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对弟弟张子静的薄情寡义背后的原因就隐藏在《小团圆》的这一真实描写中。

“祖父是晚清名臣张佩伦,祖母是李鸿章的长女李菊。”这是女作家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的望族。然而他就是这样出生的,是家里唯一的男性,却最终陷入了一贫如洗,终身光棍的境地。

与姐姐张爱玲在美国的孤独离世相比,张子静在家中的孤独是完全不同的。

不同的是,张爱玲是死后很多天才被发现的,而张子静的悄然离世,一个是主动选择的结果,一个是被动接受的结果。

张子静曾在得知姐姐在美国去世后,每天特意打开自己14平米的房子的门,让路过的邻居往里看一眼。他这样做是为了避免重复他姐姐的错误。

姐姐为了隐私而不顾生死,弟弟为了死后被及时发现而完全不顾隐私。或许,也正是这种差异注定了:兄妹关系大多数时候只能用“凉薄”来形容。

1995年9月,张爱玲去世前将自己的全部遗产,包括30多万美元的存款和投资,小说和纪念文物的版权费,全部留给了好友宋琦夫妇。这意味着张爱玲没有给她的哥哥张子静留下任何遗物。

事实上,与宋琦夫妇相比,穷困潦倒的张子静显然比他们更需要张爱玲的遗产。而这一点,张爱玲是知道的,因为在此之前的八年,也就是1988,张子静曾联系远在美国的姐姐张爱玲,希望姐姐能帮他在上海买一套小房子结婚。

收到哥哥的求助信后,张爱玲只写了一封短信拒绝了他的求助。她说:“我的钱也有点紧。很抱歉我帮不上忙。”

因为房子问题,张子静后来错过了最后一次结婚的机会。这可以从张爱玲拒绝张子静的时候想到。

事实上,每次张子静向她姐姐求助时,她正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时间往前推了几十年,到了1943的秋天。此时的张爱玲已经因小说成名,而她的弟弟刚刚毕业步入社会。

当时,张子静和他的同学合作创办了《标》月刊。同学建议:你姐姐那么有名,你可以让她给杂志写稿,打响杂志的第一枪。

后来,张子静找到姐姐张爱玲,张爱玲听了她的来意后,只是淡淡地说:“我不能为你写这种不知名的刊物,败坏我的名声。”

也许是因为她觉得自己的语气太不讲理了。后来张爱玲拿出一张速写,打发弟弟走,说:“你可以给这张做插画。”

张爱玲拒绝了她的弟弟张子静,他们之间的关系逐渐变得越来越冷漠。

1952年8月,在农村教书的张子静终于回到了城市。他回城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骑着一辆旧自行车去敲姐姐公寓的门。

那天,张茂渊阿姨把门打开一条缝,看着他。“你姐姐走了!””说完,门关上了,只留下张子静在门口吓了一跳。

直到现在,张子静都不知道自己的亲妹妹一声不吭地离开了上海去了香港,甚至连她从香港调到美国,他也是最后一个知道的。

那天,张子静心里非常失落。这种失落包括姨妈对他的冷漠,还有妹妹差点被抛弃带来的痛苦。那一天,推着自行车回去的时候,张子静哭了,他的脑海里不断闪现他和妹妹童年生活的片段。

过去,每次张子静找她姐姐,她十有八九不在,但这没什么。他知道她总会回到那里。但这一次,他彻底失去了妹妹。

在世俗的眼里,张爱玲虽然是以近乎逃亡的方式离开的,但即便如此,她也应该给弟弟一个信息。毕竟他是她在这个世界上最亲的血亲。

对最近的血亲如此冷漠,难免被认为是凉薄。由于张爱玲对张子静的态度,很多人,包括粉丝,都认为张爱玲太过酷瘦。

但是张爱玲真的凉薄吗?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她晚年出版的自传体小说《小团圆》中。读过这本书后,许多张爱玲的读者表示理解她后来对张子静的冷漠。

