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战局,张

甲午战争,鸦片战争。两篇关于战争的文章。

薛写于2006年9月10。

-

柏林之围

花花公子

当我们和魏博士沿着爱丽舍宫田园大道往回走时,我们探索了巴黎被围困的历史,直到被炮弹打得千疮百孔的城墙和被机关枪打得千疮百孔的人行道。当我们快到明星广场的时候,医生停下来,指着凯旋门周围的一座宏伟的高层建筑对我说:

“你看见阳台上那四扇关着的窗户了吗?八月初,去年那个充满风暴和灾难的可怕的八月,我被叫去治疗一个突发中风的病人。他是拿破仑时代的军人茹夫上校,在荣誉和爱国主义上固执己见。战争开始时,他搬到了爱丽舍宫,住在一个带阳台的房间里。你能猜到原因吗?原来是参观我军凯旋的仪式...这个可怜的老人!他正要离开餐桌时,维桑堡惨败的消息传到了他家里。他一读到这份战败战报底部拿破仑的名字,就像被闪电击中一样倒在地上。

“当我赶到那里时,那个老兵正直挺挺地躺在他房间的地毯上,脸色通红,神情呆滞,好像刚被人用闷棍打了一顿。如果他站起来,他一定很高;现在躺着,看起来还是很大。他五官端正,牙齿漂亮,还有卷曲的白发。80岁的他看起来只有60岁...他的孙女跪在他身边,泪流满面。她看起来很像他。把它们放在一起看,可以说就像是两枚同一个模子里铸出来的古希腊钱币,只不过一枚很旧,有污垢和磨边,另一枚却光彩夺目,干净明亮,完全保持着新铸的色泽。

“女孩的痛苦很触动我。在她当兵两代人之后,她的父亲在麦克·马宏元帅的总参谋部服役。躺在她面前的魁梧老人的形象,总会在她脑海里引起另一种与父亲同样可怕的联想。我尽力安慰她,心里却不抱太大希望。我们遇到的是严重的截瘫,尤其是80岁得了这个病,根本治不好。事情就是这样。三天来,病人一直昏迷不醒,一动也不动...这几天之内,雷舍芬战役失败的消息又来了。你一定记得这消息是怎么来的。直到那天晚上,我们都以为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歼灭了两万普鲁士军队,俘虏了普鲁士亲王...不知道是什么奇迹还是什么电流让举国欢腾蔓延到我们可怜的聋哑病人身上,钻进了他麻痹的幻觉里。总之,那天晚上我走近他床边的时候,并没有看到原来的病人。他的眼睛很明亮,舌头也不那么僵硬。他有精神对我微笑,结结巴巴地说了两次:

“‘战斗’...并取得胜利...!'

“‘是的,上校,一个伟大的胜利!’

“当我告诉他麦克·马宏元帅辉煌胜利的细节时,我发现他的眼睛直勾勾的,脸上的表情也变得开朗起来。

“我一离开房间,那个年轻女孩就站在门边等我。她脸色苍白,在抽泣。

“‘他脱离危险了!’我握着她的手安慰她。

“这个可怜的女孩几乎没有勇气回答我。原来,雷舍芬战役的真实情况刚刚公布。麦克·马宏元帅逃脱了,全军覆没...我和她惊恐地面面相觑。她担心她的父亲,我担心我的老祖父的病。毫无疑问,他再也受不了这个新的打击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只能让他开心,让他保持这个让他起死回生的幻想...然而,你必须对他撒谎...

“‘好吧,我会骗他的!’那个勇敢的女孩主动告诉我,她擦了擦眼泪,装作喜气洋洋的样子,走进了爷爷的房间。

“她肩负的任务真的很艰巨。最初几天还好。这个老好人还是不太健全,就像个孩子一样,被别人忽悠。然而,随着他的健康逐渐恢复,他的思维变得更加清晰。要跟他讲清楚双方军队是怎么移动的,还要给他补上每日战报。这个漂亮的小女孩看起来真的很可怜。她夜以继日地趴在德国地图上,四处插着旗子,试图编出一场精彩的战役。巴赞元帅进军柏林一段时间,弗罗伊萨德将军抵达巴伐利亚一段时间,麦克马洪元帅进军波罗的海。为了让它活下去,她总是征求我的意见,我也尽力帮助她;然而,在这场虚构的进攻战中,对我们帮助最大的却是老爷爷本人。要知道,拿破仑帝国时期他在德国打过那么多次仗!对方的任何军事行动,他事先都知道:‘现在,他们打算搬到这里...“你看,他们打算这样做……”结果,他的预见无一例外地实现了,这当然不免让他有些得意。

“可惜,我们虽然攻克了很多城市,打了很多胜仗,却跟不上他的胃口。这个老人简直贪得无厌...每天当我到他家时,我都会听到一个新的军事胜利:

“‘大夫,我们又打下了梅阳寺!’少女对我说这话的时候,脸上带着苦笑。这时,我听到房间里有一个悦耳的声音隔着门对我喊:

“‘很好,很好...我们将在八天内进入柏林!

