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耳和陈馀为何会反目成仇?他们后来怎样了?
张耳和陈馀,从相约生死的好朋友,到置对方于死地的仇敌,究其根源,用司马迁的话来说就是?以势利交?。双方的交往一直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上,一旦遇到磨难,所谓的友谊,在利益面前立刻粉碎。陈馀因为与刘邦交恶,被韩信所杀,张耳因为投靠了刘邦,并与刘邦结为亲家,获封赵王,得以寿终正寝。
友谊说碎就碎
邯郸被章邯攻破后,陈馀与张耳及赵王歇冲散,陈馀在巨鹿北面收罗了几万残兵驻扎下来,张耳和赵王歇则被章邯围困在巨鹿城。
巨鹿城小粮少,在章邯的猛攻下,危在旦夕,张耳尝到了义军各自为王,无法协调的恶果。他派张黡、陈泽去责备陈馀,为什么拥有几万人马,却不相救?
陈馀说:不是不想救,就我这点人马,去了也就是送死,于事无补,莫不如保存实力,将来为他们报仇!
张黡、陈泽说:以后的事顾不上了,眼下你不能忘义,先解燃眉之急吧!陈馀迫不得已,给张黡、陈泽拨了五千人,去解巨鹿之围。不出所料,张黡、陈泽与五千人马全部肉包子打狗。
亏得项羽夺了宋义兵权,挥师北上,解了巨鹿之围,并一战灭了章邯二十几万大军!
战后,张耳和陈馀这对刎颈之交又见面了,张耳愤愤不平,指责陈馀见死不救。陈馀辩解说救了,张耳说没看到一兵一卒,反而连张黡、陈泽都不见了,分明是被你灭口了!陈馀一气之下,解下大印交给张耳,想撂挑子。不巧内急,扔下大印后,匆匆直奔茅厕。
张耳在左右的撺掇下,犹豫片刻,还是收了陈馀的印。陈馀方便回来,一看大印真的被收了,立刻大怒,带着自己的几百亲信,走了!俩人从此就这么分道扬镳!
张耳此后随项羽攻入咸阳,灭秦后,项羽封张耳为常山王,移赵王歇为代王,陈馀因为没有随项羽入关,仅仅被封了个侯!
生死相随到你死我活
陈馀接到消息,勃然大怒,大骂项羽不公。他找到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田荣,撺掇田荣一起反叛项羽,他则在田荣的帮助下,率兵突袭常山,夺了张耳的地盘。
张耳被打败后,逃往汉中,投靠了昔日好友刘邦。陈馀则将赵歇重新扶立为赵王,他自己做了代王。
汉二年,刘邦攻打彭城,想联合赵国,陈馀竟然提出一个条件:只要你杀了张耳,我就跟你一起对付项羽!刘邦多狡猾,他找了个跟张耳长得像的人杀了,把人头给陈馀送去。陈馀上当了,协助刘邦攻下彭城后,才发现真相。陈馀怒火中烧,当即反叛离刘邦。
刎颈之交,变成一心想刎别人的颈了,呵呵!
第二年,刘邦派韩信和张耳,领兵出井陉,攻打赵国,著名的井陉关之战拉开战幕。陈馀刚愎自用,不听李左车的建议,竟然放韩信兵进井陉,被韩信一战灭国。陈馀直接战死,赵歇被捕杀。
占领赵国后,张耳被刘邦封为赵王,此时,张耳已经做了刘邦的亲家,他儿子张敖,娶了刘邦的嫡女鲁元公主。
两年后,张耳病逝,终年63岁!
张耳和陈馀这对早年的刎颈之交,何以在一件并不复杂的事实面前,都失去了理智,闹得分道扬镳,进而又闹得非要置对方于死地?司马迁说:?及据国争权,卒相灭亡,何乡者相慕用之诚,后相倍之戾也!岂非以势利交哉?名誉虽高,宾客虽盛,所由殆与大伯、延陵季子异矣。?
直白一点说,张耳和陈馀所谓的贤名就是假大空,有钱的时候是酒肉朋友,富贵的时候可以***享,一旦遇到真正的利益冲突,双方自私的面目暴露无遗,他们的交往就是?势利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