在这本写于1975的自传体小说《小团圆》中,女主角九黎就是张爱玲本人,而九林则是她的弟弟张子静。

在这部小说中,张爱玲笔下的九黎和九林就像长在藤蔓上的瓜,他们的童年和青春期遭遇了同样的命运。这种命运与张爱玲和张子静的命运如出一辙。

因为只差一岁,两兄妹小时候很亲。他们共用一个房间,中间只有一个橱柜。

九林小时候很漂亮,九里对这个漂亮的哥哥充满了爱。她会称赞他的有趣,亲吻他的脸颊,给他一半的糖。

在那个没有温暖和爱的封建大家庭里,九林和他的姐姐不怎么说话,却是一个大家庭里最亲密的人。久林的信息来源很多,家里亲戚之间发生的事情,基本都是他向姐姐汇报。

而这些,张爱玲自己也是很在意的,否则她也不会在晚年的自传中用那么多笔墨来描述这种关联。

因为感情深厚,张爱玲也很爱弟弟。九琳在饭桌上被父亲打了。九黎没有力气阻止她,只好做着白日梦,幻想自己有很多钱带着弟弟离开这里。

从这段叙述中可以看出,在张爱玲的心目中,她和弟弟几乎是一体的,用她的话说就是“长在藤上的瓜”。

所以,当这棵葡萄树上的另一个瓜没有被父亲送出去学习的时候,张爱玲愤怒地对已经和父亲离婚的母亲说,她和母亲想让父亲送弟弟去学骑马。

从这一点来看,张爱玲一开始对弟弟不仅不薄情而且非常疼爱。让一直在保护弟弟,努力帮助弟弟的张爱玲突然转身的,是继母进来后发生的事情。

张爱玲虽然不指望父母和好,但骨子里注定是孤傲的:她不能轻易接受父亲的新婚妻子做新妈妈。

与张爱玲相反,她的弟弟张子静经常被继母责骂和殴打,但他“没心没肺”,对继母和父亲非常亲热,就像排斥她一样。

在这种情况下,张爱玲自然有被出卖的感觉。也是在这个时候,张爱玲对张子静有了一个基本的判断,也正是这个判断决定了她对弟弟的评价:她没有野心。

张爱玲对弟弟的评价“没有志气”,显然是褒义词,是哀叹他的不幸,迁怒于他。

不得不说,天才就是天才,仅仅这四个字她就将张子静的性格分析的一清二楚。

后来,张子静的行为始终体现了“没有野心”这个词。

阅读,张子静花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同于张爱玲拼了老命去读书,他是按父母安排的去做的。

于是:1936小学毕业后,无故在家休学一年。1937年因为抗战又休学一年,1938年进入一年级。此时,只比他大一岁的姐姐张爱玲,已经上了高中。

工作,张子静毕业后创办的杂志《飚》未能生存,于是他继续随波逐流。这本杂志也是张子静一生唯一的奋斗,在之后的大部分时间里,他只是保持着“没有野心”,混口饭吃,等死。

这种很像他的父亲张。张是民国时期真正的富二代,也算是一个封建青年。与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结婚后,他一直以封建的方式对待家庭,封建的习气最终使他与新婚妻子分道扬镳。他的重男轻女的封建传统观念间接导致了他和女儿张爱玲的矛盾。

离婚后,张仍然每天抽鸦片。张在挥霍自己财产的同时,也在千方百计地挥霍妻子的财产。

在张这个年轻军人的眼里,没有“进步”二字,他的一切行为准则都只建立在“安逸”之上。这种没有志气的行为是张爱玲和所不齿的,但张不这么认为。

张的处世原则影响了他的儿子。难怪一个孩子从小就接触到这样的父亲,怎么会有机会长成另一个样子呢?

在对张子静进行了彻底的评论之后,张爱玲并没有放弃她的弟弟。真正让张爱玲彻底放弃张子静的,是后来发生的一件大事,在《小团圆》中也有完整的记载。

虽然张爱玲家境显赫,但由于父亲的挥霍,她的学费往往没有着落,尽管母亲在离婚时为她争取到了读书的机会。

1937年夏天,张爱玲毕业于圣玛利亚女子学校。她以优异的成绩向父亲提出去英国留学。

在任何时代,留学都是需要很多钱的,尤其是张爱玲去英国留学的时候。但当时张庭强调经济形势好,所以能够给张爱玲提供留学的机会。

总不能“有后妈,就有继父”,所以当张爱玲把这个提议告诉父亲的时候。她第一次被后妈嘲讽,张自己也为自己和妻子抽鸦片的高额费用苦恼。

到了这个时候,张爱玲与父亲和继母的关系开始彻底冷淡。

不久后,张爱玲因为不回家过夜,被继母抓住。继母打张爱玲,被继母诬陷为“用手打人”。听到后妈的煽动后,不分青红皂白的张跑下来对张爱玲拳打脚踢,把张爱玲打得倒地不起,没有停下来。他打女儿的时候一直说:“今天一定要打死你!”

