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定平的演讲
钱定平教授具有北大理科(数学)与复旦文科(语言学)严格的双重学术训练,又常年在欧美大学的理学院任教。不过,这些经历始终掩藏不住他在文学上的才能。在北大时,他就深受“五四”诗人、德语大师冯至先生的赏识,被喻为当年北大三才子之一。在复旦做研究生时即潜心阅读美国哲人、语言学家兼计算机科学先驱乔姆斯基(N. Chomsky)的原作,改革开放后随即赴美研究。后来他在欧洲多年,且同时在大学的文学院与理学院担任教席,一时传为佳话。他所教授的除“中国文学德文、英文翻译选读”外,都是与新兴与电脑科学有关的认知科学( Cognitive Sciences)有关课程,如人工智能与计算语言学等,并创导理科当作文科教(Teaching Sciences as Liberal Arts)的新颖教学方法,收到良好效果。
几年前经常回国居住,钱教授未忘“旧情”,开始从事文学创作。他写小说,也写散文随笔,又作符号学、跨文化和外国文学研究,偶尔也试笔从英文、法文和德文进行文学翻译,他翻译的德国小说《朗读者》热销已达几十万册。目前,钱教授还在研究中国远古传说时代的历史,一心想要追索中国文明之性格的最初缘起和中国历史的DNA,即将出版《蚩尤猜想》。十年来他已经出书20余种,还有报刊杂志上多篇文章,达四、五百万字之谱。
在他的精神劳动中,钱教授着重把各科“打通”,贯通文理,融会中外,熔科学、艺术、文学、历史、外语、心理学与人文思想等为一炉。所以,钱教授谈大学通识教育,能做到眼光高远、境界阔大、纵横捭阖,自然是截然与众不同。他并不像目前所谓“通识读本”那样,各科专家仍然各自分散地介绍某个单科,而是注重把不管数学物理还是文学艺术以及生理心理等等,各个看来天差地远的的学科,统统都来它一个“彻底打通”。
特别,钱教授将心理学上的通感(Synesthesia)加以扩展,提出人类各个精神部门之间都存在通感,并总结为著名的“钱氏通感说”,独树一帜,自圆其说。近年来,钱教授已经发表文章多篇,并在各种场合演讲多次,听讲的受众有政府官员、国家公务员、大中学生和一般民众等。听讲后听众纷纷要求钱教授签名售书,以便进一步阅读。钱教授的演讲既精彩又生动,着重下列三个方面展开:
1)恢诡怪谲,道通为一:人类的各个精神部门繁花似锦,千差万别,但都是相通的,能左右逢源,相互发明;
2)为学不同,同归于美:无论文学艺术还是自然科学,都有***同的造美机制与审美情趣。为寻求***同美而学习就会趣味盎然,为寻求***同美而工作则能事半功倍;
3)万物“通感”,创新之源:学习与工作都是为了创新,在某一领域创新乃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也是当前社会的需要,而其关键却在寻求多门学科交叉点上的“通感”。
“钱定平教授大学通识演讲”***分如下七个大方面,但不局限于此。具体题目将根据时间地点有所变通:
一、李白、毕加索与莎士比亚相会在霍金的“果壳”
—— 谈人类的各种精神部门都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互相往来的;
二、 天地有大美,杂然赋流形
—— 说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既有***同美,又有相同的对美的追求和审美机制;
三、 “红杏枝头春意闹”
——讲创新因子潜伏在多个领域交叉相通之处,“通感”乃创新之源;
四、 通感——当今国家公务员必备的“通识”修养
—— 给全国海关系统的司、局长和上海的高级法官们讲“通感”与创新之间的关系;
五、 博览群书、心有旁骛、触类旁通、事半功倍
——在为他举办的翻译研讨会上,给德国专家学者谈如何翻译德文小说《朗读者》,使之畅销几十万册;
六、 突破《围城》,走向世界多极文化
—— 述21 世纪国人应有的文化诉求:载中载西,不中不西,亦中亦西;
七、 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
—— 讲21 世纪全球经济的突出特点:经济活动越来越带上文化色彩。
凡是听过钱定平教授演讲的人都一致公认,他演讲语言生动、广征博引、图文并茂、万象毕来。特别是,钱定平教授亲自设计的电脑幻灯片软件大有特色。他不愧为电脑专家,他制作的PPT 不但包括生动活泼的文字,还有丰富多采、五彩缤纷的图画,甚至还点缀着生趣盎然的动画片子。听钱定平教授一场演讲,听讲者不但是聆听到了丰美的知识,而且还是观赏艺术和欣赏电影。
钱定平历年来在国内的主要演讲
文化规范与文人风范(上海交通大学);
从通感到通才;李白、毕加索和莎士比亚相会在霍金的果壳(上海复旦大学);
从通感到通才(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对全校研究生);
精美的宇宙,统一的方程(用德语对在上海的德国人士进行演讲);
从通感到通才(上海同济大学全校演讲);休闲与创新(管理学院);
从通感到通才(宁波大学);
通感是创新之源(上海海关学院,对全国海关司长、局长);
自然科学、文学艺术与法律之间的通感(上海政法大学,多次全校演讲);;
从钱锺书文化走向世界文化(上海外贸大学,全校演讲);
李白、毕加索和莎士比亚相会在霍金的果壳;张爱玲成名的三个诀窍(上海教育电视台《世纪讲坛》);
我父亲与原上海市长吴国桢的关系(上海电视台);
20世纪文化的科学底蕴;从《围城》到《破围》(大连图书馆);
自然科学与文学艺术之间的通感(上海科学技术协会《名家讲坛》);
自然科学与文学艺术之间的通感;从通感到通才(上海图书馆,多次演讲);
自然科学、文学艺术与法律之间的通感(上海高等法院,多次演讲);
自然科学、文学艺术与法律之间的通感(上海第一中级法院);
“通感使人聪明”系列演讲——如何轻松地度过中学阶段还考上北大清华(上海中学、大同中学等上海重点中学多次演讲);
我怎么翻译《朗读者》(德国驻上海总领馆 文化处与歌德学院,中、德文讲话);
乔伊斯的科学世界(爱尔兰文学家乔伊斯百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英文学术报告);
静静的血河——巴别尔的文学源流(俄罗斯小说家巴别尔国际学术讨论会,英、俄文学术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