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信(短篇小说)

1945年2月,豫西大地春寒料峭,日伪军横行乡里,土匪遍地。当地人民深受其害,日夜不得安宁。

青石沟村的柳芽幽幽,雪还没化,风吹在脸上像刀子。

深夜,老周把厨师冯叫到身边。拍拍他的肩膀,请他坐下。“肖邦,我要你明天到农会的购销站去买些香烟和火柴,到商店里去卖。你怎么想呢?"

肖邦说:“我不怕这个,但是我一件货也没卖出去。”

老周补充道,“没关系。你可以去那里。路上可以卖,但是一定要去南格塔,那里买烟的人多。来回路上不要停,天黑前一定要回来。”

“在!”冯欣然应着,心里开始计划明天的路线和路上意外的对策。

老周详细解释了几个细节。当冯离开后,老周小心翼翼地把电台拿了出来。

青石沟村往东到洛宁,往西南到上甸子,往东北到李村、渑池,都不经过宫前街,非常方便。

冯气得鸡都不叫就起来了,走过一条小路,翻过一座山梁,到宫前农会购销站去拿香烟和火柴,到铺子里去了。

老周躺在坑上,心想肖邦毕竟还年轻,经验太少。这次送货非常重要,你一定不能错过。一劳永逸的过村过街过河都不是问题。关键是店铺在国统区,到处都是土匪的眼睛,和宫前的情况很不一样。驻守南圪塔的陕西国民兵团团长游继先也不认识肖邦,不能直接见面。虽然他精心设计了一些招数,但还是难免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他很不安。

冯一大早就背着一支烟出发了,经过汉川村,过了大寨坡,尖角坪,丹黎坪,到了店子街。已经是第四次了,小街上人不多,都是陌生人。偶尔,可以看到一个带着两个家伙的山人,肖邦试图避开它。他向街上的一户人家要了一碗水,拿出一些干粮,嚼了嚼。他顺便问老乡:“听说后面有个村子叫南圪塔。这里多远?老乡告诉他:“不远有一座南塔。就在李子坪南边,过河上坡就到了。那里有队伍,没人敢去。你要去哪里?”肖邦急忙回答,“不,不,我要去宽平走亲戚。”但他心里不停地嘀咕,难道周要我把香烟卖给那些士兵?你必须小心。肖邦把两袋烟放在老乡家里休息,然后又出发了。

冯沿着河路一直向西走。他听店里的老乡说,路上还有于冰、万子、苏子平要过,他已经知道了。大约走了十二三英里后,他看到河边有一个村庄。他在田里问了一个老人,得知栗子坪村在前面,以为快到了,要过河入沟。

中午时分,冯走进了南圪塔村。他突然看到很多带枪的士兵,村头的一个哨兵和两挺机枪,他有点害怕。站岗的人突然问:“你从哪里来的?你是做什么的?”肖邦用枪指着他,如释重负地答道:“从宫里出来,去卖些香烟。”说着,他打开包装,拿出香烟和火柴来卖。站岗的士兵和边境附近的士兵听说有香烟可以买,于是围在一起商量买。很快,几根烟和火柴就卖光了。有两个士兵还没回房间拿钱。肖邦说他会在等待之前离开。他真的很怕惹麻烦。站岗的哨兵没有拦住他,让他离开。

冯明白,眼前精明的老周又对洛宁的卷烟生意产生了怀疑。老周特意交代,一箱最贵的大前门要卖给孔先生。

冯回去后,向老周汇报了卖烟的故事。老星期一很高兴,给了冯两块银元,让他明天再去洛宁。临行前,老周掏出一支上好的香烟,让冯在路上设下驻军。再三强调,大前门香烟必须卖给孔从周先生。

冯天不亮又起了床,踩着积雪咯吱咯吱地上路了。过检查站时,冯跟他笑了笑,让香烟过去,并亮出了他的山货。一路上都很顺利。

中午,洛宁县到了。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在一个军营门口,荷枪实弹,军事能力被清洗。冯知道这里是第38军的总部,孔从周就在这里。不敢再往前走,紧紧抱着最贵的一盒大前门香烟。

“你,过来!”一声呵斥传来。

“你是做什么的?”

“我找孔先生!”冯大着胆子说。

“走!”那个士兵刚刚投入了战斗。

冯只好转过身,低着肩膀往回走。

看来这生意是做不成了。家里三个孩子差点饿死的时候,正巧遇到山货商老周,救了他一家。

“举手转过去!”最后一关的士兵很有表现力。

前门的香烟已经被热覆盖了。士兵冰冷的手已经从衣领摸索到肩膀,并向下延伸...

冯的心怦怦直跳。黄昏时分,士兵们看不清冯脸上的表情。

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

士兵们让冯去追他。

“站住!”与此同时,枪声响起。

冯醒来时,已在老周温暖的怀抱里。

老周原本是延安派来的联络员。

一个月后,第38军起义了。冯跟随老周随38军奔赴抗日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