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黑色幽默
现代美国文学流派。60年代中后期流行。1965年,弗里德曼将12位作家的作品汇编成短篇小说集,书名为《黑色幽默》,该体裁因此得名。黑色幽默故事力求突出生活环境的荒诞和冷酷,讽刺和攻击传统价值观和审美观念,表现世界的异化、人性的堕落和感情的破碎。一些评论家称之为“绞刑架下的幽默”或“灾难面前的笑话”黑色幽默是反理性、反理想主义的文学。
“黑色幽默”文学在上世纪60年代初兴起后,很快成为美国乃至整个西方重要的文学流派之一。它之所以能得到社会的关注,不仅在于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更在于其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综合起来看,它有以下艺术特点。
第一,特别幽默的风格。黑色幽默不同于传统文学中的幽默。在西方传统文学中,一般来说,悲剧和喜剧的区分是非常明确的。喜剧讽刺了反派的丑陋和畸形,悲剧则表现了正面主人公的痛苦和不幸。但“黑色幽默”文学打破了这一界限,悲剧的内容采用了喜剧的艺术手法,痛苦和不幸也成为了玩笑的对象,即悲剧的内容以喜剧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给传统幽默的审美形式引入了一个新的因素:认为痛苦是可笑的,对不幸采取嘲讽的态度。“黑色幽默”的嘲讽和讽刺是非常含蓄和讽喻的。作者并没有做出明确的道德和政治评价,而是让读者从这些冷幽默和喜剧笑声中理解一些隐含的意义。作家不拘泥于描写现实的传统方法。他们总是用放大镜和镜子来看待和反映这个世界,用无限夸张的笔触来表现客观事物,从而将它们扩大和变形,使那些黑暗和丑陋的东西更加突出、恶心和可笑。虽然作家持冷眼旁观、不加批判的态度,但读者在思考和回味中却能体会到其中的深意。第二,“反英雄”人物。这些反英雄形象对一切传统价值观都有怀疑和否定,有一种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感,也有一定的追求。这些角色经常嘲笑他们所尊重的,破坏他们所取得的,否认他们所肯定的,抗议他们所接受的。比如冯内古特《五号屠场》的主人公比利就是一个疯狂的角色。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的教义尤索林是一个卑微猥琐怕死的人,是一个神经异常的人。奥尔德曼认为,这些人“被迫扮演小丑的角色”。产生这种病态畸形人物的土壤,是一个病态畸形的社会。
第三,“反虚构”的叙事结构方法。传统小说采用“讲故事”的叙事方式,一般有完整的故事结构,有开头有结尾,情节发展要符合内在的逻辑关系。“黑色幽默”文学完全抛弃了旧的讲故事方法,使用暗示、对比、隐喻和象征创造了一种新的戏剧方法。它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夸大了人物内心世界的广阔无垠;它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超越社会、道德、习俗和观念。小说没有结构,没有完整的故事,当然也没有严格的结构。这在结构上清晰地表现出这类小说的几个特点:往往采用“时间执行手法”,打破常规的时空观念。冯内古特的《五号屠场》是“时间旅行”的典范,小说中人物的活动诡异地交织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瞬息万变。乍一看,令人迷惑,眼花缭乱,摸不着头脑。其实这是一个多层次齐头并进的特殊结构,对故事的快速发展和主题的深化是有用的。结构的另一个特点是变化和发展被强化和重复所取代。一般在传统小说中,事件的起因、发展、结局都写得很清楚,而在“黑色幽默”小说中,则不然。不是按套路解释,而是把作品中的人物情节颠倒了。比如《第二十二条军规》描述一个人死了又活,生了又死。这在传统文学中是从来没有过的,也是不允许的。但在“黑色幽默”小说中随处可见。这正如冯内古特所说:“让别人给混乱秩序,我给混乱秩序。”传统作家能够掌握广阔的社会图景,把成千上万的乱七八糟的东西有条不紊地排列起来,形成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文章。而黑色幽默作家则本末倒置,“乱了秩序”,把幽默的东西和崇高严肃的东西、喜剧的因素、悲剧的因素混在一起,形成一个完全新的文化结构。
第四,特殊题材。为了与“黑色幽默”的整体主题保持一致,作家在选材上也与传统小说有所不同。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探索科技领域的主题。“黑色幽默”的作者多为大学教师。他们学识渊博,喜欢把自然科学领域的精华引入文学作品。比如品钦的《重力彩虹》,是导弹发射的轨迹;冯内古特认为挣扎来自《猫的摇篮》中的“动态张力”,挣扎来自《冠军的早餐》中大脑中的有害化学物质。其次,“黑色幽默”作家喜欢选择意义不明、摇摆不定、如梦初醒、雾里看花的特殊场景。比如品钦的《万有引力的彩虹》和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都是以二战为背景,但作者的意图并不是写一部“战争小说”,也不是真诚地描述二战,而是启迪人们,让人们从这些小说中看到当代社会的弱肉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