“事实上,普鲁士军队离巴黎只有八天的路程...一开始我们商量把他调到外省去;但是,他一出去,法国的真实情况就会让他明白一切。我觉得他太虚弱了,精神上的沉重打击导致的中风还是很严重的,不可能知道真实的情况。所以,我们决定让他留在巴黎。

“巴黎被围的第一天,我去了他家。我记得,那天我很激动,也很担心。当时巴黎所有的城门已经关闭,兵临城下,国境线已经缩小到郊区,大家都感到恐慌。当我进去的时候,这个好人正坐在他的床上,高兴地对我说:

“‘嘿!围攻终于开始了!

”我诧异地看着他:

“‘为什么,上校,你知道吗?……'

”他的孙女急忙转向我,说道:

“‘是的!医生...这是好消息。对柏林的围攻开始了!

”她一边说这话,一边做针线活,动作是那样的平静、从容...老人怎么会怀疑呢?他听不到大屠杀的炮声。他看不到巴黎这座不幸的城市,已经被翻了个底朝天,吃了很多苦。他从床上能看到的,只是凯旋门的一角。而且,在他的房间里,有很多拿破仑帝国时期破旧的遗物,这有效地维持了他的幻想。拿破仑元帅的画像,描绘战争的木刻,罗马国王幼年时期的图片;还有雕刻着铜饰的高高的长柜,里面陈列着帝国的遗物,徽章,小铜像,玻璃穹顶下圣赫勒拿岛上的岩石,还有一些小画像,都描绘着同一个卷发美眸的女士。她穿着舞衣,黄袍,袖子肿了,袖口也紧了——所有这些,长案,罗马国王,法警,等等。这位穿着黄色长袍、身材修长、束腰的女士,有着1806年人们所喜爱的高贵风度...构成了一种充满胜利和征服的氛围,这种氛围比我们告诉他的谎言,那个善良的上校,更有力量,让他天真到相信法军正在围攻柏林。

“从这一天起,我们的军事行动已经大大简化了。柏林被征服只是时间问题。过了一段时间,只要老人等得不耐烦了,我们就把儿子的一封信读给他听。当然,这封信是假的,因为巴黎已经被包围了,早在色丹战败后,麦克·马宏元帅的幕僚就被俘虏并押送到德国的一个要塞。你可以想象这个可怜的女孩有多可怜。她从她父亲那里得不到任何消息。她只知道他被俘虏了,被剥夺了一切,也许还在生病,但她却要装作他的语气,写一封欢快的信。当然,信是很短的,一个在被征服的国家里不断高歌猛进的士兵只能写这么短的信。有时候,她就是坚持不下去了,就几个星期没写信了。老人很着急,睡不着。很快又有一封来自德国的信。她来到他的床前,忍住眼泪,假装很开心地读给他听。老人严肃地听着,会意地笑了笑,赞许地点了点头,又批评了一遍,给我们解释了信中不清楚的地方。但让他特别高贵的是他对儿子的回复。他说,“你永远不要忘记你是法国人。”...对那些穷人宽容些。不要让他们觉得我们的职业让人无法忍受...信中充满了关于保护私有财产、尊重妇女等等没完没了的规劝。总之是一本不折不扣的专门留给征服者的军事荣誉手册。有时,他也在信中夹杂一些对政治和和平条件的一般看法。在这个问题上,我应该说他的条件并不苛刻:“只要战争赔款,别的什么都不要...把他们的省割过来有什么用?我们能把德国变成法国吗?……'

