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的后半生是怎样度过的,曹丕念在手足之情放过曹植了吗?
王士祯曾云“汉魏以来,二千余年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顾所号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这就是曹植的盛名,能与唐之李白,宋之苏轼媲美的大家。一篇可与屈原的《九歌》相提并论的《洛神赋》让他名满天下。
曹植可以说是“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尤其是在南北朝时期,他的文章更是被天下推尊为文章之典范,东晋诗人谢灵运赞其“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钟嵘也称赞曹植“粲溢今古,卓尔不群”,且他还在所著的《诗品》中将曹植列为品第最高的诗人。
但是就是这么一位才华横溢的大文豪,曹植的一生却并不如他在文学上来的那样的顺风顺水。他虽贵为魏王曹操之子,从小就享受着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荣华富贵,但同时也承受着那无尽的宫廷斗争。
少年才情,备受恩宠曹植乃是曹操与卞夫人所生的第三子。他从小就表现出与其他兄弟不一样的聪明才智,才十岁就能背诵《诗经》、《论语》及先秦两汉词赋,史载“善属文”。当年曹操看见他写的文章,就十分的惊讶的问他“这是你请人代写的吧?”,十余岁的曹植非但不惊慌,反而很镇定的说到“言出为沦,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意思就是我话说出口就是论,下笔就成文章,只要当面考试就知道了,何必要找人代写呢?
自此开始曹操对于曹植那是刮目相看。再加上曹植这个人据史载“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也就是性情坦率自然,从不装腔作势,出行也不讲排面。所以之后曹操就慢慢的开始有意无意的把曹植当做继承人来培养。每次在外作战的时候,有机会都会带着曹植前去,让他知晓一些行军打仗的谋略。
当然此时的曹操对于曹植更多的也只是疼爱,对于他到底能不能做继承人,曹操心中并不是很确定,处于模棱两可的局面。但是直到一件事的发生,让曹操开始对于他寄予厚望,甚至认为他是唯一能够成就大事的人。公元210年,曹操在邺城兴建铜雀台,并号召天下学子“登台为赋”,而曹植就是其中的一个。
在这个汇集了天下最有才学的活动中,曹植是第一个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文章的创作的。他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挥笔洋洋洒洒的写下了一篇名为《登台赋》的文章,这篇文章辞藻华美,引人入胜,可谓是汉赋中的经典作品。而这样经典的作品,曹植就用了数十分钟的时间就完成了,可谓是大才。也正是因为如此,曹操看了这篇文章后,就开始越发的重视他。
性情放荡,错失王位就这样曹植开始被曹操大力培养。214年,曹操东征孙权之时,曹植被委以留守邺城之职。而这其实就是变相的承认曹植的“世子”之位,毕竟能替曹操暂时管理都城邺城的人,你说他的身份是什么?不就是“监国太子”吗?而且临走之前曹操还对曹植说到“你已经二十二岁了,该要奋发图强,学习治国之道了”,而这就已经向世人宣布他有意立曹植为世子。
但是曹操的这份良苦用心,曹植却并未领会到。其实曹操之所以会在临走之时说那句话,其意就是想让曹植不用再任性而为,该长大了。早年间曹操虽然的确喜欢曹植坦率自然的性格,但那是小时候,可是现在曹植长大了,却依然还是如此,这就有点不像话了。
其实也正是因为长大后的曹植太过于随心所欲,甚至是任性而为。才让曹操几度想立曹植为世子,但却又几次放弃,因此曹操不敢将这大魏天下交给一个性情如此放荡的曹植。但是这个时候曹操并未真正放弃曹植,他还是希望自己的这个被寄予厚望的儿子能够“迷途知返”,能够长大,这样他才能百年之后将这大魏天下交给他。
可是最终曹操还是没等到那一刻。公元217年,曹植趁曹操外出之际,借着酒兴私自坐着只有曹操才有资格乘坐的车马,擅自打开王宫大门司马门,然后在只有帝王举行典礼时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纵情驰骋,一直游乐到金门。
这件逾越礼制的事最终让曹操对曹植彻底的失去了信心,也就是如此在同年十月曹丕被正式册封为世子,自此曾经备受宠爱的曹植就此失去了往日的荣光,迎接他的注定会是作为失败者该有的那个无尽的苦难。
