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地山《春桃》原文
春桃是一个朴实、端庄、令人难忘的职业女性。结婚那天,她被士兵和土匪抢劫,住在北京。她不愿给一身骚味的洋人当丫鬟,便以捡纸为业,与萍水相逢的难友刘相依为命,过着简单平等的生活。
一天,春桃像往常一样出门拾纸,却在什刹海后门遇见了失散多年的丈夫李茂。原来他和春桃分开后,去沈阳当兵几年。后来他的腿被敌人打伤,由于没有得到及时救治,被迫截掉。出院后,他无处加入,只能乞讨。
春桃伤心极了,马上把李茂接回家和她一起住。当初,刘和李茂刚相处得并不自然。因为传统伦理的束缚,两人都栽了跟头。后来,经过讨论,他们订立了一份合同,协议规定,李茂将把春桃还给刘。
春桃坚决不同意,说:“要不我们就这样过吧?”春桃的想法是:家里李茂当家,捡纸;刘经营外卖商品;我还是捡纸的,他们“三个人开公司”。
那天晚上,刘突然跑了。春桃找遍了很多地方,都没有人。李茂用皮带把自己吊在窗棂上,试图自杀,但被赶回家的春桃及时救了出来。
春桃在抑郁的情绪中度过了几天。项高终于在外面游荡了两天,然后回到了家里。他和李茂协商,自己是“一家之主”。李茂是同居的,春桃是他们的媳妇。这三个人又过上了简单快乐的生活。
扩展数据:
《春桃》的创作背景:
《春桃》是许地山离开大陆赴港前、抗战前发表的最后一部小说。当时,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历史变革,革命迅速发展,爆发了震惊国内外的“五卅运动”,爆发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所有这些社会趋势改变了旧中国的面貌,深刻影响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作为一个作家,许地山在题材和风格上开始转变。许地山早期的传奇小说融合了浪漫主义和民粹主义。随着创作经验的丰富和时代认识的推动,许地山的文艺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严峻的时代让被动、隐逸、温柔的许地山愤怒了,他以批判的现实主义态度,刻意将笔伸向平庸、丑恶的社会生活。背景从南方的异乡变成了北方的小镇,人物也从远离政治变成了联系政治与民生。《春桃》是这一时期的作品之一。
《春桃》作者简介:
许地山,现代作家、学者,原名许,笔名罗华生。出生于台湾省台南市,甲午战争后举家迁往福建龙溪。1917被燕京大学录取。他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并与人合办《新社会》杂志。1920年文学学士毕业,次年参与成立文学研究会。
1923-1926学习了宗教史、哲学、民俗学等。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和英国牛津大学。1927至今,在燕京大学任《燕京学刊》副教授、教授、编委,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兼任教师。
1935申请香港大学教授职位。抗日战争开始后,任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港分会常务理事,为抗日救国事业而奋斗,后积劳成疾。散文集《空山灵雨》是他早期的代表作。
百度百科-春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