”他口述这些话的时候,语气非常坚定。你能感觉到他的话里充满了天真的感情。他高尚的爱国主义听起来非常感人。

“在这期间,包围圈越来越紧,唉,但不是柏林之围!.....当时正是寒冷季节,炮火轰击,瘟疫流行,饥荒肆虐。但是,由于我们无微不至的照顾,老人的休息一刻也没有受到打扰。我设法给他弄白面包和鲜肉,直到最困难的时候。当然,只有他能吃这些食物。你很难想象还有什么比这位老爷爷吃着,自顾自地享受着,被蒙在鼓里的场景更感人的:他坐在床上,眉开眼笑,胸前围着一张餐巾纸;他的小孙女,因为缺乏食物而脸色苍白,坐在他身边,握着他的手,帮他喝汤,吃别人吃不到的美食。晚饭后,老人精神抖擞,房间里暖洋洋的,外面刮着寒冷的北风,窗外雪花飞舞。这位老兵回忆起自己在北方参加过的战斗,于是第一百次向我们讲述了从俄国撤退的不幸。那时候他们只有冷冻饼干和马肉吃。

“‘你能感觉到吗?小家伙,那时候我们只能吃马肉!”

“我相信他的孙女有深刻的理解。在过去的两个月里,除了马肉,她什么也没吃...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老人的康复,我们越来越难以照顾他。以前他感觉迟钝,麻痹,这让我们很容易把他蒙在鼓里。现在情况开始发生变化。有两三次,梅奥面前可怕的鞭炮声让他吓了一跳,他像猎犬一样竖起了耳朵。我们要编造巴赞元帅在柏林城下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而鸣枪庆祝的只是荣军院。又一天,我们把他的床推到窗前。我想那是星期四,在布森瓦发生了一场血战。他立刻清楚地看到国民自卫军集结在森林阴道里。

“‘这是什么军队?’他问。然后我们听到他嘴里轻声抱怨:

“‘衣服太邋遢了,衣服太邋遢了!’

“他没说别的;然而,我们立即明白,我们今后必须特别小心。不幸的是,我们太年轻,学不够。

“一天晚上,当我去他家的时候,那个女孩惊慌地看着我:

“‘他们明天将进城!’她对我说。

“祖父的门开着吗?无论如何,回想起来,在我们说了那些话之后,那晚老人的表情真的很特别。也许他当时听到了我们的对话。只是我们说的是普鲁士军队。而这位好心人想到了法国军队,以为那是他期待已久的凯旋仪式——麦克·马宏元帅沿着鲜花环绕、敲鼓齐鸣的林吟大道走来,他的儿子走在元帅身边;他自己站在阳台上,穿着整齐的军装,就像在鲁镇一样,向有弹痕的国旗和被烟熏黑的鹰旗致敬...

“可怜的茹夫老头!他一定以为我们是为了不让他太激动而不让他看我军的凯旋,所以他没有跟任何人说起这件事;但是第二天早晨,正当普鲁士军队小心翼翼地沿着从马约门到杜伊勒里宫的道路行进时,楼上的窗户慢慢打开了,上校出现在阳台上,头上戴着头盔,腰间佩着军刀,穿着米月旧骑兵光荣而古老的军装。我至今不明白,是什么样的意志和突如其来的活力,让他能站起来,穿得这么好。不管怎样,他确实站在那里,就在栏杆后面。他感到惊讶的是,道路是如此的空旷和寂静,每家每户的百叶窗都紧闭着。巴黎一片荒凉,就像港口的传染病检疫一样,到处都挂着旗子,但是旗子好奇怪,都是白色的,上面有红十字,没有人出来欢迎我们的队伍。

”此刻,他认为自己弄错了...

“但是没有!那边,就在凯旋门后面,有一种听不见的声音。在初升的太阳下,一支黑暗的队伍来了...慢慢地,军盔上的尖顶闪闪发光,耶拿的小铜鼓被敲开了。凯旋门下,响起了舒伯特的胜利进行曲,还有随着音乐的节奏一字排开的沉重的脚步声和马刀的碰撞声!……

“于是,在广场凄凉的寂静中,我听到了一声凄惨的叫喊:‘拿起武器...去拿武器...普鲁士人。这时,前哨的前四个骑兵可以看到一个高大的老人挥舞着双臂,在阳台上跌跌撞撞,最后他直直地倒了下去。这一次,鲁费尔上校真的死了。"

刘铭九译

作品欣赏

《柏林周围》是杜德的另一部著名短篇小说。小说以1870普法战争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普通的法国士兵茹弗上校在普鲁士军队围攻巴黎期间的爱国故事,塑造了一个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法国士兵的悲剧形象。小说立意新颖,但原著《巴黎之围》取名为《柏林之围》。情节安排得很巧妙。通过一个生病的老兵的故事,将巴黎被普鲁士围困和攻占的苦难现实与主人公想象中的法军攻克柏林的胜利相比较,既深刻地表现了人物强烈的爱国情怀,又使小说具有了感人的悲剧色彩。这部小说的艺术特色是风格委婉细腻,语言平实,篇幅短小精悍。从艺术的独创性和思想的深刻性来看,小说堪称世界短篇小说林中的爱国佳作。

打嘴巴的故事

抗日战争肯定和扇他嘴巴有关,这是肯定的。不然他怎么打?

