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夜,江枫,渔火,愁眠。

人们常说:“因为一个人爱上了一座城市。”

而我想说,因为一首诗,一座城市火了。

这首诗让诗人永垂不朽,让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成为当地300多座古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为中外游客向往的目的地。

这个城市叫苏州。一个让人念念不忘的城市,一个让人一下子就能爱上的城市。

在苏州的西部,有一座桥叫乔峰,离桥不远有一座庙叫寒山寺。

乔峰,苏州城外大运河上的一座石桥,是江南地区常见的单孔石拱桥。

由于该桥夜间运粮封闭,不准船只通行,成为理想的停靠地点,故名“封桥”。后来因为张继的诗而改名为“乔峰”,一直传承至今。

乔峰古镇位于大运河、古驿道和凤江的交汇处,沿河形成了两条城市街道——乔峰街和寒山寺巷,与江为城,因水而有水乡的独特魅力。

乔峰古镇地处水陆交通要道,舟楫往来频繁,商旅众多。

宋元时期,乔峰声名远扬,明清时期达到空前繁荣。唐伯虎有句诗:“金厂门外乔峰路,灯火通明,硝烟弥漫。”

到了清代,乔峰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粮食集散地,有“乔峰池上听米价”之说。

公元1860年,太平天国攻入苏州城,清军放火烧城。不幸的是,十里乔峰池塘变成了一片废墟。

千百年来,所有来苏州的游客都要到乔峰来领略乔峰的诗意。看一看枫桥,听听寒山寺的钟声。

这是为什么呢?仅仅因为唐代诗人张继写了一首《枫桥夜泊》。

这首诗也成为流传千年的名句,千百年来被历代文人墨客传诵。诗中所写的乔峰也成为苏州著名的旅游景点,千百年来经久不衰。

因为一首诗,张继火火了千年,也让我们认识了这位唐代诗人。

张继,字,汉族,象州人,唐代诗人。

他的诗酣畅淋漓,精辟深刻,对后世影响很大。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爆发,玄宗仓皇出逃,繁华的大唐江山风雨飘摇。

这一时期江南政局相对稳定,不少士子逃往江浙避乱。

张继是其中之一。

要说张继倒霉,753年考上了进士,还没被封,大唐天下就大乱了。

一个秋夜,诗人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的美景,吸引了这位有着旅行心事的旅人,使他写出了这首意境明朗的诗。

值得一提的是,在人才济济的盛唐,张继并不是什么大师,流传下来的诗歌不到50首。最著名的是枫桥附近的夜泊。

而在《唐诗三百首》中,只收录了他的这首诗。

然而,张继的诗就足够了。苏州城有此诗,足矣。

提起苏州,提起寒山寺,人们首先能想到的就是这首《枫桥夜泊》。

这首诗流传了几千年。历史上许多文人雅士不仅因这首诗而慕名而来,还在寒山寺留下了许多完好的墨宝、岳飞、唐伯虎、董其昌的《枫桥夜泊》石碑。

其中最受推崇的是清代书法家俞樾的诗碑,所以在乔峰景区可以看到一块巨大的石碑,它已经成为景区的一绝,与现代的高楼大厦相得益彰。

做出赞赏的评论

唐朝安史之乱后,张继路过寒山寺时写下这首诗。

这首诗准确细腻地描写了一个客轮夜眠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勒出月落、霜夜、江峰渔火、孤舟客等场景。

此外,这首诗还充分表现了作者对旅行的思念,对家国的忧虑,对身处乱世,没有家的忧虑。是写烦恼的杰作。

全诗句子生动、感性、如画,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非常清晰合理,内容通俗易懂。

前两句的意思是,月落,乌鸦啼叫,天冷满天,江上枫树,船上渔火,我一个人难以入眠。

乔峰:苏州长门外。夜间停泊:在夜间停靠船只。

五体:说到乌鸦,那就是五体镇了。

霜满天:霜不能满天,“霜”字应理解为严寒;漫天霜是极寒空气的形象语言。

江枫:一般解释为“河边的枫树”,江指的是吴淞江,发源于太湖,流经上海,流入长江,俗称苏州河。也有人认为它指的是“江村桥”和“乔峰桥”。“乔峰”位于吴县南门外的西郊(六合门)。它的真名是“乔峰”,但由于张继的这首诗,它被改为“乔峰”。

