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抵一万句话的思考

看了某部作品,相信大家一定明白了很多。为什么不静下心来,写一下自己看完之后的想法?看完之后应该怎么写自己的想法?以下是我对“一句顶一万句”的思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句话抵得上一万句。1最近很辛苦的看完了刘震云的小说一句话抵一万句。看完之后,我百感交集。我为我主人悲惨的生活感到难过。感觉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活真的很窝囊,离我一直理解的真实生活很远。

无论是杨百顺还是牛,他们都是孤独而胆怯的,没有复杂的思想和人生追求。他们被命运无情地、被动地安排着,并以此为乐。他们没有生活的乐趣和激情。我不能忍受这样的生活。

突然觉得自己的人生和家庭都是幸运的。我和我老公可以好好谈谈。如果我们有话要说,那应该已经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了。我和儿子关系很好,没有太多的矛盾和纠葛,陪着孩子一点点长大,我好开心。

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看过太多励志小说,不适合这种死气沉沉的命运。我想到《平凡的世界》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些正面的小说对我的人生有正面的激励作用。所以一句话抵得上一万句话,只能给我带来负能量,但是提醒我,不要像他们一样委屈。

小说想表达的可能是人与人之间更多的交流,这很重要。我觉得这有点以偏概全,作者可能只是想突出一点说清楚。

看完小说,为了改变心情,我在网上选了一部喜剧爱情电影《一夜惊喜》,洗去心中的堵塞,让自己快速回归到快乐幸福的生活中。

一句话抵得上一万句。2刘震云的一句话抵得上一万句话。太好看了,让人爱不释手,非要一口气看完。人物之间的大规模对话,言简意赅,练习在先,寓意在后,构成了演讲的艺术。是一部众生喧哗,拥抱大寂的小说。而刘的幽默总能让你会心一笑。

最后我一口气看完了《一句顶一万句》,不是因为它获得了2011年的矛盾文学奖,而是因为我一直很喜欢刘震云的作品。

看完之后,心情再也无法平静。向窗外望去,雾蒙蒙的田野仿佛升到了半空中,俯瞰着这片广袤土地上的各色人类,追忆着中国人经历的千年孤独。

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的人是千千,但能越过他们的心的人很难找到;书中的每一个人都在寻找一个可以推心置腹的朋友,一个可以触动心灵,提供温暖的朋友。一句话抵一万句话,体现了中国人的孤独观和友谊观。

《一句顶一万句》这本书里的内容极其丰富。并洗去铅华,返璞归真。故事的厚度、宽度和深度,让人看到了百年老人的广度和深度。世界上有很多种东西,比如感恩和怨恨,以及伦理情感...作者“去骨剥皮,一码一码,收拾整齐”。这本书描述了许多角色之间的关系:n对朋友,父亲和儿子,父亲和女儿,母亲和儿子,夫妇,情人,雇主和雇员...它既复杂又简单,而且充满了寓意。似乎所有的社会组织关系,朋友之间的友谊,家庭的和睦,甚至是性爱,都关系到人与人之间是否可以倾诉,如果对了,是否可以触动心灵,提供温暖,化解矛盾,激发情欲。

虽然书中描写了一群生活在农村的卑微的人:卖豆腐的老阳,剃光头的老裴,打铁干活的老李,还有杀猪的,卖驴的,染布的,开饭店的,路上拿刀杀人的...不过没关系,因为无论你生活在哪里,做什么工作,你都能感受到书中人物同样的感受和故事,从中可以看到自己和身边人的影子。

关于书名,用刘震云自己的话来说:“和书的内容相比,书名应该是一块冰,掉进水里就能融化,不是石头,是水里的石头……”

一句话抵一万句话:“那句话”应该是什么?是一句有见地的话,因为“一句有见地的话抵得上一万句废话”。书中的人物为了那句话苦苦寻觅了百年,一个“走出去”,一个“归来”,孤独将伴随他们一生。心灵的疲惫,生活的煎熬,还有无尽的失落和疲惫,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朋友很危险,知心话更危险。有时他们甚至像锋利的匕首一样刺伤自己。因为人是不可预测的,因为社群、地位、利益变了,场景变了,时间变了,朋友变了。所以能说知心话,温暖灵魂的朋友不多,却在孤独中活了千年。

读完《一句顶一万句》,走出演金后,我没有继续读下去。可能是因为百顺失去了养女巧玲,让我很难过吧!