今天的世界已经变了。反正战争是一个概念,和平是另一个概念。反正两全其美是一个概念,两面都是另一个概念;反正大家都想过上好日子;反正谁要过好日子,谁离不开谁;反正未来中日的故事是大智慧的故事,这是肯定的;反正以后会有中日的新故事,不是老故事。那是肯定的。

抗日战争跟扇他嘴巴有关系,这是肯定的。

60多年前中日为什么要打仗?

今天回想起来,就要从樊口的故事说起。

声明一下,我讲的每个故事都是真的,绝对不是自己写的小说。

日本人有一个很鲜明的民族特点:善于扇嘴巴。

所有日本电影一般都有这个情节。他们一出事就不高兴,就互相扇嘴巴。

中国人一般不打脸。

中国古话:打人不打脸。中国人以脸为荣。

中国人遇事讲究“忍”字:忍,伟大;小不忍则大害,等等。

对待面子的态度可以看作是大和民族与中国人明显的民族性格差异。

1931年,日本人上演了“九一八事变”,把东北军打跑了。结果,日本人占领了我们所有的东北地区。当时日本还给东北起了一个新名字叫“满洲国”,任命了一个皇帝叫溥仪。但在《满洲国》中,溥仪是孙子,日本人是父亲,所以当时的东北成了日本人的天下。日本人在天上,而中国人被困在地下。

于是,就有了打嘴巴的故事。

1.第一张嘴

昌隆基,祖籍中国,1921年生于辽宁省西丰县龙潭寺通泰乡提壁村。他3岁时失去了母亲,父亲常年生病。

昌隆基从3岁开始就和守寡的奶奶生活在一起。她没有土地,他们靠乞讨为生。

在从塔伊比村到西丰县60多里的乡间小路上,在沿途的村落里,春夏秋冬都能看到一个骨瘦如柴的小男孩沿街乞讨,或跟着奶奶,或独自一人,风里来,雨里去。在他常年行走的小路上,每天都能听到同样稚嫩的哭声:“爷爷,奶奶,求求你。”他只能每天乞讨食物,为了奶奶,为了重病的父亲,也为了自己的肚子。

这就是童年的昌隆基。

1935的一天早上,在乞讨前,常隆基背着粪筐,扛着粪铲,到处捡粪。当他走到县城附近的日本小学门口时,他停了下来。这是他第一次从远处看到日本人。他好奇地站在大门口看日本小学生“操”。一不小心,粪筐滑了下来,半筐粪散落在校门旁边。常隆基赶紧弯腰捡粪。他为自己的粪便感到难过。

这时,我正赶上一个日本人。我看到他和地上的粪,就抓住他的脖领子扇我嘴巴。我像拎小鸡一样把他拎起来,左右开弓,让昌隆基的眼睛眼冒金星。他完全失明了。

日本人受够了,抓住他的头发,把他的头按在粪堆上,强迫他吃地上的粪。

常隆基的脸被锁在粪堆里,憋得通红,上气不接下气。这才知道自己的脸被紧紧压在了粪堆里。他再也受不了了。一只兔子本能地翻身把日本人撞倒在一边。他抓起粪铲就砍,给日本人开瓢。

事后他很害怕,很后悔。当时真的是被逼急了,不小心打到了日本人。这不是故意的。

那天,昌隆基跑了。他知道自己犯了一个大错。那天晚上,他没有回家。他爬上火车到四平,去找他的远房表哥。

这是昌隆基生平第一次遇到日本人,也是第一次被扇嘴巴。其实他根本没看到日本人长什么样。以前他爸爸只会用鞋底打屁股,从来不会打嘴巴。

连续几天,他的脸肿得像馒头,脸又红又烫。难忘的

他记得日本人是如此的草率。

常隆基害怕了,他害怕日本人,他害怕被打耳光。以前,他只知道饥饿是最可怕的。第一次被扇耳光后,他觉得这个世界上还有比饥饿更可怕的东西:日本人扇自己的嘴巴。

他不明白日本人为什么扇他嘴巴,也不敢问。他整天闭着嘴,只睁着眼睛。

那一年,他14岁。

常隆基跑到四平的远房表哥家,在恐惧中生活了几年。他避开了日本人,再也没有挨过耳光。1941,还是被抓了。他被捕不是为了坐牢,而是为了当兵。

这一次,昌隆基又遇到了日本人。

2.“纳库鲁”

