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七 为什么 劳动价值论 是错误的

一,简单地说: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建立在劳动创造价值,即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劳动价值论的定义:撇开质的区别的一般的人类劳动创造价值。但生产废品的劳动创造不出价值,于是在《资本论》第一章第四节马克思就补充道:“这一劳动(指撇开质的区别的一般人类劳动)首先必须是有用的。”这里有用的意思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因此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完整定义应为:撇开质的区别的一般的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创造价值。使用价值与价值是一个概念的两个方面,简言之就是:创造价值的劳动创造价值。等于什么也没说。而真正形成价值(价值属意识范畴,非物质,言创造不合逻辑)的因素是人类的需求,及被需求物的相对缺乏。

因此,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是错误的。

二,复杂地说: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错在那里?

翻开马克思《资本论》的第一卷第一章〈商品〉,我们不难看出马克思分析的是脱离市场供求关系的商品。马克思说:“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这种需要的性质如何,例如是由胃产生还是由幻想产生,是与问题无关的。这里的问题也不在于物怎样来满足人的需要,是作为生活资料即消费品来直接满足,还是作为生产资料来间接满足。”(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 〈商品〉)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开篇就已经清楚地说明了他所分析的商品与需要无关,也不在于商品怎样来满足人的需要。马克思把商品从市场上拿到生产领域中来分析和研究,商品脱离了交换过程和人们的供求关系。所以,《资本论》中由抽象劳动决定的商品价值和由社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都是不随商品价格波动的不变的常量。另外,在《资本论》的第一章〈商品〉中马克思只强调了商品的有用性(使用价值)和劳动性(抽象劳动决定的商品价值)两个因素,而忽略了商品的交换性和商品的资源消耗性;只强调了按商品价值进行等价交换的原则,而否认了商品价格必须大于成本价格的不等价交换原则----利润原则。所以,马克思才得出了劳动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而不是交换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错误结论。

一、马克思在认识论上的错误

在认识论上马克思没有正确区分劳动产品和商品、物质生产领域和商品交换领域的界线,把它们混为一谈。结果是张冠李戴,把在交换领域中产生的商品和价值偷换到生产领域由劳动因素来决定。马克思说:“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这个商品定义只是说明了商品是有用物,而没有说明商品的本质特征----交换属性或交换过程。按照《资本论》的原意商品其次应该是劳动产品,“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同上)商品的基本属性是有用性和劳动性,也就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有用性和劳动性决定了商品的交换价值。从而才有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结论。

事实上,有用性和劳动性并不是商品所独有的本质属性。有用性和劳动性也不是决定商品交换性的决定性因素。阳光、空气和水(在非常丰富的情况下)都是有用物,以至于没有它们人类就不能生存,但人类不用通过交换就能获得它们。这就说明有用物不一定都是商品。农民自产自用的粮食和蔬菜瓜果、企业自产自用的工装模具等产品、在没有通过交换以前的劳动产品等等都是有用物品和劳动产品,它们同样都不是商品。这又说明了劳动产品也不一定都是商品。既然有用物品和劳动产品在没有通过交换以前都不是商品,这就说明有用性和劳动性也不是决定商品交换性的决定性因素。众所周知,商品是交换的产物,如果没有交换就根本没有商品可言。只有通过市场交换而获得的物品、劳动产品或服务才是商品。因此,我们得出结论:有用物品和劳动产品不一定都是商品,从而有用性和劳动性也不是商品所独有的本质属性。只有交换属性才是商品的基本属性。

那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认为有用性和劳动性是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抽象劳动(劳动性)决定了商品的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了商品的价值量的结论就是不正确的。

二、马克思在方法论上的错误

马克思是唯物辩证法的主要发现者之一。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一个事物存在和发展与它周围的事物是相关的(现代系统论的相关性原理)。马克思一贯用唯物辩证法来批判形而上学方法。形而上学认为事物是孤立、静止的,它的存在和发展与周围事物无关。作为“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这个“物”当然与人们的需要有关。遗憾的是马克思却否认了自己发现的“普遍联系原则”而把商品说成与需要无关。反而在《资本论》中分析商品时却采用了脱离交换过程和供求关系的分析方法,认为商品“这种需要的性质如何,例如是由胃产生还是由幻想产生,是与问题无关的。这里的问题也不在于物怎样来满足人的需要,是作为生活资料即消费品来直接满足,还是作为生产资料来间接满足”(同上)。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商品的同时,又用了孤立、静止的形而上学方法来分析商品,比如,《资本论》认为商品的价值不是由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力***同创造而是由抽象劳动单一因素决定的就是一例。

事实上商品与供求关系直接相关。商品的有用性或效用(使用价值)是劳动的结果,劳动结果(使用价值)是供给的物质内容,也是供给的手段。如果劳动结果没有有用性或效用(使用价值),商品就没有人需要从而也就不可能供给,商品交换也无法进行,人们的需要也就无法满足。商品的有用性或效用(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人们所需要的东西,如果没有人需要商品就卖不出去,商品交换同样无法进行,作为商品的有用性或效用(使用价值)的劳动结果就没有任何意义。所以,商品存在的本身就与供求直接相关。

商品价格或价值的形成和变动与供求关系同样直接相关。在市场上:当商品供不应求时说明最后会有人购买不到该商品,结果产生了竞买机制,有些购买者就会以较高的价格购买商品,使商品的价格不断上涨;当商品供大于求时说明最后会有商品卖不出去,卖不出去就会造成损失甚至造成亏损,结果产生了竞卖机制,有些商品出卖者就会以较低的价格卖出商品,使商品价格不断下降;当商品供求平衡时就失去了竞买和竞卖机制,使商品价格不再升高和下降暂时处于平稳状态。商品处于供求平衡状态其价值或价格不是与供求无关,也不是供求相互抵消,而是暂时失去竞买和竞卖作用使其价格处与平衡状态罢了。商品价值或价格的形成和变动始终都与供求关系直接相关。

所以,《资本论》认为在供求平衡状态下商品与需求无关是错误的。商品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单一因素决定也是错误的。

三、劳动价值论根本就是谬论。

如果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的商品脱离市场供求关系,只强调了商品的有用性(使用价值)和劳动性(抽象劳动决定商品价值)两个因素,而忽略了商品的交换性和商品的资源消耗性。认为商品与需要无关,也不在于商品怎样来满足人的需要,所得出的结果必然是谬论。因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否认利润-----剩余价值是在交换过程中产生的,只强调无产阶级的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都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和剥夺去了。所以,无产阶级要革命,革命有理。劳动价值论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斗争学说,它巧合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因此,才被无产阶级捧为圣经。但是,作为经济科学用来指导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资本论》就不符合实际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国的改革开放一系列事件地发生,这些国家都无一例外地放弃了计划经济模式而采取市场经济取向就是充分证明。所以,劳动价值论根本就是谬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脱离市场供求关系的价值论。马克思只强调了商品的有用性(使用价值)和劳动性(抽象劳动决定的商品价值)两个因素,而忽略了商品的交换性和商品的资源消耗性。把本应在交换领域中产生的商品和价值却拿到生产领域中用劳动产品的属性来决定和说明,结果必然是南辕北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