曹丕为帝,曹植落难在曹丕被立为世子的第三年,也就是在公元220年正月,一代枭雄曹操病逝于洛阳,曹丕继位为魏王,这一年曹植29岁。同年曹丕代汉建魏,而不知何故,明明是曹家夺下了江山,但是曹植却穿着丧服,为大汉哭泣。
这种行为显然招惹到了已为魏帝的曹丕,再加上当年曹植可是曹丕当世子最大的阻碍。就这样在新仇旧恨的“加持”下,曹丕对曹植严加防范。但是碍于曹丕母后卞夫人的阻扰,曹丕虽想对曹植不利,但却也不能有什么行动。当然曹植虽“死罪可免,但活罪难逃”。
曹丕虽然不能对曹植有什么过分的动作,但却可以以另类的做法来折腾曹植。他在曹植去封地的时候,就在曹植身边安插了耳目,这个人就是监国谒者灌均。事实上这个耳目的确很有用,在黄初二年灌均向曹丕上奏曰“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希望曹丕能治他的罪。而曹丕就借着这个借口,将曹植贬为了安乡侯,后不出数月又被改封鄄城侯。
不过曹植始终都是曹丕的亲弟弟,再加上自己母亲卞夫人的关系。在折腾了曹植数年后,曹丕的气似乎也消了很多,于是在黄初三年,31岁的曹植被晋封为鄄城王,赐食邑2500户。也就是在这一年,曹植写下了那篇最著名的《洛神赋》。次年,曹植又被徙封为雍丘王,并于黄初六年增食邑600户。
侄子登基,渴望从政当然虽然曹丕晚年对于曹植已是很宽容,甚至后期颇有优待。但是曹丕自始至终都没有让曹植登上朝堂,为国办事,他一直都被闲置着的。而曹植也深知曹丕是不可能让他入朝为官的,所以在曹丕一朝,曹植索性就做起了一个闲散的王爷。
但是在曹丕死后,他的侄子曹叡登基后,曹植那颗渴望为国办事的心就又开始活跃了起来。壮心不已的曹植急切的渴望着自己的才能能够在朝堂上施展开来,而这个时候他又自认为曹丕死后,自己的侄子不会再去提防他。可是曹植还是想错了,在曹植接连几次慷慨激昂的上书曹叡,要求让他可以入朝为官的时候。
其曰:
“臣闻士之生世,入则事父,出则事君;事父尚于荣亲,事君贵于兴国。故慈父不能爱无益之子,仁君不能畜无用之臣。 夫论德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量能而受爵者,毕命之臣也。故君无虚授,臣无虚受;虚授谓之谬举,虚受谓之尸禄,《诗》之‘素餐’所由作也。
......夫临博而企竦,闻乐而窃拚者,或有赏音而识道也。昔毛遂,赵之陪隶,犹假锥囊之喻,以寤主立功,何况巍巍大魏多士之朝,而无慷慨死难之臣乎!夫自炫自媒者,士女之丑行也。干时求进者,道家之明忌也。而臣敢陈闻于陛下者,诚与国分形同气,忧患***之者也。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荧烛末光增辉日月,是以敢冒其丑而献其忠。”
但是无论曹植说的如何的动人,曹叡始终对于这位亲叔叔的请求都无动于衷,虽然每次在请求的时候,曹叡都会对其大加赞赏。但是对于曹植想要入朝为官的请求,曹叡始终不给予任何的答复,可以说就是泥入大海,不见踪迹。
但是曹植却始终都不愿意放弃,他时常单独去见曹叡,且每每都与他谈论政事,都希望曹叡能够让他入朝为国。不过曹叡始终都是拒绝于他,显然曹叡对于曹植也是十分的不放心。
而他虽然不会对曹植有什么过分的举动,但也不会对他有任何的重用。且他与自己的父亲一样,也始终都不敢让曹植在一个地方待的太久。太和三年,曹植又被曹叡从雍丘迁往东阿,号东阿王。太和五年又将曹叡迁往陈地,以陈四县封曹植为陈王,赐食邑3500户。
郁郁不得志,忧郁而死曹植直到晚年都一直渴望着自己能够入朝辅政,但是无奈的对于曹丕的后人来说,这位叔叔始终都是“危险人物”。也就是如此,直到41岁的曹植都从未受到重用,他能做的就是一个闲散的王。但是连这个闲散的王,晚年的曹植也做不了,正如《三国志》载“又植以前过,事事复减半,十一年中而三徙都”。
是的,曹植由于少时与曹丕的斗争,直到晚年他都不得安宁,诸侯王该享受的待遇,他都是“复减半”,不到不数年的时间就接连被改封三次。而他之所以会得到如此的结局,无非就是早年与曹丕的世子之争,仅此而已。
最终在太和六年11月,曹植在郁郁不得知的忧郁下逝世,享年41岁。
其实如果曹植不是曹操的儿子,亦或者他没有跟曹丕争世子之位,或许曹植会过得很潇洒,闲云野鹤般的生活会让他的才学更进一步,他的晚年生活也不会过得如此的不得志。我想如果他是寻常读书人,或许他就能成为一代名臣。可最终“曹操之子”这个名头害惨了曹植,他本不该生于帝王家,但是老天还是让他生在了帝王家,更甚者还给了他一个任性而为的性格,也就是如此他的一生似乎就早已注定是悲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