这本书的文字很普通,对每个人物性格的描述都体现在几句简单的对话中。没有华丽或者褒贬的评价,读者可以自己感受每个角色的个性。杨百顺属于那种没有主角,让人很生气的英雄。他是一个叛逆的男孩,讨厌父亲,讨厌自己的事业,想要逃离父亲。当他真正鼓起勇气逃离家园,想要开始美好的新生活时,却因为自己的懦弱和胆怯而一次次失败。杨百顺在这部电影里刻画的人物很多,都是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为温饱而挣扎,有着典型的小市民的样子。....

杨百顺的父亲对儿子有一种自私的爱,这也是封建社会造就的。所有儿童都是未来几代人的工具。孩子的教养就像猫狗狗,只要吃饱了,不叫不咬,听话就行。根本没有心理教育。似乎他们需要的只是他们自己的熏香。老王的灯也是如此。她的死只带来了两斗米,她白白来到这个世界。百顺因为父亲算计他没能上新学校,杀了心。其实他更想杀了自己,恨自己为什么生的不是时候,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只知道卖豆腐的自私爸爸。他一次次想逃避,想找个知己诉说心中的愤怒,想学门手艺,想找到自己前进的路,但终究失败了,败在了自己手里。一切都不是他想的那样。他的人生从来没有像他的名字一样一帆风顺,一次都没有,所以老詹改判摩西的时候他没有犹豫,但是摩西注定是拯救世界的大英雄,却连自己都救不了。

全书人物对话很多,让人感觉中国的语言文学真的很博大精深。不同的人说同一句话会有不同的味道,不同的人听了会有不同的答案。如果同一个故事被许多人讲述,它会变成一个不同的故事,或一个好故事,或一个坏故事...向他人传播虚假信息,危害极大!

杨百顺一直想有一门能安身立命的手艺,能稳定自己的生活。然而,他在学习艺术方面的多次失败已经使他身心俱疲。与此同时,他也学会了对自己欠下的东西要始终如一,不惹事,不求知己。而是学会了如何和任何人保持一定的距离,让自己保持中立的状态,不多话,不干扰别人的算计。似乎命运总是在捉弄他,尽管他刻意回避。

看着看着,突然觉得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真的很脆弱。无论父子,兄弟姐妹,夫妻恋人,知心朋友,这些关系在利益面前真的一文不值。这么现实的关系,看着就让人心酸,不想继续看下去。

我太浅薄了,无法理解。来做一点评论,写一下我个人的感受。

看了《一句顶一万句》,对刘震云并不熟悉。虽然他的很多作品都被改编成了电影,但是我从来没有看过。在读者的节目里意外的看到了他,感觉他的性格有点奇怪。我还听他看过这本书的一小段《一句顶一万句》,里面那个安静的老王让我觉得很奇怪。所以我买了这本奇怪的书。

我觉得这本书的核心有两点,孤独和理性。生活中找个会说话的人太难了。父母不一定认识孩子,夫妻不一定认识,曾经认识的朋友也不一定一直好。相反,路上遇到的人可能真的懂你的心思。但是那次相遇的几率真的太小了,所以很多人一辈子都是孤独的,灵魂层面的孤独。但人往往是不甘寂寞的,人往往需要被理解。所以有那么多不幸福的夫妻,那么多的离别。

说话和说话不一样。有的人讲道理,有的人胡说八道。你总是可以把一件事分成两件事,三件事或者更多。生活中,我们往往一下子分辨不出来,甚至会为这样的话牵着鼻子走。最后往往是废话连篇的人占上风,说话慢的人输。当作者给你一个清晰的事情代码时,你会觉得很好笑。简单的事情变得很复杂,无数的事情总是被一个头扯出来,原本的意思总是被曲解。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太多了,我们每个人都说过废话,也被说过废话。甚至在所有人都愤怒到无处可说的时候,他也恨不得拿刀去打。大家都故意东拉西扯,混淆视听,大家都找不到倾诉的对象。

