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名天下的公子扶苏,为啥没有得到善终?
君子按:此文以古风方式描写了扶苏起起伏伏的一生,文笔很好,内容干练,对于有古风阅读欲望的读者来说,这可以算得上你心目中的一篇好文了吧~
始皇长子扶苏,一世贤明深受朝堂众臣与民间百姓的爱戴,却被一道不知所出的伪造遗诏污蔑,迫害致死。
本可万世为君的秦朝在昏庸无道的胡亥登基后,屠杀百官,大兴土木,声色犬马,好不热闹。由此喧嚣尘起,各路英雄出世,秦朝气数已尽,覆灭已是必然命运。
始皇寄予厚望,少年英才扬天下
身为秦始皇的嫡长子,自出生之始便被始皇寄予厚望,百官上表祝贺极尽赞美之词,这便注定了其要生活在天下眼中,一举一动皆为皇室子弟和百官儿女的榜样,就像生活在橱窗中精致美丽的玩偶,没有一丝瑕疵。
扶苏之名也是始皇和大臣左右商议,斟酌再三所决定的,其缘由便是?枝叶繁茂,长势喜人的树木。?希望孩子能够健康长大博学多才,并成为能够给国家带来荫蔽的参天大树,由此可见嬴政对这位皇子的喜爱。
王室子弟,阅尽天下藏书,名师指点,文不加点,出口成章,才华横溢;习骑射兵法,武能上马安天下,除犯上作乱者保一方平安;足智多谋,深谋远虑,可运筹帷幄于千里之外,算无遗策,胜负立现;忧国忧民,心怀天下,一颗赤子之心昭然若见。
更兼容貌俊郎,风度翩翩,一副谦谦公子温润如玉的模样惹得无数都城贵女芳心暗许,所行之处莫不侧目而视,人人赞誉欣赏其品性心性,当世无人能出其二。
一身风华立于朝堂之上,谏的是忠君爱国之言,举的是言官良将,行的是为陛下分忧,为百姓谋福祉之事,升迁贬谪,灾祸善后,此番种种令官员无不对其心悦诚服。
扶苏本就能力过人又有着如此的号召力,秦始皇更是言传身教帝王制衡之术,时时带于身侧传毕生心血,打算将这几代帝王苦心孤诣,殚精竭虑谋求来的万里锦绣河山传位于他。如此重用,朝堂无一人反驳,下一位帝王的人选已是公开的秘密了。
志不同道不合,直言犯上终被贬
始皇帝雄才大略,广征天下能人异士并知人善用,手下精兵强将能征善战,朝堂谋士如云良策频出,于短短十年间统一了纷争混乱,各自为政的诸国,九州之上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帝王之威严日渐深厚,不容他人挑衅,天子一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可并非简单玩笑。宫殿之中,朝堂之上,后宫之内,身为皇帝其一言一行自有深意,是非对错,伦理纲常怎可被民间术士旁若无人般随意议论揣度于区区闹市酒肆?身为堂堂九尺男儿,心中若是无君无国者,有何颜面存于世间,更是何谈一番作为?
两位民间人士推崇儒家学术并以其书中内容论及始皇暴行,称其德不配位,为人荒淫暴虐的言论在坊间广为流传,引起不小的骚动。好事不出门, 坏事传千里,这消息很快便插了翅膀般飞到秦始皇的耳中。
帝王怒火,上能斩杀奸邪佞臣,诛其九族都不在话下,此等祸乱国家,污蔑帝王的人若是苟活,于世上汲汲营营动摇人心霍乱百姓,他们怎配这自己兢兢业业治理的太平盛世?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那儒家竟教得百姓竟敢随意评论庙堂之上的朝堂,既如此也不必流传民间,教化世人了,孔子也是无颜享万世香火供奉。一道圣旨颁下,妖言惑众的四百六十多术士活埋于咸阳。
扶苏闻讯,不顾天颜大怒,上书直谏?天下久乱难安,能有如此太平已是难得,若是此番严刑惩处,祸福难料?
忠言逆耳,这无疑是火上浇油。即使是自己最宠爱信赖的儿子亦是毫不例外,狠心惩处,贬谪至上郡监督大将蒙恬军中,监管万里长城的修筑,抵抗北方虎视眈眈的数十万匈奴。
看似是不得圣心,可谁又知帝王苦心?数十万雄兵,若是扶苏经此劫难收服这千军万马,将来也就有了登临九五之尊的依仗。
突逢变故帝驾崩,伪造圣旨遭处死
始皇于巡幸途中病逝,将命扶苏继位的遗旨托付宦官赵高。不料此人狼子野心,包藏祸心竟敢偷天换日将内容改写?皇位传于幼子胡亥,处死长子扶苏,好挟幼帝登基,借此掌权天下。
信使不远万里,日夜兼程将被修改后的遗诏到达扶苏手中,听闻父皇驾崩本就悲痛万分,难以自持,又看到处死自己的旨意,泪水夺眶而出,父亲竟厌恶自己至此?万念俱灰之下竟欲自戕,蒙恬及时赶到阻拦,劝慰其?领军三十万驻守修建长城任务非同小可,国门不可不守,边关要塞的背后便是手无寸铁的黎民百姓。
更何况只凭信使遗诏的一面之词,朝堂之上尔虞我诈争权夺位的小人不计其数,此等旨意仍是未知真假,轻易决断未免太过草率鲁莽。?一番劝谏未入其心,阻拦无果,扶苏想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更何况,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自己从小仰赖的父亲身亡,临终遗愿怎可再相违逆?两相定夺之下,面色沉重走进屋中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
朝堂忠臣拥护扶苏者对胡亥登基虽有异议,可扶苏身死无奈已是有心无力。大势所趋下,胡亥如愿登基,却不知秦国强盛的运数也就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