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扬州端午节有哪些民俗活动
你好,扬州人过端午习俗: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这就是旧时扬州人过端午的情形,扬州人俗称“五月节”,与“春节”、“八月节”(中秋节)并称三大传统节日。
一家老小团聚品“十二红”
中午12时,一桌“红”色菜肴摆满了餐桌。扬州人有端午节吃“十二红”的习惯。也代表一年十二个月里,月月红火。
如今的“十二红”并无定数,一般指初夏时鲜食品,或者带红色或酱油色的食品,如烧仔鸡、红烧肉、盐水鹅、烧黄鱼、炒鳝鱼、炒河虾、炒苋菜、炒蚕豆瓣、拌黄瓜、拌凉粉、咸鸭蛋……显得丰富多彩郑重其事。有四碗八碟之说。“四碗”,多为酒后吃饭烧煮之类的菜肴:如红烧黄鱼,红烧蹄髈,红烧牛肉,红烧鸡块。“八碟”,又有“四冷”、“四热”之分。四冷如:一咸蛋、二香肠、三拌黄瓜、四熏鱼等菜品。四热如:一炒苋菜、二炒猪肝、三炒河虾,四脆炒鳝丝等菜品。
孩子们还要把五色丝网装着的咸鸭蛋悬挂在胸前,关于吃鸭蛋扬州还有风趣的童谣:“鸭蛋鸭蛋掏掏,里头蹲个娇娇,娇娇出来绣花;里头蹲个妈妈,妈妈出来买菜……”
菖蒲插门
民间认为农历五月是“五黄毒月”,扬州人是忌讳在五月举行婚娶喜事的。立夏一过,天气渐热,“五毒”就孳生活跃起来。扬州人认定的“五毒”是蛇、蝎、蜈蚣(扬州人叫“百脚”)、蟾蜍(扬州人叫“癞蛤蟆”)、壁虎。民间有用菖蒲、艾草插在门头上避邪的习俗,据说菖蒲形如剑,“五毒”自然不敢登堂入室了。
戴“百岁索”,背布老虎
端午节扬州的孩子们穿戴上虎衫、虎兜、虎鞋,背着布老虎,鞋底还绣有“五毒”踩在脚下,脸上涂着雄黄酒,额上有大人蘸雄黄、朱砂写的一个“王”字,借助虎威来驱邪避恶;颈项和小手腕上戴着红、黄、青、白、黑五色丝线“百岁索”,传说代表阴阳五行的五色丝也能避邪驱恶。人们在衣襟上挂上一串五色丝缠绕的香袋,香袋里一般装着配制的白芷、苍术等芳香类中药。
吃粽子、绿豆糕
粽子是过端午节的标志食品,扬州人还多一项独特的端午食品绿豆糕。扬州人包的粽子有鲜肉、香肠、红豆、蚕豆等,形状有斧头粽子、小脚粽子、三角粽子等。由于天气热了,端午节后父母接女儿、女婿吃饭,就有一句戏说:“到妈妈家吃馊粽子”。而此时女婿送丈人的过节礼物中必定有绿豆糕。
“躲午”
端午节中午时分,在家里用艾绒放在瓦盆里点火阴燃熏“五毒”,顿时满屋子烟雾腾腾,达到驱虫防腐、芳香开窍的功效。人们趁势走出家门,应“躲午”、“避午”的习俗。民间有句俏皮的俗话:“癞蛤蟆躲端午,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当孩子们到了“六月六,百索子撂上屋”时,就表示人们已经战胜“五毒”,平安地度过了五月。于是就在农历六月初六这天包饺子庆贺,这也是一项有寓意寄托的习俗,扬州人叫饺子是“弯弯顺”,谐音“万万顺”。
戴石榴花
过去扬州的女子逢年过节都要戴花,有制作的通草花、绒花。端午节也作兴戴应时的鲜花,妇女们戴上艾叶和正在开放的石榴花、“端午花”(就是蜀葵,扬州民间俗称“端午花”,再叫白了就成了“豆腐花”),红火悦目,十分喜庆。也在花瓶里插上石榴花、端午花、菖蒲、艾草等,称为“端五景”。
划龙船
端午节划龙船赛龙舟是旧时扬州最热闹的风景。清人《望江南百调》中说:“扬州好,午节赛龙舟,蟹足八支争打浆,猪脬几个比抛球,夺标闹中流。”扬州人还有一句俗话:“又吃粽子又划龙船”,用以调侃那些“鱼和熊掌兼得”的人。
洗香草澡
过去扬州的各家老浴室澡堂,每到端午节这一天,就应时推出香草洗浴,将成捆的艾草、菖蒲等“五毒草”泡在大池里,让浴客洗香草澡,去污解毒,提神活血,预防在夏天害皮肤病、生疮生疖子。
喝雄黄酒
把雄黄、朱砂、蒜头、生姜泡成雄黄酒,在端午的阳光下爆晒。正午时分用蒲艾把子蘸雄黄酒洒在室内户外的各个角落消毒。“赏午”时家人同饮雄黄酒。因为只有在端午的午时才用雄黄,故扬州人有一句俗话:“过了午时不卖雄黄”,以示时过境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