夫妻是人生中为数不多的可以选择的关系。我们无法每天选择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孩子,我们的知心朋友,所以夫妻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看来一对和谐的夫妻最重要的是能在一起说说话。两个人见面无话可说,很难解决隔阂。不爱说话,心里还有话。如果你没有文字,你就一无所有。夫妻之间的不愉快大多是因为谈不到一起去,经济,孩子等等问题都不是核心问题。当我们不能走在一起的时候,任何琐事都会让彼此更加不愉快。

说话是一门奇妙的艺术,一个辩手说他中学以前不喜欢说话,因为他把握住了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停,什么时候该笑,什么时候该附和等等潜规则。但接触到辩论,他发现很简单:题目已知,观点固定,甚至几分钟都有规律。其实实现起来很简单。我不禁希望一个辩论节目邀请刘震云做嘉宾,会很有意思。不知道他会不会说:“那倒是,但是你做不到。”“事情可以这么办,但不能这么说。”“这个东西从根子上就是错的。”这三句话相当经典。我试过了,发现用起来和推理很像!乍一看,无可辩驳,就像某些算命先生一样。

这本书还有一个有趣的地方。在一本小说中,总是需要介绍主角发生了什么,其他角色发生了什么等等。这本书里没有。摩西·吴成了罗昌礼。后来怎么样了?他是怎么结婚的?他能和妻子相处吗?馒头店是谁开的?它打架了吗?杨百顺离家出走,再也没有回去。他的父亲和哥哥后悔找它吗?连少了耳垂的秦都结婚了?这些应该重要的事情,看起来都不重要。似乎可以预见,每个人都会孤独终老。这也是本书的核心思想。

人生难得一知己。

我以前从未读过刘震云先生的书。我知道这本书也参加了阅读比赛。看到一个同学的书评挺好的,就买了来看。

这是一本没有结尾的书。这是关于生活,而不是人。关于人,关于人生,往往没有结尾,所以这样的结尾带来的阅读效果是深刻的。牛艾国离家后四处奔走,终于知道他需要找什么。故事的最后,电话是他的最后一句话:“不行,我一定要找到。”

找什么?找到他真正在乎的,他内心真正想要的,真正让他感受到生活美好的东西。这个时候,这些对他来说都是张楚红,能和他说话,能让他大度到做自己别人家的女人。这个世界多么美好,这个对方是自己的朋友,是一个在自己有困难的时候给予慷慨帮助的好人。一方面是找到知音的喜悦,一方面是背叛好朋友的罪恶。但让牛远离爱国的,既不是罪,也不是喜,而是对好友李坤的恐惧。他害怕被报复,这种恐惧让他放弃这个女人,逃回老家。

牛终于下定决心去找张楚红。它经历了许多圈子。他要感谢他的母亲曹,他母亲的养父罗昌礼,罗昌礼的孙子罗安江,还有许多其他他需要感谢的人。这些人比他绕了更多的圈子,最后却没能在人间明白,而是让后人吸取了前人的教训,少走了很多弯路,更重要的是悟出了人生的道理。这个道理是写作的一个中心——找一个会说话的人,过体面的生活。

人生需要追求幸福。但是幸福不是凑合。书中很多人都在将就生活。杨百顺的父亲老阳认定拉车的老马是他一辈子的朋友,什么话都和老马说,有什么疑惑也找老马。然而,马劳从不认为老阳是他的朋友。他甚至认为老阳是个负担。每次和老阳谈话,他都是漫不经心的,但老阳是真诚的。因为这些人被典当的时候真的很迷茫,也成全了一件不可能成全你的事。例如,杨百里上了新学,杨误嫁了富家千金秦。

