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为什么不写张三丰?
但是历史上的张三丰已经是完人了,金庸先生也没办法写了。此外,张三丰在道教中也有重要地位。作为一个带有宗教色彩、象征着一种高尚信仰的历史人物,对于文学创作来说有很强的局限性,写作中最忌讳的一点就是“画蛇添足”。
对于一个是传奇的历史人物,一个优秀的作家只需要用短短几行文字描述他的存在,营造出一种神秘而高贵的氛围,就足以让历史和人性的光辉照耀整部小说。
花巨量的篇幅去描写一个被历史定性的人物,难免给人一种推倒重来、无处安身的感觉。所以金庸先生的小说虽然以历史为基本框架,但很少用笔墨描写某一历史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
说白了,不是金庸先生写不出以张三丰为主角的武侠小说,而是他不想写。《蒙娜丽莎》虽然好看,但是照着《蒙娜丽莎》画复制品有什么现实意义呢?不仅没用,而且不合适。
反倒是金庸先生的剑偏了。他虽不讲究笔墨,但用笔在画龙点睛处,化无形为有形,让张三丰这个历史人物在武侠世界里大放异彩。换句话说,金庸笔下的张三丰其实已经足够丰满了。
在金庸先生的作品中,张三丰不是道士张天师道陵的后代。他没有显赫的背景,没有开放的人生,也没有郭靖、张无忌那样闪耀的主角光环。(历史上的张三丰自称是张道陵的后代)
他是被父母遗弃的孤儿,从小在少林寺长大。小小年纪,在藏经阁扫地打杂,从来没有体会过亲情和幸福。掌管藏经阁的觉远大师见张三丰聪明、善良、率真、多情,收他为徒,传授他九阳真镜的内功。
几十年过去了,张三丰长大了,纯真善良的心依旧。
《九阳真经》被潇湘子盗走后,张三丰跟随觉远大师来到华山山顶取回经书。前无古人的张三丰在华山之巅见证了郭靖、黄等“五绝”的绝世风华,得到了西狂杨过的指点,遇到了令他望之万年的郭襄。
苍白的月光下,流水无声,花瓣飘落。郭襄小心翼翼地为张三丰包扎伤口。夜空繁星点点,风云动,花儿在红光下摇曳。画面美得出彩,美得绝对出彩。
那一刻,张三丰爱上了郭襄,这份爱是一辈子的。可惜落花有意,流水无情。郭襄爱杨过。风陵渡口中的杨过,一见钟情错过一生的娇子。
张三丰虽然得不到郭襄的爱,却得到了一段美好的回忆,一段可以藏一辈子的回忆。所谓“缘分”不难理解。它就像一杯绿茶,一瞬间由暖转冷。
临别之时,郭襄送给张三丰一对青铜罗汉,百年之后,相思未遇。起初,张三丰整天抱着这对罗汉发呆。后来张三丰在山林里练起了罗汉拳,连敢于单枪匹马挑战少林“昆仑三圣”的何祖道都被张三丰的罗汉拳打败了。
离开少林寺后,张三丰认真学习武术。他以九阳真镜的内功和九阴真镜(觉远传)残卷为基础,自创了一套打动武林的“纯阳无极功”。郭襄走遍江湖海疆,行侠仗义,除恶惩奸。他与江湖上的邪教结下了许多仇怨。张三丰为了保护郭襄,耍尽了心魔,大发雷霆。
十年后,郭襄出家为尼姑。张三丰也当了道士。一个是峨眉,一个是武当。山高水长,友谊无与伦比。
金庸先生用“爱”来诠释张三丰这个人物。正是因为有爱,张三丰的武功才能达到巅峰。正是因为有爱,张三丰的生活才能如此充实。
从拾起爱,到放下爱;从执念到空虚;因爱升华,因爱启迪,因爱伟大。
所以,其实张三丰这个人物已经足够丰满了,没必要再浪费笔墨去细细描绘了。因为最朦胧的才是最美的。爱情也是,性格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