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铜板等于现在多少钱?
《红楼梦》里刘姥姥看到贾家一顿螃蟹24两银子,感叹小家庭能活一年。要知道刘姥姥家那时候也是中产阶级。她有房子和土地,还雇得起工人的女仆。第一次去贾府打秋风,得了二十两银子,十分感激。《明史》还提到,七品县一年的合法俸禄(底薪)只有45两白银。南宋中后期,白银的发行量低于明清,其价值只能更高。这19的双份饭,再怎么稀罕,也显得太多了。
由于不同朝代白银的货币价值不同,现在一般采用通用的等价交换法来计算古钱币的价值。对于中国人来说,大米是永恒的民生商品。下面以太平年间的米价记录为标准,粗略计算一下,大致可以得出白银的货币价值答案:
据史书记载,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买两两质量一般的大米。当时一两约合94.4公斤,一两银子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合377.6公斤。目前我国普通家庭吃的大米在每斤1.5元到2元之间。以中间价1.75元计算,可以算出明代一两银子= 660.8元。因为《红楼梦》的故事是以清朝为背景的,但是生活条件是以明朝为背景的,我们姑且算一下明朝的白银价值,刘姥姥过年得了一万三千多块钱,当然是很高兴的;而郭靖呢,一顿饭花了一万两千多,还在张家口这种小地方,太夸张了。就算郭靖再笨,但他出身贫寒,不可能不知道钱的价值,更不可能黄蓉被店家宰了。
如果这两锭银子是在唐朝得到的,购买力会更高。唐太宗贞观时期,物质文明极其丰富。一桶大米只卖5便士。平时一两银子折算成1,000铜币(也叫一致),可以买200斗米,10斗就是20石。唐代一石约59公斤。以今天大米均价1.75元一斤计算,一石。唐玄宗开元年间,米价涨到10,也是一两银子= 2065元。
最大的问题出在宋代,主要原因是宋代的钱币制度极其混乱,其记载也充满了矛盾。在宋代,“钱”是流通的货币。由于宋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工商业空前发达,对货币的需求空前旺盛,白银的产量和进口量都不高。当时没有央行这样的政府宏观调控管理机构,造成了非常混乱的局面。我们知道,一般朝代,1000元是一致的,等于一两银子,但宋代不是这样。《宋代粮货史》和《资治通鉴》都提到,自真宗以来,白银存量太少,赶不上经济发展,银价不断上涨,基本上2000多个铜钱作为一两银子使用。而且宋代的“钱法”非常混乱。当时有铜币、铁币和铅锡币同时流通,各州有权自行铸造货币。也有私人铸钱的情况。这些钱大小不一,成分不合适,价值多变,而且是“随时造”,非常混乱。四川、陕西用的是铁硬币,十个硬币换一个铜币。江南和江北流通的钱是不一样的。也不确定有多少钱。有800或者850的,也有480的。还要发函给770,各州“各行其事自用”,完全是一团乱麻。
根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在、冯之前,米石只有600至700两”和《宋史·官宦志》记载“每斗(米)折三十钱”,姑且以2000铜钱折一两银子算了。太平时期米价1石,600到300块钱(靖康之乱前后到南宋初期)1两基本可以买到4-8石大米。按66公斤计算,1两相当于近924-1848元人民币。(松石重96斤,折合人民币1两白银672-1344元)。假设南宋和北宋的银价差不多,郭靖请黄蓉吃饭至少一万三,三万多。难怪小女孩一下子被感动得一塌糊涂。
总结一下,在“一枚银币值多少钱”这个问题上,基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清代中后期,一枚银币价值约为人民币150-220元;明中叶价值600-800元人民币;北宋中期600元-1300元(或1000-1800元);盛唐2000-4000元。需要补充的是,宋代以前,白银总量太少,价值太高,还没有成为流通货币(想想看,拿一张面值2000多元的纸币去市场买东西...),而且只存在于朝廷赏赐和会计结算中,如赋税和国家支出(如派往金、西夏的银帛数量)。事实上,在明代之前,市场流通中使用的是铜钱(北宋部分地区出现了纸币)只是在明清时期对外贸易活跃,外国白银大量涌入之后。但是为什么很多人总认为白银是流通中的传统货币?我觉得主要是因为明清小说盛行,都是根据当时的生活状况来描写前朝的,比如《水浒传》、《金瓶梅》、《三言二拍》等等。这些作品中的白银价值是以明代的银价为基准,与文、关、金、朱等原始货币不同。但现代人毕竟比明清人更遥远,对以前的货币制度和银币的实际购买力了解更少,往往导致天价馒头和天价饭桌。认真的读者或观众出于对古代经济状况的好奇,应该对银币的价值有更清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