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三部小说解读
——莫言
《大风》依然继承了莫言的创作惯性,以高密东北乡为创作背景。语言上有浓厚的地域民间风格。如“麦子”“女人”“轮子”都有地方特色。
其实就像莫言说的,故乡是一个情结,因为作家离开了故乡,所以想带着作品寻找故乡。所以我们看他的作品,总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但灵魂却深深地驻扎在他说的每一个场景里。我们甚至能闻到姑娘们年轻时那种发黄干涩的味道,就像贾平凹《废都》里那种带有北京韵味的音乐,让整部作品陷入一种安静的工作氛围。莫言作品中的爷爷,就是完全溶解在这种氛围中的人物。他木讷,面无表情,但茫然的眼神中间有两个明亮温暖的光点。文章里爷爷的话着墨太多,甚至很少开口。只有在“我”问他的时候,他才简短而平淡地回答,所以在他随意哼着曲子的时候,特别能表现出东北人的淳朴和爽朗。
故事的高潮应该是爷爷和孙子遭遇龙卷风的时候。众所周知,龙卷风很可怕。它能卷走漩涡中的所有物体(包括人),甚至将其肢解。这些活了大半辈子的老爷爷不可能不知道。父子俩回去的时候,龙卷风还没来之前,就提到“我偶尔会回头,透过草捆的缝隙看一眼爷爷。”爷爷眼里含着泪水盯着我...“爷爷之所以在这里‘泪流满面’,也说明他已经知道他们会遭遇龙卷风。爷爷的眼泪也说明他很担心“我”这个不懂事的孙子。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当我小时候感到莫名的恐惧时,我爷爷却没有给出任何解释。他只是说了一句“用力拉,儿子”,没有挣扎,没有慌张,没有任何的爱抚和保护。在这里,我不能断定爷爷不爱这个孙子,而是听天由命。他在很大程度上把“我”的生命交给了天意,更有甚者,他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了天意。面对这样的生存危机,爷爷只有呆滞和昏厥。
在与龙卷风的生死搏斗中,莫言描述了一个经典的形象——“爷爷双手握着车把,背绷得像张弓。他的腿像钉子一样钉在河堤上,腿上的肌肉像根一样突出。”一个刚毅刚强的东北汉子,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在这整个反抗过程中,“爷爷的脸还是木讷的,一点表情都没有。”没有他颤抖的双腿,没有他风后铜像般挺拔的身姿,没有他眼中突然涌出的泪水,我们会以为什么都没有发生过。这样一个东北老人面对大自然摧残人类生命的态度,让我震惊。特别是作者还用了“我”——一个幼儿的视角去体验和感受这件事。没有过分的夸张,没有刻意对任何人的赞美,没有冗长复杂的心理描写,只有带着一颗童心的观察。但是,更能衬托出爷爷的沉稳和深沉。
这一切都是东北汉子,这也是莫言对家乡最高的敬仰。“家乡很具体。其实在我心目中,故乡是一个很有描述性的产物,但是故乡这个概念还是有很强的情感成分的。”(————莫言)
虽然小刘要树捕鸟,但是树都被砍倒了。具体的意思我想不出来。
揭开透明胡萝卜的神秘面纱,发现黑海的内心世界是如此丰富多彩。但在现实生活中,在世人眼中,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是多么的单纯和微不足道。更何况小说的主人公黑海就是这样一个被爸爸妈妈抛弃的又黑又瘦的孩子。即使是愿意照顾他的菊子,也无法理解他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和真实性,也无法尊重他生命的意志和尊严,按照他生命的意志给予照顾。对于黑海来说,生活对他进行了曲解、忽视和践踏,他的心智一层一层地失落。有什么力量可以拯救这些生命的苦难?显然,小说将笔尖插入人物的无意识中,通过透明胡萝卜的描写,隐晦地展现了阿加莎与黑海的爱情错位与冲突,直观地把握了人物的生存境遇,从而神秘地展现了人物内心世界的真实苦难。而作家本人则远离小说的叙事,从无意识的角度找出了黑海的生活真相,以表达对主人公黑海失落生活的深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