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爱丽丝的曲式结构
致爱丽丝的曲式结构是ABACA式。
曲式分析:
此曲采用回旋曲式写成,结构是ABACA的形式。A为整首小品的叠部,B、C两部分则为两个插部。A部分有三小乐句,***22小节(不计原样再现的两次),B部分分为两个小乐句,***15小节,而C也可分为两个小乐句,***22小节。全曲不计反复部分***103小节。
叠部前后出现了三次,是全曲的基本主题,总***有二十二小节(不计反复),内部结构呈现出再现单三部曲式的特征,呈示部分有八小节,由两个四小节的平行乐句构成。a句运用了a小调,为先上行,后下行的旋律进行,力度也开始由弱转为中强,体现出明显的对比色彩。
创作背景:
《致爱丽丝》背景故事是贝多芬四十岁纯饥时(1810年)为他的学生特蕾莎·玛尔法蒂所创作。1808—1810年间,贝多芬已经是近四十岁做晌返的人了。他教了一个名叫特蕾莎·玛尔法蒂的女学生,并对她产生了好感。他写下这首《致特蕾莎》的小曲赠给她。
致爱丽丝作者简介及赏析:
1、作者简介: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享年57岁),德国著名的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的主要作品以九部交响曲为首要地位。代表作有: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A大调第七交响曲、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欢乐颂》主旋律)、序曲《爱格蒙特》、《莱奥诺拉》。
他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致爱丽丝赏析:
贝多芬在这个由尾声转变过来的插部中,利用和弦式的陈述方式表达了一种坚定的决心,并用密集的和弦与快速的分解音型弥补了前面部分中缺少激情和高潮的不足,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当旋律冲至最高点时,再由顶端以下行的半音阶方式折转下来。
同时力度也渐弱,并在结尾处出现了一个渐慢的速度标记,缓缓融回乐曲的叠部。最后乐曲在再一次省略复奏的叠部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