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十二事,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宣告武则天已经走上了前台
上元元年(674年)前后,是武则天在李治在世框架下几乎走到了顶峰的几年。 当时的武则天已经与李治并称天皇天后,可以借亲蚕的机会独立接受百官和外藩使节朝拜,太子儿子暴毙又给了武则天更多的辅政时间,武则天已经摩拳擦掌准备接受李治「 ”逊位”成为大唐帝国摄政了。 这时,武则天提出了著名的建言十二事,「 ”一、劝农桑,薄赋徭;二、给复三辅地;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四、南北中尚禁浮巧;五、省功费力役;六、广言路;七、杜谗口;八、王公以降皆习《老子》;九、父在为母服齐衰三年;十、上元前勋官已给告身者无追核;十一、京官八品以上益禀入;十二、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进阶申滞。”(《新唐书》) 对于努力从武则天一生当中寻找闪光点的我来说,武则天的这些施政纲领是必须要学习的重要文件,试图从中总结出武则天「 ”高人一等”的执政水平。 劝农桑,薄赋徭 农业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必须要充分重视,就像是现在每年的一号文件一样。 但这么空泛的六个字,我不认为能对大唐王朝农业经济有根本性的改变,这种涉及几百万几千万人口的改革政策,实操细则、监督反馈、效果评估等执行层面的事情要远远重要于纲领性口号。 武则天掌权期间,老百姓的生活不是唐王朝289年最艰苦的,但也未必如何的幸福。 最起码一点,武则天时期逃户问题开始出现,大嘴巴陈子昂就曾给武则天上书反映这个问题,各种自然灾害和兵祸使得百姓流离失所,比例达到「 ”十至四五”,另一位宰相韦嗣立也曾说过:「 ”今天下户口,亡逃过半,租调既减,国用不足”。 所谓劝农桑、薄赋徭,带来的后果就是百姓逃亡近半,国家财政出现赤字。 初唐时期,大唐人口增长迅速,从贞观十三年的300万户增长到永徽三年的380万户,13年年均增长6.2万户,如果从李渊时期开始计算,增长速度更加明显;之后永徽三年到神龙元年的53年增长了235万户,达到615万户,年均增长速度降低到4.4万户;而神龙元年武则天退位之后到安史之乱,49年间人口增长了276万户,年均增长5.6万户,也没有达到贞观后期的增长水平。 执政水平对人口增长的效果是有滞后性的,只能说武则天时期大唐总人口是在增长,但增速已经开始放缓了。在民生方面,武则天虽然做的不是最差的,但也不是最好的。 给复三辅地 三辅地是指京城长安周边的区域,当年汉景帝时期曾设置主爵中尉、左右内史三个官位来管理长安周边的京畿之地,合称三辅。武则天这条建议把长安这个大唐首都直辖市的区域扩大了,让长安能够容纳更多的人口,经济活动空间也更加广阔。 貌似很好的一条建议,问题是,在武则天成为皇后的那一年,李治亲自手诏洛阳改为东都,二人大量的时间是在洛阳活动,洛阳已经成为大唐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李治死后东都洛阳被武则天改名为神都,这种情况下给长安优惠的发展政策,好像有些重点不突出,唐王朝还不具备同时建设两座世界级城市的实力。 于是,洛阳和长安都没有发展好。 武则天时期,洛阳多次出现粮荒,「 ”东都饥,官出糙米以救饥人”,「 ”洛州饥,减价官粜,以救饥人”。长安在永淳二年(683年)更是发生了唐王朝和平时期唯一的一次「 ”人相食”,同年李治死去,大唐王朝的实际掌管者是武则天,这个结果就是武则天执政水平的具体体现。 息兵,以道德化天下 这一条就更是扯淡了,就在这一年年初,刘仁轨被任命为鸡林道大总管东征新罗,并取得了攻克新罗重镇的胜利,新罗继百济、高句丽的灭亡后也进入了倒计时,朝鲜半岛将完全被唐王朝控制。 但之后不久,武则天竟然放弃了新罗这只煮熟的鸭子,把刘仁轨调回了京城,武则天还接受了新罗的请降,唐军退回平壤,平白把朝鲜半岛南部让给了新罗。我相信没有人会认为武则天是出于仁义道德才放过新罗,当时的情况,只是武则天需要刘仁轨这个自己的支持者回京城担任宰相而已,忠于李治的郝处俊等人已经让武则天有些头疼了。 