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计是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以阿尔萨斯省小学生弗朗茨的经历和感受为基础,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人民遭受异族统治的悲痛和愤慨,以及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为祖国的解放和统一而奋斗的坚定意志,体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小说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那天早上去上学”到“冲到哈默尔先生的小院子里”。这一部分描述了弗朗兹上学途中的经历和心理活动。作者用简洁的笔触,阐释了故事的背景和弗朗兹的身份、性格特征,同时也为剧情的发展做了巧妙的铺垫。

小说是弗朗兹写的,他上学迟到,又因为没有好好复习功课,怕被老师骂,就闪过了逃学的念头。这种独白式的心理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弗朗兹的幼稚和贪玩,是一个不爱学习的学生。然后他写了弗朗兹对上学路上风景的感受。他感到阳光和煦,听到树林里鸟儿歌唱,看到普鲁士军队操练,他认为“这些场景比分词用法有趣得多”。然而,他并不为之所动,而是“匆匆忙忙地去了学校。”一方面突出了弗朗兹天真爱玩的性格,另一方面也正是作者想要强调的,即突出了弗朗兹的意志力,他最终克服了逃学的念头。

接着作者描述了弗朗兹经过村政府时的心理活动,展示了他性格的另一面,即他对敌人的仇恨。弗兰兹看到公告栏前有很多人,马上想到:“最近两年,我们所有的坏消息都是从那里来的”;同时想到“又发生了什么”?说明这个看似幼稚的孩子,内心爱恨分明,对统治者的恶行牢记在心。他认为铁匠的话是一个笑话和讽刺,所以他愤怒地跑进哈默尔的院子。这说明他自尊心很强。铁匠的话也给读者造成了悬念。为什么他说“别那么快,儿子,反正你能及时赶到学校”!吸引读者跟随下文。

这部分在直接描写弗朗茨的同时,也间接表现了哈默尔先生的严厉,烘托了老师态度的转变,突出了主题。此外,作者别出心裁,安排人阅读公告栏的细节,巧妙地解释故事的背景,有刻画人物和情节发展的作用。

第二部分是从《平凡的日子》到《我会永远记住这最后一课》。是小说的中心部分,主要讲的是弗朗茨和哈默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中表现出来的爱国热情。按照剧情发展,这部分可以分为三层。

一楼从《平凡的日子》到《他的大眼镜横着躺在书上》写着弗朗兹跑到学校后发现的各种不寻常的现象,渲染出一种严肃而愤怒的气氛。弗兰兹看到教室被极度的寂静所取代。他走进教室,平时严厉的老师哈默尔和蔼地说,等他来上课。弗兰兹“稍微冷静”的时候,注意到哈默尔先生只在“督学来学校视察”或者“发奖那天”才穿衣服。最让他吃惊的是,教室里坐着村里的很多人。他们看起来都很悲伤。这一切,通过弗伦奇对不同心境的观察,由粗到细,一步步衬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重、愤慨的氛围。

另一个层面,从“我看到这些情况”到“对即将失去的土地表示尊重。”在这一层中,正面揭示了“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指明了主题。正当弗兰兹对这不寻常的一幕感到惊讶时,哈默尔先生说:“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来自柏林的命令是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能教德语。.....今天是你最后一节法语课。我希望你努力学习。”哈默尔的话指出了“最后一课”的含义。普鲁士统治者禁止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人民学习他们祖国的语言,企图用这种阴险恶毒的方式奴役法国人民。在这种情况下,哈默尔先生反复强调,这一课对老师和学生都是“最后一课”。这样看来,《最后一课》本身就是抗议侵略者奴役法国人民的爱国行动。在悲惨命运的打击下,弗朗兹对国家的热爱和对亡国的仇恨油然而生。这是《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作者把它分成段落,以突出哈默尔老师的话在法国引起的情感反响。听了老师的话,弗朗兹的感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他珍惜这“最后一课”,为“再也没有学过法语”感到无限遗憾,为过去“缺课找鸟巢,在萨尔河上滑冰”感到遗憾。其次,他也改变了对自己“讨厌”的书和严厉的老师哈默尔的感情:书“就像我的老朋友”;老师“惩罚”了自己,忘得一干二净;然后,刚才他还在疑惑的现象突然清晰起来:哈默尔老师穿上节日盛装,村里的老人来到学校“向即将失去的土地表示敬意”,来上这“最后一课”。这种心理活动显示了老师真诚而深刻的爱国热情,也通过弗兰斯对老师的怜悯、尊重和感激,显示了孩子的爱国意识正在头脑中成长。

最后一层,从“我在想这件事的时候”到“我永远不会忘记”。在这一层,我写下了韩麦尔老师和他的学生在爱国主义激发下的“最后一课”中认真教学的感人一幕。

德国侵略者强行剥夺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人民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和自由,激起了哈默尔老师、弗朗茨博士、全体学生和村里老人的悲痛和爱国热情。他们把法语和祖国视为同义词,爱法语就是爱法国祖国。所以他们对统治者的仇恨,对祖国的热爱,都凝聚在这“最后一课”里。