渔火:一般来说,“渔火”就是渔船上的灯;也有人说“渔火”其实是一起钓鱼的伙伴。

担心睡觉:担心睡觉的意思,这句话拟人化的词江枫和渔火。是后世不懂诗的人怀疑江枫怎么会渔火眠愁,所以附上一句话,说眠愁是寒山寺对面的山的名字。

这首七绝诗用“愁”字统一。前两句充满意象:落月、乌鸦、霜满天、江枫、渔火、不眠人,营造了一种寓意丰富、押韵的审美情境。

苏州城外城内孤独的寒山寺,半夜响起的钟声传到客船上。

最后两句意思是半夜响起的钟声传到了我所在的客船上。

姑苏:苏州又是一个名字,因城市西南面的姑苏山而得名。

寒山寺:在乔峰附近,建于南朝梁朝。相传因唐代高僧寒山曾在此居住而得名。在今天的苏州市西峰桥镇。本名是“苗栗坪宝塔”,又名乔峰寺。

另一种说法,“寒山”指的是冷山,不是寺庙的名字。该寺几经重修,现寺为太平天国后新修。寺钟二战时被日军运走,下落不明。

午夜钟声:今天的佛教寺庙在半夜(春节)鸣钟,但以前有半夜鸣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或“分钟”。

宋代大文豪欧阳修曾质疑:“诗人如此贪求好句,道理说不通。这是写文章的毛病,比如张继的诗《午夜钟声敲客船》。句子虽好,午夜敲钟合理吗?”但经过很多人的实地走访,我才知道苏州及周边地区的佛寺都有敲午夜的习俗。

最后两句,城的意象,庙的意象,船的意象,钟的意象,是一种空灵而深远的意境。河边秋夜点渔火,客卧静夜闻钟声。所有景物的选取都是独一无二的: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景物的搭配和人物的意境达到了高度的默契和交融,* * *形成了这种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全诗以一个“愁”字开头。如果说《霜夜》有些伤感的话,《江枫渔火》不也给了诗人一些光明和温暖吗?

但是,“担心睡眠”突出在人们面前。旅途的寂寞与孤独激起了诗人的忧伤,甚至遇到了残月和乌鸦的悲啼,霜满江面。形成了一个迷茫、悲伤、孤独的背景,奠定了全诗以“悲伤”为中心的基调。

人在逆境的时候(你可以从诗词的字里行间品味出来),最忌讳的就是风景伤感情。诗人在枫桥下抛锚的时候已经是一种悲凉的心情,却偏要残月。

旅行者往往对家人无限关心。可以说,归心似箭是期待与家人团聚。然而,他是孤独和悲伤的。

残月可能给了诗人一个莫名的预兆,也是乌鸦哀鸣的不祥之兆!(人们听到乌鸦叫,就会联想到未知。)天上飞霜怎能不让诗人不寒而栗?

“江枫渔火眠”。霜后鲜红的枫叶和渔船上星罗棋布的灯光,在霜夜中呈现出一种朦胧的美,为这幅秋江月夜图增添了几分赏心悦目的韵味,画面达到了无瑕疵的境界!

但作者在试图渲染秋江月夜美景时,却用铅笔束画了一个“愁”字。作者为什么担心?你有多担心?风景越美,感情(忧虑)越强烈。

诗人面对美景,却一点喜悦也没有,辗转反侧。为什么?

回顾之前的文章,比如《月落》《乌鸦叫》《霜降补天》,俗话说,天昏地暗,怕鬼。诗人心中的“鬼”是什么?是他仕途的得失,仕途的起伏?还是家事,亲友分离?诗里没说,所以不知道。

然而诗人无心欣赏夜景,孤独无眠。我们不难想象他内心的悲伤。抑郁很难表达,真的用语言表达不清楚。

从他对乌鸦的恐惧可以看出,他的内心一定有什么东西(或什么人)让他担忧,甚至乌鸦的乌鸦也让他不安。

霜是诗人所画的这幅秋江月夜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玉屑般的飞霜给人一种优雅高贵的美感。但是,再加上“哭”和“担心睡眠”,这个面霜就有点“不好”了。

既然诗人听到吴体就已经迷茫了,那飞霜不是寒心他吗?干扰是他“担心睡眠”的原因。

“姑苏城外寒山寺,子夜钟声到客船。”晚上,静得可怕,很难入睡。

诗的前面景物很密,十四个字写了六个场景,后面的画面却特别稀疏。两首诗只写了一件事:睡在山寺的夜钟里。

这是因为寒山寺的午夜钟声是诗人在枫桥夜泊中得到的最生动、最深刻、最富有诗意的印象。

《月落》、《霜夜》、《江边钓鱼》、《孤舟》等场景。,从各方面都表现出了枫桥附近夜泊的特点,但不足以传达它的魅力。

在漆黑的夜里,人的听觉上升到第一位去感受外界事物的视线。而寂静的夜钟给人的印象特别强烈。

这样,“子夜钟声”既衬托了夜的静谧,又透露了夜的深邃和清澈,诗人躺着听钟声时的难言之情,无以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