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列主义文论视角浅析莫言的小说《蛙》

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历史观点来看,《蛙》的产生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当计划生育的狂潮渐渐平息,莫言带着他对生命的尊重和崇拜,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他独特而敏锐的眼光,对这个影响了几代人的制度进行探讨和反思,以文学的形式反映人类的社会关系和历史关系。

莫言在这部小说中灵活运用了多种文体,集书信、小说、戏剧于一体。《蛙》前四部引出作家蝌蚪的记忆,最后一部跳出叙事,以九幕剧结尾。剧中作者用轻松的笔调写出了一个沉重的社会问题——代孕。作者以这种异化劳动为中心创造美。

马克思指出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之一:劳动者努力工作,他的产品被别人拿走,被别人占有。在这个充满金钱和欲望的社会里,陈美和工厂里其他迫于生活压力选择代孕的姑娘们无疑是在从事异化劳动,但她们生产的“产品”却是活的婴儿,她们不仅受到金钱持有者的剥削,还要遭受无限的道德伦理谴责。

此外,在该剧第八幕中,在模仿包公宣判的情节中,高梦万对陈美的“处置”、陈美的哭诉和陈蓓的责骂、李寿的所谓“补偿”,也体现了莫言通过文学对世界的艺术把握,以及对社会某些黑暗现实的讽刺和批判。

同时,小说《蛙》的创作体现了马克思“莎士比亚”的现实主义原则。在这部作品中,莫言描述了高密东北乡计划生育时期的人们的生活,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生活。

莫言塑造了一个“计划生育时期的东北农村”的典型环境,同时也塑造了一个坚决执行国家命令、坚决维护计划生育政策的“我的万鑫阿姨”的典型形象。这是一个从人们心目中的“送孩子的女神”转变为“杀人犯”的乡村医生。这个人物形象“第一次让人触摸到中国五六十年代农村女妇产科医生的经历和灵魂,引起读者深深的嗡鸣”。

高密东北乡的众生描写和亲友邻里关系的描写,体现了作者对现实关系和人物与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计划生育与反计划生育的矛盾,人性与制度的矛盾,部分人的落后思想与现实社会进步需要的矛盾,都集中在万鑫与王娇、小上唇、王丹、王的激烈冲突中。

典型人物万鑫经常看到的“没有胳膊没有爪子的青蛙”的幻觉,以及自身心态的变化,都深刻地反映了莫言对计划生育政策中各种问题及其原因的反思,反映了作家对“计划生育”这一社会现象的把握。这可能是莫言创作这部小说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