之后,武则天又把安东都护府从平壤内迁到了辽东,并把原高句丽王高藏派回辽东任朝鲜郡王,这是后来契丹反叛、渤海国兴起、安史之乱等一系列大事件的起源。 另外,武则天掌权时期仗可没少打,动用的兵力动辄十几万、几十万,与李世民时期的五万十万相比数倍的增长,新罗、吐蕃、后突厥、契丹、奚、渤海,周边国家和势力都打了一个遍,除了裴行俭和王孝杰少数几次胜利之外,其他均是兴师动众、大败而归,还养出来后突厥、吐蕃等一堆祸患。 不知道武则天的息兵息在哪里?又感化了谁? (薛仁贵) 省功费力役 这条的意思是减少浪费民力的工程建设,但武则天非常没有资格说这句话。 就在武则天建言十二事的下一年,耗时三年九个月的洛阳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雕凿完成,这座与武则天相貌相同的佛像是当时的重点建设工程,武则天为此捐脂粉钱两万贯。虽然总投资不详,征用的民夫数量不详,但这座佛像属于耗费劳役的工程应该没有疑问。 刚才说永淳二年六月长安灾荒造成「 ”人相食”,同年七月武则天竟然「 ”造奉天宫于嵩山之阳”「 ”于蓝田造万全宫”,首都长安都开始人吃人了,武则天仍然在大兴土木。 等到李治死后,武则天以薛怀义为总工程师,修建了能容纳千名僧人的白马寺,又在全国各州兴建大云寺,并拆除洛阳皇城乾元殿,修建了三百尺高的明堂,又称万象神宫,之后又修建了五层的能容纳百尺高佛像的天堂。几年后明堂、天堂被火焚毁,第二年就重建。 武则天还曾经「 ”作大像于洛阳城北邙山白司马阪,令春官尚书武攸宁检校,靡费巨亿”,由于经费不足,武则天还急于完成这座大佛,就「 ”令天下僧尼每日人出一钱,以助成之。” 是不是耗费劳役自有公论,「 ”巨亿”的资金掏空了国库,武则天把主意打到了有减免税优惠的僧尼头上,每天每人一文钱,差不多一年能有个几十万贯。 (与武则天相貌相同的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 王公以降皆习《老子》,父在为母服齐衰三年 这两条有些新意。 让大唐各级官吏普遍学习道德经,是对李唐皇室的吹捧,毕竟李唐认的祖宗是老子。 但就如我之前文章所讲,武则天当时非佛非道,与信奉佛教的李治关系也是非常微妙,既能控制李治,又某种程度受李治左右。 所以,武则天吹捧李唐皇室的祖宗老子,可能是迎合李氏宗族,也有可能是打击信奉佛教的李治,具体目的不清楚。 下一条是父亲健在的时候,如果母亲去世,子女也要守孝三年。 这就是武则天为了提高母亲在家庭中地位而提出的,是为武则天掌权制作的舆论。这一点,唐朝人都很清楚,李隆基时期的某人尖刻的指出:「 ”昔武后阴储篡谋,豫自光崇,升期齐,抗斩衰,俄而乘陵唐家,以启衅阶。”(《新唐书》) 当然,从历史上来看,提高妇女地位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但正如武则天的其他行为一样,她的目的与后人总结的完全不同。 (《道德经》) 南北中尚禁浮巧;广言路;杜谗口;上元前勋官已给告身者无追核;京官八品以上益禀入;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进阶申滞 这是三条毫无可操作性的建言,以及三条取悦官僚阶层的建言。 前三条提倡实事求是的作风,广泛听取社会各阶层意见,提高全民道德水准,禁止吹捧与自我吹捧、表扬与自我表扬,杜绝官僚主义作风,树立大唐官吏良好形象,踏实苦干,争取更大辉煌。 这个是可以上电视的正能量,但是效果么,大家应该都很清楚,所以武则天之后更习惯用特 务和酷吏手段来管理百官和民众。 后三条就是对官僚阶层的普惠政策了,发钱、升官,这些好处大家都喜欢,还是为武则天争取百官支持而作的努力。 总之,喜欢武则天的人认为这十二条都是真知灼见,能从中总结出武则天的各种伟大。但我却觉得恰恰相反,这十二条都是垃圾,都是浪费笔墨的废话,武则天的实际行动和这十二条也基本上没有关系。包括武则天自己,应该也并不觉得这十二条会对自己有什么影响,她只是需要一个机会,一个宣告自己走上政治舞台前台的机会。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