1941年,昌隆基20岁,正处于被征召的年龄。

1937“七七事变”后,日本派兵通过山海关吞并中国。日本的地方兵不够,所以满洲国实行征兵制,一村一村的招男人。

户口本上有昌隆基的名字,但人们找不到了。西丰县府动员股股长拒绝,于是限定村长7天内派人到县城,否则以“抵制大东亚* * *光荣圈”处罚。村长想尽办法打听出了常隆基堂哥家的地址,赶紧带着民警去了四平。昌隆基还没起床就被村长和警察堵在屋里。他被捆了起来,直接送到西丰县衙。他参军了。

1941年5月,昌隆基编入伪满洲国静安军2团迫击炮连2排4班,部队驻扎在今黑龙江省富锦市上街基。

新兵要经过六个月的新兵训练。新兵按照日本规定训练,教官都是日本人,所有训练密码都是日语,所有训练科目都是按照日本规定要求的。昌隆基是个农民,从小讨吃,然后种地,背了很多活。他分不清“向左转”和“向右转”的区别。他记不住“立正”和“稍息”,口令都是日文。他不懂,完全被骗了。为此,常隆基没少挨嘴。

老兵都是中国人,所以很同情这个瘦弱的小新兵。如果他不开窍,他们迟早会给他一个“个人教练”,教他基本动作和要领。

昌隆基很努力。在老兵面前他什么都懂,他也能做好。所有行动都符合规定的要求。但是,他一看到日本教官,就把脑子里的“嗡”全忘了。日本教官还没开口给出口令,就被吓得转过身去。据他自己承认,自从他第一次被日本人咬了以后,他就神志不清了。

每次考试不及格,常隆基都在全队面前被扇耳光。他解散后,日本人给他加了一个新科目:“纳库卢”。

一天,新兵进行“技能”和“科目”考核。他们上午接受“技能”测试,下午接受“科目”测试。昌隆基个人动作、口试、笔试都不及格,让日本教官哭了。

解散后,昌隆基没有离开。他已经做好了被扇耳光的准备。日本教官还没来得及说话,他就立正站在日本教官面前,伸着脖子等着被扇耳光。

结果日本教官没扇他嘴巴。日本教官一挥手,三个面目狰狞的日本兵就来了。他们把昌隆基拉到操场上,三个人站成三角形,把昌隆基围在中间。日本教官怒吼:“纳库鲁!”三个日本兵像疯了的野兽,一个个挥着拳头,从左到右开弓,连打带摔,连摔带踢,直到三个日本兵自己坐在地上喘着粗气,直到昌隆基里没有了声音,“乘凉卢”才结束。

当同班的几个战友把被打得半死的常隆基抬到宿舍放在炕上时,常隆基用手指支着眼皮睁开了眼睛。他清楚地看到他被他的同志们包围了。

他的战友擦伤了他,他没有流一滴眼泪;战友给他水,他不开口;当同志们和他说话时,他一句话也没说。

大家说,不要把话憋在心里,劝他在屋里哭,说出来,骂出来,心里就舒服了。

同志们好心劝他放轻松,劝他不要老想着日本人扇自己嘴巴的事。只要做好动作,他就安全了。

昌隆基一句话也没说。

开饭的军号响了,战友偷偷给他带了点饭回来,他没吃。

号角响起,每个人都睡着了。他用手指按住眼皮,一夜没睡。

第二天晚上,“布贝凡”(守夜人)检查店铺时,发现昌隆基不见了,战友们赶紧在营房周围寻找。

常隆基上吊了,战友们赶紧把他放下,给他做人工呼吸。他活过来的第一句话:“你为什么不让我死!”说完,哭了。

日本人知道了昌隆基上吊的事,又扇了他一巴掌,又一个“纳库鲁”。

昌隆基想起来了:上吊死自己就是“取库鲁”,扇自己嘴巴。

3.“协和口”