再比如杨百里,杨百顺的弟弟,也是在混沌追求幸福的过程中谋生。第一,在“演金薛鑫”的学校里,我和牛国兴学会了“喷空”,相处得很好。后来学校停办了,为了能在一起,他们都去了牛国兴父亲开的铁制厂。结果两人最后话说的不好,杨百里跟着机务段创造去新乡当司炉。杨百里跟着一个能和别人说话的人,但是他从来不去想怎么和别人说话,怎么让能和他说话的人还想和他说话,他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说话。所以他不开心。也许他表面上能找到倾诉的对象,但是没有一个真正理解她的,和他一样的人。

主人公杨百顺一生都在追。他追求的是内心的踏实,这是他的幸福。为了不卖豆腐,他先去杀猪,后去染坊打水,去竹业破竹,在县衙耕地,嫁给了吴湘湘。在这漫长曲折的历程中,杨百顺也曾有人倾诉,但只是在那个时候,时间、地点、场景发生了改变,一切都变了。女婿吴湘湘原本是靠山。他与家人断绝关系,一无所有。吴香香开始和他说话,后来什么也说不出来了。杨百顺干脆什么都跟着她,她却跟吴湘湘的女儿乔玲说话。然而,世界上大多数事情都是出乎意料的。巧玲被杨百顺冷落了一段时间,让人扭头就走。从此,杨百顺失去了心中唯一的希望,于是离开了家乡,走上了寻求心安的道路。

我纠结于这本书,不是我自己,而是书里的人。在我看来,很明显他们可以这样生活,他们坚持那样生活。本来它们像春天发芽的小植物一样生机勃勃,但在它们身上却变得像在阴暗角落里筑巢的苔藓一样阴暗,自怨自艾。这大概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特征。与今天不同的人,在追求物质的同时,也在追求精神世界。这也是时代的局限。在上个世纪甚至本世纪初,还有很多人因为各种原声而无法追求精神。更糟糕的是,有些人连精神世界的意识都没有。这是一个极其可悲的现实。这种情况让很多人的生活很难幸福。

这让我想起了身边的很多人和事。其中一个被精神的空虚压垮了。虽然他是这个时代的人,但他是在一个贫穷的农村出生长大的,也确实是在书中描述的大环境中长大的。和杨百顺一样,他不能和父母说话,当然也不用和杨百顺一样和家里断绝关系。在他二十多岁的时候,他娶了一个所有人都认为会在家庭社会的压力下生活的女人,而这个人从来没有意识到他花了很长时间去了解对方。婚后几年,这个女人为他生了两个儿子,他也成了一个有房有子,让农村所有人羡慕的男人。然而几年后,一个年轻时活泼健康的人却像中了魔咒一样沉迷于赌博,身体也患上了多种疾病。家里亲戚朋友都骂他,要他变回来。没人问他你怎么了,心里有没有负担。当我得知这些事情的时候,我的第一个想法是,除非他招到一个人来解锁他的内心,否则他可能无法改变他的人生。然而,他找不到这样的人。他父母五六十岁,亲戚朋友大多没文化。大环境对他的心理暗示是“你不行,你对不起别人”。活在这样声音里的人,很难成长为阳光。我见过他老婆一次后,就明白他为什么变得这么颓废了。那是我在乡下的一个客厅里。我看见一个穿着非常土气的女人带着一个男孩进来了。她一进来就用愤愤不平的语气抱怨那个男孩,嘟囔着她不想要那个孩子。短暂的接触让我觉得自己遇到了电影里上个世纪的守旧派中年女性,心态阴暗,思维落后,不懂人情。那时候我开始深深同情那个孩子,在黑暗的氛围中度过了童年。当时我也明白了他为什么自我放纵。我觉得这个女的大概是用一个男生的语气告诉他“我真的不想和你在一起了”。

幸福是如此珍贵的东西,需要你在茫茫人海中仔细寻找,不可能凑合。幸福不是看在别人眼里,而是自己感受到的。追求快乐需要打破规则的勇气,规则里的快乐不一定是你的。牛终于放下一切去找张楚红,也就是他看透了这一层。他想对张楚红说他想说的话,他想听张楚红想对他说的话。即使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发生了变化,这些话可能会变坏,但这是他的心告诉他的,他必须找到她。找到她是他的幸福,那就是美。

