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上所有的爱都是相聚,唯有父母的爱是离别。
第一次听朋友说我在看《小别离》,我很同情地问:“你就没有什么戏可追吗?”
这也难怪,听演员阵容,克里斯蒂娜和黄磊的时候,很容易把它当成一部都市婆婆家庭剧,唠叨的父母吸引不了90后观众的注意力。
但是看第一集的时候,我完全控制不了自己身上的野性的力量。一口气追了十几集,感觉这是《家有儿女》的升级版。
《小别离》的故事很简单,围绕三个家庭(小康、中产、土豪)都想送还在上初中的孩子出国留学的过程展开。全剧场景类似情景喜剧,以三个内景和学校为主。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青春没有轰轰烈烈的撕逼和流产,只有青春期和父母的争吵和三年无休止的模拟王后雄和五年高考。
就像剧中的方多多一样,那时候我们早上不想起床上学,晚上偷偷写小说不让父母知道,免得被指责无所事事。
当时不知道自己在哪里,和同学串通一气。连父母报的辅导班都敢偷偷逃课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这叫放松。
我们讨厌父母没完没了的唠叨。每天只看重成绩,不在乎别人。我们觉得他们太守旧,不了解自己。
现在的升学压力并没有因为一代父母的改变而减轻。成绩是对学生的提醒,这仍然是一个真实的命题。海清和黄磊饰演的中产夫妇分别是教育中的一个好警察和一个坏警察。我妈妈相信高压表现。朵朵成绩下滑的时候,她会尽快报辅导班,提高学习量,努力回到以前的好学生的位置。但是她从来没有考虑过孩子们的想法。她对孩子很好,也知道现在学的东西以后基本用不上,但她在乎的是如果考不上好高中,上不了好大学,人生就毁了。
于是,她和很多家长一样,会偷孩子的日记,监控朵朵的一举一动,甚至会深夜去朵朵的房间取指纹解锁手机。
写小说的故事被妈妈发现后,面对妈妈的怒吼,她再也忍不住了。我拿出95分的语文试卷,对着爸妈吼:“你满意了吧?”!成绩,成绩,这就是你想要的!“然后我把我爸妈赶出了房间。
我爸妈坐在沙发上,哭着回忆我小时候朵朵有多聪明。他们不明白,当年成绩好的孩子,为什么现在变得这么乖张。
大多数家长对这段话的反应应该是,自己的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虽然还没有为人父母,但是已经经历了孩子的阶段。初中成绩提高后,父母对我的态度是放养。即使成绩下滑,也只会提一两句,不会大张旗鼓的上线。
其实初中的孩子也不是完全精神不健全,他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只是缺乏一点自律能力,需要家长监督引导。
教育靠疏而不是堵。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很重要。无知的高压只会让孩子更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厌学。
孩子的心是柔软的,他们知道谁爱他们,但父母通常不会给他们应有的尊重和空间。还是那句话,教育要讲究方式方法。
通常,中国的父母在教育上有一个劣势:他们认为孩子是自己的附属品。所谓的尊重,也是建立在孝顺的基础上,各司其职,万事顺遂。
隔壁小玉的爸爸一开始一直不相信调皮的小玉,但多多生气地站起来问:“你们大人是不是只把我们的孩子当玩具啊?”
父母总是站在皇帝的角度,认为孩子永远年轻,没有独立人格,不懂事。殊不知15,6岁的孩子,有独立的思想,有自己的小秘密。这些是大人绝对不允许侵犯的。
而父母以爱的名义绑架孩子,就像朵朵妈妈经常对朵朵说的:“你是这个世界上唯一有血缘关系的人,所以希望你好好的。”父母把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和未成功的道路,放在下一代身上。不能说父母为我们做的一切对我们都是有害的。他们用前辈的血泪教训,为我们选择了一条看似平坦的光明之路。说到底,他们是希望父母老了,面对结婚甚至死亡的那一天,能安心的看着我们幸福的生活。
朵朵在剧中和父母吵架后,父母还把做好的菜放在门口。在他们眼里,无论你犯了多少大错,都是可以被原谅的。因为血浓于水,因为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幕,只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这辈子一直看着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父母对孩子的爱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我舍不得,但我更喜欢纪伯伦诗中所描述的: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生活”渴望的是孩子。
他们是通过你来的,但不是来自你,
虽然他们和你在一起,但他们不属于你。"
我们和父母是平等的,互相尊重,互相爱护。由于每个生物都有选择自己想要过的生活的权利,我们以自由和尊重为前提。只要不触犯道德法律的底线,家长就要发掘和引导孩子的兴趣,让孩子在不断的探索中找到正确的道路,优雅无畏地成长。
最后附上这首诗的全文:
整部剧里,既有家长对孩子教育的讨论,也有对留学热情的反思,还有一些职场关系和婆媳关系。每天都是典型的生活,加上老戏骨生动自然的表演,这部剧在感动之余也有很多笑点。强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