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星系的距离是如何测出的

测量地球

由于人们承认日心体系,又因天体距离测量的需要,人们迫切想知道地球的大小。18世纪以来,人们又努力去探讨地球的扁平形状问题。牛顿曾从理论上推测,地球的形状是两极较扁而赤道部分突出。牛顿的看法遭到了法国学者的反对,经测量巴黎天文台认为地球是西瓜形的。争论从17世纪末开始,一直延续了半个世纪之久。为了测量准确,法国派遣远征队,到秘鲁和北极圈实地测量,用测量数据证明牛顿的理论是正确的。根据万有引力,还测量了地球的质量。

测量太阳的视差

地球到太阳的距离通常是用太阳的地心视差来表示。地心视差指的是地球半径对天体的张角。知道了这个角,有知道了地球半径的长度,地球到某一天体的距离就很容易求出了。但困难的是太阳距离地球很远,直接测量地心差误差很大,于是天文学家转而去求行星的视差。哈雷早就提出利用金星凌日来测得太阳视差的办法。1761年和1769年天文学家做了充分的准备,组织了不少远征队到世界各地去,求得太阳视差为8’’8,被世界承认,直到1967年国际天文界都采用这个数据。

恒星物理学

19世纪恒星测量学已经发展得相当完善,可以很精确地测定出恒星的方位,到19世纪末,运用三角视差求出距离的恒星已经多达七十余颗。19世纪中叶在太阳物理学的刺激下,恒星物理学发展起来,促使天文学家使用分光镜研究恒星。意大利教授赛奇把恒星按照光谱分成4类,即白星、黄星、橙红星、深红星,赛奇认识到这样的分类是和恒星的温度有关的;英国的哈斯根弄清了这些恒星的化学组成,指出亮星具有和太阳相同的化学组成,它们的光线来自下层炽热物,穿过高层具有吸收能力的大气层而向外辐射。日趋成熟的太阳光谱研究,相当于把地球上的动植物种属进行了仔细的分类,19世纪后期光谱工作的结果以更精细更有意义的方式,将恒星按光谱型分了组,从而使天文学家们产生了恒星演化的想法,这一想法在20世纪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对月球的空间探测

1957年人类进入太空时代以后,对太阳系的研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对月球进行多学科的研究。1961年美国“阿波罗”计划开始,先后执行“徘徊者”、“月球勘测者”、“月球轨道飞行器”三个辅助计划,1966年正式实施“阿波罗”登月计划,1972年结束。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实现了第一次人类登月的创举。对月球进行了观测、照相、采样,还在月面上安装了各种实验仪器,发射了月球卫星。“阿波罗”飞行获得了大量关于月球的科学资料,详尽地揭示了月球表面的结构特征,月面物质的化学成分、光学和热学的物理特性,并探测了月球的重力、磁场和月震等。前苏联的“月球号”探月计划,首次拍得月球背面照片,据此天文学家绘制了世界第一张月背图。该计划的实施,使月球有了自动科学站,由地面站操纵,在月球上自动执行考察任务。对月球的太空探测,使人类对它的认识进入了崭新阶段,对月球的深层研究开始。

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