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要怎么做才能向顶尖高手看齐?

「来来来,我告诉你一个办法,你也可以成为顶尖高手。」

兴奋吗?渴望吗?那就对了,keep住你的求知欲。

上一篇文章的我们聊了一下关于「一万小时理论」的注意事项,其中需要敲黑板的就是 「一定不要缘木求鱼」 。

也就是说,如果你想成为一个科学家,你就踏踏实实地去做研究写论文,不要妄想通过提升你的钢琴水平去提升你的研究水平。

如果你真的对钢琴很感兴趣,那就老老实实学习钢琴,不要两头抓着,自以为聪明。

因为唯一能让你接近「顶级高手」这个目标的方法,就是通过「刻意练习」。

只在「学习区」学习

「舒适区」这个概念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就是那些我们已经掌握的,学习起来毫无困难,感觉很轻松的知识。

比如说,对于一个英语六级拿600+的学生来说,六级试题基本可以算是他的「舒适区」了。这时候,如果他想要提升英语水平,他应该去准备「托福」这类的考试,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

而「托福」对于他而言,可能就是「学习区」。

「学习区」就是那些介于「舒适区」和「恐慌区」之间的区域,换言之就是那些我们可以学习,但是学习起来感觉不那么轻松的区间。

学习六级很轻松,但是要想考到「托福」110+就是一件「学习区」的事情了。

要想提高训练效率,我们必须有针对性的在「学习区」进行训练,一旦「学习区」变为「舒适区」就应该立即找到下一个「学习区」。

看到这你也许就暗自窃喜,「原来只要在学习区练习就可以成为顶级高手,太简单啦」。那我就要泼你冷水啦,「持续不断的在学习区」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当然啦,没人不喜欢「舒适区」。首先, 人的本性就是懒惰的 ,每个人都喜欢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所以,你会发现我们的大部分精力人仍被放在「舒适区」里。

一个最典型的案例就是职业发展瓶颈问题。为什么人们到了35岁左右就会进入职业发展瓶颈,在原来的行业上升空间触顶,但是又无法跳到更高的阶段。

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他们没能坚持在「学习区」学习。当我们处于我们的「舒适区」的时候,我们其实是陷入了 「思维惯性」 。

其次,这样的「思维惯性」会让我们懈怠, 对很多事物的思考,我们会借助惯性,而不是发现新思路。

时间一长,这套思维惯性自然就成为了他们的「职业瓶颈」,使得他们难以和年轻人竞争。 正如李笑来说的,你所谓的二十年经验只不过是把二十年前的一年经验重复了二十次。

因此,我们一定要警惕陷入「舒适区」, 那些总念叨考试太简单,业绩太好达到的人没什么可羡慕的,因为如果他们不能进入「学习区」, 他们的优势只会成为他们的「局限」 。

但是总有人能与众不同,比如那些在世界上引领行业发展方向的顶尖高手。 以李安为例,他在影坛的地位毋庸置疑,但是他依旧在耄耋之年挑战自己,从《少年派》到《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他不断学习电影拍摄新技术,拍的一部比一部踏实。

李安上《鲁豫有约》,

鲁豫问他:「为什么拿了奥斯卡还要不断挑战自己?」。

他说:「 虽然拿了奥斯卡,但我还是觉得不对。 」

那天看完了他的访谈,我一个人坐了很久,一直在思考他说的「不对」,越咂摸越有味。

何其有幸,可以和李安生在一个时代。何其有幸,可以从这些顶级高手身上「求道」。

说到这,不知道你们看懂了没有?不过我想,懂得人自然懂。

PS:关于「刻意练习」的剩下三条,受文章篇幅限制,我打算在剩下的文章详细聊完。这个专题挺长的,但是我想坚持看完的你一定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