那一次,如果不是我奶奶,也就是李鸿章的女儿李菊留下的老仆,不顾一切的拉走,张爱玲很可能已经当场死亡了。

事故发生后,被殴打后试图逃跑的张爱玲被父亲关进了楼下一间放着玩具的废弃房间。张还规定,除了她在饮食起居上所做的事情,任何人不得与她见面交谈。

被关在小房子里的时候,张爱玲偶然发现了弟弟写给亲戚的一封信,这封信成为她彻底逃离这个家的决定因素之一。

这封信分不清是稿子还是废稿,写的是妹妹的事情如何玷污了张家的名声等等。张爱玲看了这封信,知道弟弟不仅背叛了她,还成了继母的帮凶。

这一年,张爱玲18岁,她的弟弟张子静17岁。

不久之后,1938年春天,痢疾痊愈的张爱玲趁两个看守换班的时候,偷偷溜出了她出生的房子,再也没有回来。

张爱玲这次的离开,也注定了她和弟弟后来的凉薄。因为从她出门的那一刻起,她就暗暗下定决心,这一生一定要尽可能地脱离这个封建的牢笼。

就像后来张爱玲离开时没有通知张子静一样,这一次,她的姐姐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离开了。

然而,张爱玲和张子静并没有因此断绝往来,他们之间的关系完全是由张子静主动维持的。期间,张爱玲对张子静始终是冷漠的,而张子静的母亲和姑姑则与张爱玲完全一致。

张子静去他姑姑家,每次都冷得不得了,即使到了饭点也不让他吃饭。

在的眼里,这是他们天生冷漠的表现,但在张爱玲,她的母亲和姑姑的眼里:他们的冷漠只是他们与张家决裂的结果。

因为弟弟的背叛,张爱玲真切地感受到一直和父亲、继母生活在一起的张子静是“他们那边的人”。所以每次见到他,她都会不可避免的想起那段痛苦又尴尬的过去。

但这些,张子静从来不知道,因为以他“没有野心”的性格,他永远无法理解妹妹的敏感。

张子静和张爱玲注定是完全不同的人。他小的时候因为拿家里的钱被后妈惩罚。她冤枉了他,认为是他继母的错。但是张爱玲气得弟弟和后妈就跟没事人一样。

当张子静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没有决心去完成任何事情,也就是说,他没有野心。他的人生信条只是“得过且过”,所以在父亲倾家荡产后,他和继母住在14平米的房子里。为了谋生,他最终选择了做一名乡村教师。

这一切的结果,仿佛都被少年时的张爱玲看穿了。

然而幸运的是,张子静没有张爱玲那么敏感和清高,所以在姐姐无数次拒绝他之后,他依然可以怀念这位姐姐。

1995中秋节的第二天,从太平洋彼岸传来了张爱玲去世的消息。得到这个坏消息后,张子静哭了好几天。后来,张子静把那本刊登了妹妹文章《童言无忌》的旧杂志放在床头。每天晚上睡觉前,他都会拿出来找文章读。

张爱玲在文章里写到他唯一的哥哥,他几乎能倒背如流:

后来,当我在一个午夜梦里梦见我的妹妹张爱玲时,张子静醒了,摸着杂志,然后她大哭起来。他一遍又一遍地喃喃自语:“姐姐,我漂亮,我老了;我没有野心,大半辈子还是个普通人。嘿!"

不知道张爱玲听到哥哥的感受会是什么感受。

1996,张爱玲去世后的第二年,她的弟弟张子静也在自己的住处独自离开了人世。像他的姐姐一样,当他去世时,没有任何亲戚或朋友陪伴。

唯一不同的是,因为张子静为了避免重复他姐姐的错误而“把门开着”,所以他在死后立即被发现。

对张子静来说,这样的结果或许可以被视为“尚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