常隆基连长出身于老东北军。他心地善良,胆子大,军事素质好,但嗜酒如命。

连长很同情这个全团最笨,挨巴掌最多,从来不说话的“倔种”。经常安排他做一些杂活,避开日本人,免得被日本人打耳光。

昌隆基为人真诚,懂得报恩。他用自己微薄的津贴给连长买饮料,照顾他的日常生活,连长也没有回避他。

有一次,常隆基给连长买了一瓶“烧烧”和一包猪头肉。连长高兴得醉醺醺的,于是开始用白话文说话:“富锦是军事要地,叫第二边境,再往北就是黑龙江,隔江就是苏联。”

“小鬼子和维也纳不对付。东边不远处有一座五峰山。那是小鬼子的大堡垒,隶属日军第7军,叫五顶山军事堡垒。”

“你这个没用的东西,学不到东西,还会挨耳光。当我求狗日的日本长官,让你喂我马。”

常隆基看着连长喝酒,就给他倒酒。

第二天进行实地演练考核,这是新兵训练的最后一个科目。这个科目结束后,六个月的新兵训练就结束了。

那天的演习科目是“排搜”新兵连被拉到无定山附近,各排以班为单位散开,同时从不同方向对山头进行搜索。

演习结束,全连都回来了,除了常隆基。全连集合的时候,我们看到两个日本兵拖着常隆基走出了树林。

全连回到营房,日本教官宣布:不解散,不吃饭。

日本教官指着连长的鼻子命令道:所有人站成两排,面对面,保持一臂之遥。连长一集合队伍,日本教官就扇了他一巴掌,把连长推进了队列。然后,日本兵站在队伍的两端看着。日本教官命令道:“谢赫口子,开始!”结果全公司100多人开始互相打耳光。

操场上立刻传来“噼里啪啦”的声音,震耳欲聋,像是全连机枪的齐射。这种声音,中国人从未听过;中国人从来没有感受过这种“和谐之口”。

直到全连人都坐在地上喘着气,“协和口”才结束。

最后,日本教官命令连长带着三名士兵把昌隆基拉从队列中带出来,单独给他一个“纳库鲁”。

那天晚上,整个连队,每个人都是鼻青脸肿,每个人都在叹气,每个人的嘴角都在流血,晚饭没有吃完,没有人能吃东西。

战友们把常隆基抬到炕上,他绝望地翻到了地上。他躺在地上,面对着他的战友,抬起盖着大包的头。他满脸是血,眼泪,红肿,有那么一瞬间,他颤抖着举起双臂,把头重重地摔在地上。嘣!敲门。敲门。敲门。.....同志们听着“咚、咚”的声音,心里都提心吊胆。

无论战友怎么劝他,怎么拉他,他就是不起来。他只是不停地磕头。

连长骂:“你这个不争气的东西,拖着全连人扇‘谢赫嘴’,你就不想想无定山在哪里,想跑?能跑出来吗?”

常隆基想起,如果他想跑,就拖着整扇“谢赫嘴”。

4.常隆基也能抽自己嘴巴。

连长真急了,骂了一句:“你他妈挨个耳光就算了。太好了。现在整个公司都在扇谢赫的嘴巴。”范天天‘谢赫嘴’,谁能受得了?全公司100人不是他妈的完蛋了吗?"

连长心里清楚:日本是那种性,长隆基是那种德。现在人都当爹了,要是不满意,肯定会扇自己嘴巴,乘凉,粉丝满满。谁让人凶?

连长只有一个办法:安排这小子昌隆基养马,避开日本人。不然长隆基就完了,整个公司都完了。

于是,他绞尽脑汁,到处求情,想尽办法。最后经过新兵训练,常隆基成了连长的大副。

常隆基给连长买了酒喝,买了肉吃。连长高兴了,不再骂他了。他骂日本人:“真他妈稀罕。是他妈的一巴掌,是他妈的‘协和嘴’。这不是撕破脸吗?一个小日本怎么会有这种他妈的招数?”连长纳闷了。

连长有一匹大白马,结果是又脏又瘦。昌隆基愿意努力工作。他接手没两个月,那匹大白马就变得洁白如雪,油光锃亮,四蹄奔跑,一点也不颠簸。另外,所有的皮马鞍和所有的铜马鞍都擦得锃亮,连马粪袋也洗得洁白如新。大白马一下子成了全团最抢眼的战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