由于个性的解放和主体性的张扬,人的自我意识、实践观念和兴趣动机获得了合法性,并呈现出进一步强化的趋势。于是,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从过去只强调集体到现在,从过去只强调理想到现在,从过去只强调义务到现在。从这个角度来说,80后作家的创作不仅是一种需求,更是一种“欲望”。他们符合当下的“大众消费欲望”,创造并实现自己的“青春欲望”,扮演着文化明星的角色。

进一步说,80后作家的商业化和明星化,突出反映了文学的精神内涵越来越单薄。当文本的意义变得越来越不重要时,作家的形象就成了一种开发的资源。在传统社会,文学是人们崇拜神性的重要载体,文学作品深刻的精神内涵中弥漫着浓厚的宗教情怀,俘获了人心。如今,文学中这种强烈的宗教情绪被世俗欲望的风暴吹散了,消费社会把人们对神性的崇拜引向了世俗的道路,导致了当代的偶像化现象。作家一旦被包装成明星,就成了被抽空的内容的纯粹物化形象,在市场上具有最大的交换价值。最有影响力的明星,其实是最完美的商品。媒体将80后作家分为偶像和实力派作家,“80后作家人气榜”的发布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其实是港台娱乐明星包装炒作的翻版,而景M .郭等人也确实成为了80后的“巨星”。然而,80后作家虽然很凶,但在大众媒体上仍然只是话题,文学界对他们表现出相对冷淡的态度。我们认为,这种冷漠实际上是文学界拒绝明星身份的过度反应。客观地说,一些80后的年轻作家确实是追求文学性的,他们试图带来新的叙事风格和审美趣味,不应该被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