人生需要追求幸福。杨百顺去了,牛去了,谁知道结局是什么,但和人生的结局相比,对美好结局的追求并没有失败。

看了《一句话抵一万句》,看了第六条,感觉自己是个迟到的抑郁症患者。这本书被改编成了电影,但是名声不太好。不知道导演的女儿是不是她爸爸说的那个人。可能只是表达的不同局限,让观众产生了如此不同的反应。我不太喜欢看小说,因为刚开始看的时候,记得乱七八糟的人物名字会让我觉得自己好像有阿尔茨海默病,但是过了几天就莫名其妙的看完了这本书。好像所有的角色都在找一个会说话的人。其实我觉得要么是找一个特定的人,要么是找一种让我感觉舒服的状态,就像肚子里充满了恐慌。不管是上厕所还是周围没人挠,都可能让人感觉很舒服。上一篇的吴摩西和下一篇的牛,出了,又回到,都是在寻找不同的人,一个接一个,跨越时空,但真的是这样吗?被人津津乐道,“人生在后,不在前。”然而,全篇的每个人物都在逃避过去,但他并没有放下过去。也许他们不信上帝,但他们内心是执着的,顺从自己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牛终于找到了,也许他终于找到了,也许他没有找到,也许他没有找到那个楚红,也许他会像摩西·吴一样去别处,回到人间,过自己的生活,失去自己最初的信仰,但泛黄的教堂建筑图还会在,也许。

一句话抵得上一万句。7我在蓝小欢的微博上看到他推荐这本书,称赞是“最好的小说”,所以我就从图书馆借了来看。

刚开始读的时候,并不顺利。我感觉自己翻开了一本有上百个姓氏的书。老张讲了一个故事,引出了老李。老顾的摊子左边是老王,右边是卖豆腐的老管。有太多的字符被混淆,就像一个村庄的编年史。

在习惯了这本书这样的人物外貌安排后,我慢慢想明白了人物的主线是谁。对不起,我忘了他的名字。好像是杨百顺吧?后来它改名为吴摩西。其实每个人的命运都是这样的。在不同的阶段,他们遇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变化,一步步走完了人生。那些出现在你生命中的路人,会刻画你一辈子。

书中有很多小角色,可以说每一个都有鲜明的个性。不知道为什么,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染坊里的老板,爱耍猴,想事情。当一个工人犯了一个错误,他喜欢盯着他,然后低头去想。这种想法吓唬人,比骂你打你还难受。

书上经常有一句话,大概是:把一件事说成另一件事。是的,吵架的人和爱吵架的人不都是从一件事吵到另一件事。一件事牵扯到一个人,就乱套了。最后你会发现,你根本没有和那个东西吵架,而是牵扯到了你身后的树枝。不是你今天看我的眼神不对,而是你已经不爱我了,所以眼神不对。试想一下,如果所有人都只关注当下,不去想那么多,分析那么多,人际关系岂不是更简单?夫妻会恩爱和谐吗?

前半部分名为“去演金”,后半部分名为“回演金”。前半部分讲的是一个人从青年到中年离开演金在外打拼的故事。后半部讲的是一个小女孩和这个男人有点关系,被卖到外地。当她长大后,她想回到她的家乡,这就是所谓的“回到演金”。布局结构有点像《灿烂千阳》,有两个相关的人。但与辉煌的千阳不同,这本书没有确定的结局。杨百顺的后人(杨百顺生前的最爱,因为长得像老詹)很想问小姑娘什么,小姑娘儿子的爱人想对他说点什么。我不知道,所以故事结束了,也许标题是对的。这句没说出口的话,抵得上一万句。

看了《一句顶一万句》,觉得可以说,但不能说《一句顶一万句》。看完这本书,感触最深的是老段对中风的老阳说的那句话:你用心过了一辈子,你过了朋友吗?我觉得这句话也是最能衬托书名的一句话!用书中经常出现的话来说,就是你在和谁说话,不在和谁说话。