弗兰士贞把这最后一堂法语课,把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视为热爱祖国的神圣职责,从而产生了高度的学习热情。所以,当哈默尔先生要求他背诵时,他想:“如果我能从头到尾说出分词的著名而困难的用法就好了。”当他一个字都不会拼的时候,他心里想的不再是怕被老师骂,而是“心里很难受,头都不敢抬。”他感到惭愧。法语学语法的时候,他自信“从来没有听得这么认真”。以前一个字都记不住的语法,现在好理解了。这让他觉得“奇怪”。当他听到鸽子在学校屋顶咕咕叫时,他想:“他们不会强迫这些鸽子用德语唱歌吧?”。这种联想表现了弗兰茨对敌人禁止法语教学的卑劣行为的蔑视和对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

哈默尔老师对祖国的深情和奉献,在《最后一课》中极其感人。这个平时严厉的老师,在弗朗兹背不出分词的规则时,不再“训斥”他,而是痛苦地总结过去的教训:“总是把学习推迟到明天,这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同时指出我也要“自责”。总结过去的目的是让学生珍惜这“最后一课”。鉴于侵略者禁止法语教学的阴谋,他赞扬了法语的优点,并强调了掌握法语的重要性: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我们必须牢记在心,永不忘记。死而为奴的人,只要牢牢记住自己的语言,就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段话深刻而恳切,以此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法语,并以此为武器,争取法兰西祖国的自由统一。哈默尔老师的高度责任感让方济各觉得他“从来没有如此耐心地解释事情”,而且他“似乎急于在离开之前把他知道的一切都教给我们,并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为了学生上好书法课,哈默尔老师还在字帖上用圆形字体写下:“法兰西”和“阿尔萨斯”,象征着阿尔萨斯和法兰西祖国永远在一起。这让方济各觉得“好像教室里飘扬着许多小国旗”。哈默尔老师忍着离开家乡四十年的痛苦,认真地讲授“最后一课”。

小说的最后一部分,从“突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到小说的结尾。在《最后一课》结尾写哈默尔老师悲壮不屈的精神。

正当大家炽热的爱国热情凝聚在“最后一课”,这感人的一幕激动着大家的心时,教堂的钟声和普鲁士军队的号角声令人心碎地宣布了“最后一课”的结束。韩麦尔老师此时此刻的悲痛和悲伤是无法形容的。他“脸色苍白”,但说到嘴边却哽咽着说不出来。于是,他用尽全力写下了《法兰西万岁》,令人振奋,意义深远。这些耀眼的汉字表达了哈默尔先生的心声,也是法国人民爱国精神和不屈意志的集中体现。这种结局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同时收到了深远的艺术效果,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最后一课》之所以成为佳作,不仅因为它在内容上表现了爱国主义,还因为它具有突出的艺术特色。

艺术结构的简洁和紧凑。《最后一课》以第一人称写成,以弗朗兹为结构的中心线索。通过上一课主角的经历和感受,将故事和人物性格自然生动地展现出来。从弗朗兹离家出走,跑到学校,到《最后一课》结束,剧情发展清晰、紧凑、有序。作者把普鲁士入侵者颁布的禁止教授法语的法令作为情节发展和人物展示的关键。外国统治者强行教授德语,说明他们对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人民的奴役加深,民族矛盾激化,进一步激发了弗朗茨、哈默尔先生和郝老人的爱国热情,他们崇高感人的形象跃然纸上。爱国主义的主题随着剧情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充分展露而自然流露。《最后一课》结尾,情节发展到高潮,到结尾急转直下,小说主题进一步升华。结论表明,“最后一课”结束了,但播下了爱国主义的种子,法国将获得解放。

极好的心理描写。这部小说对人物的心理描写是成功的。作者巧妙地用各种方式描写了人物的心理,从而成功地塑造了人物形象,突出了主题。

小说在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时,成功地将景物、细节、人物动作的描写与心理活动结合起来,将方济各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融为一体。这样,方济各所看到的景物和人物就蒙上了一层情感,与极其简洁的心理活动描述相匹配,协调地反映了方济各的心理状态。如:“天气真暖和,阳光明媚!”“画眉在林边歌唱;锯木厂后面的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这些场景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但我还是能控制住自己,冲向学校。”这样,景物描写与直接写作的心理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生动地表现了小学生弗朗兹既渴望上学又怕迟到,但又被路边景物吸引,既留恋又不敢停下来观看和玩耍的复杂心情。作者在很多地方把心理描写和人物动作结合在一起。比如弗兰茨进教室:“我不得不在所有人面前推开门,走进安静的教室。你可以想象我当时的脸有多红,心里有多慌!”这样的例子很多。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如何自然而贴切地将人物的心理和动作结合起来进行描写的。

总之,这部小说中描写心理活动的段落很多,作者灵活运用了多种心理刻画方法。但无论用什么方法描写心理活动,都准确地把握了弗朗兹的时代特征和性格特征,非常真实生动。

巧妙运用“对比”和“重复”为了突出主题和人物,作者别出心裁地运用了“对比”和“重复”的手法。为了突出爱国主义的主题,作者特意用对比的方式描写了《最后一课》的庄严和悲壮气氛。通过弗朗兹上学途中和到校后的经历,他深入描述了一系列不寻常的场景。这些不同寻常的情况,为爱国主义这一主题,烘托了一种庄严、悲怆的气氛,突出了主题。同时,他对弗朗兹的性格描写做了巧妙的阐述。作者也多次重复“最后一课”。这句话每一次出现,意思都不一样,但一次比一次深刻。这句话如同一颗明珠,贯穿全篇,熠熠生辉,从而深化了主题,同时也起到了突出人物性格的重要作用。

选自《初中语文课文解析集》第一册,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