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作者写刘姥姥三次进入郭蓉府?

刘姥姥三次去郭蓉府,对我们掌握《红楼梦》的结构是非常必要的。三次的作用不同:第一次,凤姐把“大难”告诉了穷亲戚。但那时的贾府还是一条死而不灵活的蝼蚁,所谓“拔一根毛比刘姥姥腰还粗。”第二次写刘姥姥在院喝醉了,那时候贾家还在。本文介绍了贾家族的繁华、奢侈及众多主要人物。第三次进家,贾家已尽毁,凤姐只得将孤儿托付刘姥姥,托她照顾独生女。

通过对刘姥姥三次去郭蓉府的比较和描述,指出贾府兴衰的三个阶段。刘姥姥是贾府衰亡的见证者。刘姥姥的三次出场是结构上的一个重要安排,是曹雪芹别出心裁所独有的。况且刘姥姥也是一个能大力帮助贾府的人。她选择了烟花做儿媳妇。胖评论道:“老太婆。

首先,刘姥姥是《红楼梦》中的线索人物。她在路上碰巧去贾家拜访,而她的拜访恰好与作者寻找线索作为故事的开头相吻合。她的观点是一个局外人的观点,这可以揭示贾府的宏伟。他们和黛玉、宝钗一样,和贾家是一个圈子的人,他们把自己看到的很多东西想当然。所以刘姥姥的观察视角是清新客观的。刘姥姥进入大观园时的惊喜和赞叹,恰好与我们读者对大观园的陌生心理认知相吻合。可以说,我们也是变相的“刘姥姥”,我们的感官思维又一次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去了大观园。

刘姥姥在《红楼梦》中的线索作用的另一个特点是她的象征意义。来自农村的刘姥姥和掌管贾府的凤姐的第一次见面,其实代表了农村和城市习惯的体验。在五十三章中,小说表明贾府是富有的,但是它的财富和联合的力量,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业的农村基础。贾府与农村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刘姥姥的出现也暗示了这一点。我们知道,刘姥姥第二次去贾府的时候,并没有像第一次来欣赏时那样空手而归。她从自己的地里带来了丰富的农产品。也许她携带的水果和蔬菜的实际价值还不如贾府餐桌上一顿饭的费用,但她从地里收获了它们。然而,贾府只是越挖越深的仓库...刘姥姥就像一股健康淳朴的山风。当它吹过贾府的雕梁画栋,我们看到的是一座琼楼玉宇的慢慢风化崩塌。

其次,在黛玉、王熙凤等贵夫人眼里,刘姥姥可能只是一个低俗的“女虫”。刘姥姥真的那么无知笨拙吗?不,我觉得刘姥姥其实很聪明。清贫的生活让她更懂得常识和人情世故,人格品质也比生活奢侈的王夫人和赵姨娘更加一尘不染。刘姥姥其实体现了中国传统农民的优缺点。虽然她第一次去贾府是因为急需用钱,但她看起来很卑微,很可怜。她这种优越感本身还是和贾府那种空洞的浮夸和傲慢形成对比的。刘姥姥把花戴在头上,摆出娱乐和开玩笑的姿势,不是出于无意识的服从,也不是出于无意识的无知。她知道她在做什么。她做别人期望她做的事,只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她不是昏昏欲睡的乡下老太婆,会讲故事,会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