这本书分为两部分。当我决定买这本书时,我看了它的介绍。第一部,说的是吴摩西去找一个能跟他走的养女,叫的故事;第二部分是写吴摩西的养女的儿子回找吴摩西的故事,名叫惠。

扫了一下这篇简介,我就开始按照简介的思路去探索书中的故事。我开始看这本书,是因为我在理发店做头发,理发师说要三四个小时。另外一起买了两本《一个人的朝圣》,想知道一句话抵得过一万句吗?然后就在人来人往的嘈杂环境中开了。看着看着,周围的声音消散了,小说里的我很平静;不是在小说里,而是在纠结人物怎么还没出现在导言里;不是纠结的人物还没出现,而是被作者铺天盖地的排比搞糊涂了。四个小时,我没有看完颜金书的这一部分,也没有看完摩西吴的样子;不是摩西吴没出现,而是出现的时候叫杨百顺。

看完第一部,我才知道,吴季刚原来姓杨,是卖豆腐的的儿子,因为当了“杀人犯”,把和都“杀了”,才逃了出来。我没有真的杀了老阳和马劳,但我在心里杀了他们,从此离开了杨家庄。后来传教士老詹改名为杨默思,成为他的第九个发展弟子。杨默思虽然离开了老詹的破庙,但大家都叫他习惯自己的名字,再也没有变回杨百顺。他为什么又改姓吴?原来他后来娶了一个吴寡妇,改了姓,还有一个养女巧玲跟他说话。他对那个寡妇无话可说,后来那个寡妇跟别人跑了,所以他离开演金,失去巧玲是有原因的。

整本书虽然不是直接写的,有很多曲折,但正是这些曲折,让人有了坚持读下去的魔力。

第二部,回到,曹的三子牛,就是。曹一开始跟三儿子说不出话来,但是到了六七十岁以后,他跟牛说了所有关于摩西的事情,牛和他妈也说不出话来,每次都只是听着。后来牛离开沁园,曹对三儿子说不,却对孙女百惠说。曹临死的时候,百惠把她奶奶平时说的话告诉了她,牛明白了曹的意思。需要一个故事才能让儿子明白她的意思,这也是一种挣扎。后来,牛的老婆跟人跑了。牛艾国不想找,但她姐姐说她会找,哪怕是假找。和70年前一样的情况,当他决定取百会的时候,我不忍心担心悲剧的重演。但在离开的前一天晚上,百惠生病了,于是牛艾国独自踏上了假寻人之路。一路走着,想着自己能去哪里,这是假的寻找,但走着却成了真的寻找,而且不是真的寻找,因为不是庞丽娜;这也是真的,因为他突然想找一个关于他母亲的养父吴摩西的故事,于是他回到了。后来变成了寻找张楚红,但也变成了真正的寻找。

故事里的每个人,每个阶段都会有可以和他倾诉的朋友。和会说话的人说话,一句顶一万句,人家就懂了。和不会说话的人说话,一万句也顶不上一句,说出来的人听不懂,说出来的人也累。老阳是马劳的朋友,因为他告诉马劳,他的眼光比他更长远,一句话胜过一万句话。但是马劳没有把老阳当作朋友,因为老阳和马劳谈了很多,这对他没有多大帮助。书中的朋友都是建立在两个人在一起说话的基础上,可以解疑释忧。当有事发生,出现矛盾的时候,这段感情又很脆弱了。所以才有那句话。你有没有过一辈子,交过一个朋友?

说的话渐渐生疏,或者有矛盾;不能说的变成了有形,然后走着走着就说不出来了!我一生都在寻找能解决孤独的人,我也经历过内心,才知道人总有不可避免的孤独的时候。最近不是有句话说的好吗,你的孤独,虽然被有容打败了!一句话抵得上一万句话,是不是也有另一层意思?人与其在孤独中醒来,不如用一生去寻找那个能说一万句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