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政王载沣在清朝灭亡之后为什么就突然神隐了?

从满人建立清政权开始,再到后来的一步步衰亡,为我们充分展现了一个封建王朝由兴到衰的过程,而且清朝的灭亡标志的不只是一个朝代的灭亡,还是中国自秦政权以来封建王朝的终结,这是一股潮流,也是一种大势。

摄政王载沣在清朝这座苟延残喘的?大楼?倒塌后,并没有突然的神隐,而是辞掉了自己所有职位,回到家中过上了退休生活。他在历史上的记载为?被迫?辞职,但好在当时的载沣已经认清了形势,没有去阻挡?民主大潮?,没有像他的儿子溥仪一样,为了复清去投靠日本人,去做分裂中国的利器。

年少有为的皇家子嗣

很多人都以为载沣的发迹是因为溥仪的继位,毕竟没有细心去研究晚清历史的人,都只会在宣统年间去寻找摄政王载沣的名字,却不会去留意还只是醇亲王的载沣。在一八八三年的时候,载沣呱呱坠地,划破天空的一声声婴孩哭泣,便是醇亲王府内最大的福音与歌声。

他是在一八九零年的时候世袭醇亲王,在他十八岁时,德国公使因为惹怒了义和团而被杀害,德国借此事对清廷施加压力,为了能够将这件事情处理好,为了缓和两国之间的?友谊?,清廷选中了载沣,也正是这样的一次机遇,使得载沣在近代历史上大展拳脚。

当时德国为了让清政府体现?诚意?,特意要求清廷派人来访时,必须要有一位亲王级别的人参与,慈禧之所以选中了载沣,一方面因为他是慈禧太后的亲外甥,地位和血统的崇高是其他亲王不能比的,另一方面慈禧也考虑到了载沣的年龄尚小、血气方刚,即使到了德国,德人出言侮辱、羞辱,载沣也是可以据理力争的,毕竟他还是一个十八岁的亲王,有着自己的个性,即使是惹出什么纰漏,清廷也有回旋的余地;如果换做的是一个资格、阅历尚老的亲王,在外做事时便会有所顾虑,即使不会对德人的要求妥协,也会在做事时处处考虑,事事考虑,这便会缺少一种果断,一种性格,难免会使其个人受气、国家受气。

果不其然,在醇亲王载沣到达德国后,德人要求载沣向当时的德皇行跪拜礼,但是为了国家的尊严,十八岁的载沣据理力争,坚决不向德皇行跪拜礼。此举不仅使得国内臣民纷纷叫好,也让德人对中国刮目相看。

因为当时载沣的年龄尚小,所以对于新事物都有一种强烈的好奇心,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听到过洋人国家的神奇,为了能够一探究竟,他便想利用此次出国访问德国的机会,一鼓作气的将德国周边的几个国家游历一遍,在知道了载沣的想法后,德国当局表示了强烈的反对,并阻止和拦截了载沣想要继续访问英国、比利时、意大利等国的想法。

为了不激怒德国,载沣在后来还是妥协了,毕竟他已经顺利的完成了慈禧太后交待的任务,如果此时因为自己的私欲而重新得罪德国当局,这是一件划不来的买卖。

正是这次访问德国的旅程,让载沣开阔了眼界,并顺利的为清政府立下一功,这为他在后来继续成长、深的慈禧信任埋下了伏笔。

见到自己外甥顺利的完成了任务,慈禧太后的心中很是高兴,因为一方面载沣的归来起到了平息德清矛盾的作用,而另一方面载沣是自己委派的人,他的顺利则代表了老佛爷的用人正确,可进一步巩固慈禧在清廷中的地位。

所以,此次任务的完成,载沣等于是在无形中提升了自己的地位。

在光绪二十九年的时候,离载沣完成任务已经过了两年多,他也从原本的十八岁成长为了二十岁。在他刚满二十岁时,朝廷便将他提拔为了随扈大臣,三年后又将他提拔为了健锐营负责人、正红旗满族都统。

此时的载沣还只是负责军事上的事物,但是在后来的几年中,他的位置和权力慢慢地走向了上升的快车道。

载沣分别在光绪三十四年、宣统年间,担任了军机大臣和摄政王的重要职位,特别是在宣统年间,载沣的位置可谓是极其重要,一字一句都有着很重的分量。

盛世的皇帝好当,乱世的重臣不好做

在宣统皇帝,也就是大家都熟悉的溥仪皇帝登基后,他的父亲醇亲王载沣担任了大清朝的监国摄政王,整个王朝的命脉都紧紧的握在他的手中,他同时也明白自己所面临的局势,明白自己接手的是一盘什么样的残局。说句难听的,如果不是溥仪成为了大清国的皇帝,载沣很可能就不会去做这个监国摄政王,但偏偏溥仪在后来通过叶赫那拉氏太后的懿旨,成为了大清的接班人,自己就更不能再唯唯诺诺的推脱了。

每个人都有一颗登上权力巅峰的心,但就那样一个危险的局势而言,载沣的这个位置是不好做的。当年为了剿灭浩浩荡荡的太平天国运动,朝廷让很多汉人回乡团练,这便导致了中央的权力越来越小,地方的实力越来越大。而在这三年的执政中,载沣一方面想要稳固住国内的形势,另一方面还是想着将兵权和势力从地方大吏手中收回。

可地方势力做大已经是根深蒂固的事情,载沣的努力也是杯水车薪,虽然在后来制约了威胁最大的袁世凯,但最终还是遭到了袁世凯的反扑。

摄政王的神隐和后来

神隐?的意思是?被神秘的力量藏了起来?,具体指的是一个人从人间蒸发,没有了音信和去向、不知所踪等。可事实上在宣统三年后,清朝的基业垮塌后,卸任了摄政王的载沣回到了自家的大院中开始了?退休?生活。即使是在知道?张勋复辟?的行动,也没有想要去参与的打算和行动。

值得一谈的是,在载沣知道溥仪受日本人引诱去东北建立了满洲国后,很是生气,不仅不支持溥仪,还不停的规劝其不要听信日本人的谗言,小心被利用。

在这期间,即使日本人花重金想要收买这位前朝摄政王,可载沣就是不为所动。

在一九五一年的时候,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摄政王,大清的最后一位权臣在北京病故,享年六十八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