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视《我的前半生》?

改编自香港著名女作家亦舒的同名小说,靳东、马伊俐、尤兰达、、吴越等众多实力派演员主演,陈、梅婷等客串的都市情感剧《我的前半生》于昨晚登陆北京卫视黄金档。

全剧摒弃了很多都市情感作品中一直被放大的人生鸡汤和爱情至上法则,试图用犀利深刻的视听语言展现多元的婚姻价值观,探究一段感情结束的各种原因,比如价值观的偏差、能力的差距、出身家庭对现有新家庭的消耗等等。这种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无疑为现实中处于婚姻和感情困境的人提供了一剂“良药”。编剧秦文说,“我们希望全方位地展示一个三维人物的困惑,以及她的发泄和解决方法。也许你不会站在她那边,但她至少能让大家思考。”

在中国文学史上,“子君”这个看似普通的名字,却蕴涵着鲁迅和亦舒两位不同时代的文学大师。短篇小说《伤逝》是鲁迅唯一一部关于男女爱情的作品。鲁迅在小说中讲述了子君和涓生冲破传统家庭藩篱,从自由恋爱到婚姻破裂的故事。在鲁迅看来,女性只有真正掌握经济大权,参与社会生活,不把自己局限在小家庭里,不把婚姻当作唯一的职业,才能真正获得“解放”和“自由”。

57年后,痴迷鲁迅的女作家亦舒在上世纪80年代把子君和涓生的故事搬到了香港,写下了小说《我的前半生》。亦舒在作品中试图塑造一个新的“子君”,改写她半个世纪前的悲剧命运。亦舒曾坦言,她的目的是探索新时代女性的不同选择和命运。在新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下,亦舒使女主人公子君充分意识到独立的重要性。她做出了自己的努力,逐渐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从《伤逝》中被抛弃的子君到小说《我的前半生》,她开始自省,逐渐走向独立的子君。“子君”的形象变化反映了两位作家在不同社会环境下对爱情和婚姻的不同看法,探索了不同时代女性独立的可能性。

电视剧《我的前半生》站在这两部作品的肩膀上,探讨了当代中国社会环境下女性独立自由的话题,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故事被成功移植到上海这个当代大都市,展现了当代女性对自我、婚姻、事业、家庭等多个维度的思考和多元价值观的选择。通过这部剧,观众将看到罗子君从一个依赖的小女人一步步走向独立的过程,看到现代女性寻求自身独立价值的价值和艰难。

子君跨越了近百年的“三生三代”,在作品中碰撞交融,展现了不同时代对女性价值观的思考和审视。编剧秦文曾在一次采访中提到,“在这部剧中,我们更多的是关注这样一个女人离开原生家庭后的成长和感受,从而探索当代环境下人们的情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