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竹林中》有什么意义?我觉得很迷茫。

第一,这部作品让读者感到困惑,那是正常的。

因为作品本身的主题就是让读者感受世界的混沌和不确定性,真相是什么总是难以确定;真相是不可知的,真相总是被扭曲的。

二、作品内容是由不同的人讲述同一个事件,有不同的关键细节,以此来表现作品真实性不确定的主题。

第三,其实分析多香丸、真沙和吴红的叙事动机,可以发现支配他们的根源是一样的,那就是人性中的某种黑暗。这种阴郁可以理解为类似利己主义的私欲,也可以说是不敢直面自己的虚伪。正是因为这种私欲,他们极力粉饰自己,用各种谎言掩盖真相,用自己的叙述解构别人的叙述,以树立自己的正面形象,满足某些不可告人的欲望。正是人性中的这种黑暗,遮蔽了命案的真相,构成了竹林中的浓雾。

作者在这里要告诉我们的,不再是一个扑朔迷离的故事,而是这种扑朔迷离背后的根源——人性的阴暗面及其不可信的任性。

叙事的不确定性往往是现代小说家对小说艺术的一种自觉追求。芥川龙之介也不例外。他的很多小说都表现出叙事的不确定性,比如《初秋山图》和后来的《水虎》。在《竹林》中,这种不确定的叙事显然被发挥到了极致,成为了这部小说最突出的艺术特色。一方面,这种不确定的叙事能引起读者的长时间回味,延长审美时间,使人感到意味深长;同时,这种不确定性往往能让我们发现丰富而深刻的含义。

第四,解读《竹林中》的不确定性。

1.樵夫、流浪和尚、捕快、老人的证词,空白而不确定。

樵夫提供的线索是空白的,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提供的。流浪和尚的证词更像是在暗示他的清白;俘获者在证词中宣称强盗多香丸是好色之徒,但依据只是道听途说的个案。老太太只是强调女儿女婿的道德功德,从而强化他们作为无辜者受害的表象,企图促使历史的正典尽快找到女儿,惩罚劫匪(她所强调的可信度存疑)。

正因为如此,这些本该用来鉴别案件当事人言语真假的试金石,成了伪试金石,它们自身的不确定性为整部小说的不确定性提供了前提和必要的空间。

2.多香丸、镇沙和吴红对案情的描述自相矛盾,不言自明。

他们都想责怪自己杀了人,这不是没有原因的。

1),多香丸。第一,他极力强调要避免杀人,实现自己的情欲。然后,据他说,为了娶到真沙,他杀了武士。而且,他没有用任何卑鄙的手段杀死武士,而是采用了公平决斗的方式。在他的叙述下,其实是在为自己辩护:一开始他不想杀武士,说明他天生不是一个残忍的人,后来他想娶真沙杀武士,说明他不只是一个肮脏的变态,而是对真沙有真情;一开始我是偷袭绑武士,因为我不想杀任何人。这是一种善意。后来我想杀人的时候,解开武士的绳子,跟他打起来,说明他是个光明磊落的人。多香丸叙述案件的内在动机是将自己塑造成人们心目中一代剽悍的英雄。

2)武士之妻珍莎的自白首先强调了自己被羞辱,然后被丈夫鄙视。这种轻视让她感到羞耻和羞愧,决定杀死丈夫,然后自杀。但她杀死丈夫后,多次试图自杀,但都没有成功。所以她活了下来。在她的叙述中,她把自己描绘成这样一个女人:贞洁、羞耻、痛苦。她被强盗欺负,被丈夫羞辱。她的遭遇如此令人同情。而她要想消除这种耻辱,只能消除这种耻辱的“旁观者”——她的丈夫,以及耻辱的负担。

她自己。结果她成了一个主动洗刷耻辱的女强人。在传统的日本伦理中,为了洗刷耻辱而杀人或自杀是被尊重的。如果一个人这样做不能洗刷耻辱,

作践,那他就永远成不了一个有德之人。

3),武士吴红。他通过女巫的故事强调了两点:一是妻子的不忠;其次,他自杀了。强调前者,让他对妻子的愤怒和鄙视变得合情合理,说明他不是那种小心眼的人;同时可以突出自己的不幸,增加自己的同情分。强调后者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崇高和正直。毕竟作为武士,他还不如男人,连老婆都保护不了他。相反,他被一个强盗杀死了。这是一个巨大的耻辱。同样,如果被女人杀死,成为武士也是不光荣的。因此,即使他已经死了,武士吴红坚持认为他是自杀而不是他杀。因为宣布自杀不仅可以避免耻辱,还可以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正直的战士。

动词 (verb的缩写)作品补充介绍:

《竹林里》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写的推理小说。

竹林中的故事以证人和犯人的法庭审判为主线,通过七个人物的叙述,构建了命案的真相。这七个人对同一“事件”的叙述不一致,既相互印证,又相互矛盾。在叙述的迷雾中,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武士金泽武广死了,他的妻子信莎被强盗多香丸强奸了。案件的关键问题——金泽武广是如何死亡的,被搁置了。最重要的两个案件当事人,用他们最不容置疑的“口供”,彻底颠覆了前五人对案件真相的构建。

《在竹林里》被日本导演黑泽明改编成《罗生门》,并于1951获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