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云哥)简介

(1)

历史上,赵云先后属于公孙瓒和刘备,成为韩曙集团的重要将领之一。平心而论,在那个大乱群雄并起的年代,群雄逐鹿,战云密布,赵云并不是最杰出的人物。如果你不相信,历史会证明:

论吴用,赵云不如吕布、关羽、张飞、马超等人。吕布“弓马,臂力过人,号为飞将军”。关羽和张飞都号称“万人敌”,被视为“虎臣”马超被诸葛亮称为“天下英雄”。黄忠“总是先上陈(阵),勇透三军”。赵云在哪里?他的勇敢是毋庸置疑的。在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的战斗中,他冷静拒敌,以少胜多,被刘备称为“全勇”,从此被封为大将军。这堪比张辽在合淝大败孙权,使孙权“所向披靡,无所畏惧”,甘宁骑劫魏莹,使曹骏“惊世骇俗”,但其武功和名气仍略逊于当时的上述人士。

论成就,赵云不如关羽、张飞、马超、黄忠、魏延等人。关羽是刘备的左膀右臂,在创业的过程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早在建安四年(199),刘备重新占领徐州时,就派关羽“镇守邳城,事在太守”。赤壁之战前,刘备的军事力量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刘启率领的江夏军,另一部分是“关羽水军万人”;赤壁之战后,刘备拿下荆州数郡,即“羽为襄阳提督,将军驻江北”;刘备西定益州,“拜于东督荆州”,可见依赖之深。关羽在荆州大败曹仁,投降紫禁城,斩首庞德,“震惊中国”,甚至“曹公拟移许都以避其锋芒”,真的可以说是战功赫赫。张飞的成就不如关羽,也是刘备的臂膀。赤壁之战后,“飞升宜为郡守,招将军”,独树一帜;刘备攻占益州后,“率巴西太守乘飞”,处于与新占领汉中的曹骏对峙的前线。他打败了敌军大将张合,为刘备巩固对益州的统治做出了重要贡献。马超直到建安十九年(214)才归顺刘备,但已经以勇猛善战闻名。于是到了刘备的军队中,被刘备困在成都的刘璋丧失斗志,开城投降,为刘备立下了汗马功劳。建安二十四年(219),黄忠亲手斩了名将夏,为刘备夺取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魏延自建安二十四年起镇守汉中,挑起了保护益州、经营北伐根据地的重任。刘备死后,作为蜀汉第一将军,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赵云在哪里?长期跟随在刘备和诸葛亮身边,很少孤军奋战,成就自然不那么突出。

正因为如此,在韩曙集团中,赵云的地位不仅不如关羽和张飞,也不如马超、黄忠和魏延。建安二十四年,刘备称汉中王,拜关羽为前将军,假假(已封为汉寿侯婷)。拜张飞为右将军,假节(已封为新亭侯第一);拜马超为左将军,放假(已先封为杜);拜黄忠为后将军,赐关内侯爵位;魏延被提升为主管汉中镇远的将军,统领汉中太守。此时赵云还只是易军大将。彰武元年(221),刘备称帝。除关羽、黄忠外,张飞移车骑将,引一校尉,入西乡侯。马超迁骠骑,领凉州牧,入乡侯;魏延也去拜镇北将军。这时候赵云的官职还没有提升。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驻扎汉中,准备大举北伐。此时,关、张、马、黄浚已经去世;魏延,镇北将军,侯婷将军,任都督前委,领丞相司马,兼凉州刺史。而赵作为镇东将军、永昌侯婷,虽追随诸葛亮,地位仍不及魏延。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赵云去世。

但是,历史上的赵云绝不是平庸之辈。他有一些杰出的品质:

第一,明白大义。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一个人人品的试金石是谁用他的文采和武功。那时候为了自己的富贵,帮助别人虐的人多了去了,而对此一无所知的人就更多了。赵云的选择呢?据《云传》记载,赵从公孙瓒来时,袁绍称他为冀州牧。瓒深为周人之顺,善云随。他对云冷笑道:“听说贵州人都要袁家。凭什么你一个人就能变心?”云答道:“天下凶,不知是何人。百姓有落县(吊死)的噩耗。我们应该从仁政的角度来讨论,而不应该为了无视元恭而私下透露将军的身份。”这段话可以看作是赵云的政治宣言。他的原则——“从仁政所在”;他的目标是拯救被停职的人。在封建社会,这应该说是一种可贵的人生理想。他先投公孙瓒,后投刘备,不仅仅是出于个人感情。也正是这一点,让赵云远远高于一般的战士。

第二,忠义敢谏。《行云列传》中有这样的记载:益州建立,决定以成都的房屋和城外的桑田,分给将军。云反驳道:“霍去病认为匈奴未灭,有家也无用。如今国贼不止匈奴,更不能求和。世人皆宜归桑,归故土。益州百姓,初受兵变之苦,可还其田产房屋,使其安身立命,复其职,而后可转军职,得其宠爱。”第一个主人跟着它。此后,军民被封锁。

这件事告诉我们,赵云的头脑比同时期的很多人都要清醒。他既能考虑刘备集团的长远利益,又能注重赢得民心。难怪刘备马上采纳了他的建议。当刘备准备讨伐吴栋,为攻荆州、杀关羽报仇时,赵云挺身而出,极力劝阻,指出:“汉奸是曹操,不是孙权...谁先打了吴”。由于刘备拒绝了赵云、福琴等人的谣言,一意孤行,最终被夷陵打败,削弱了蜀汉。这从反面证明了赵云观点的正确性。纵观韩曙集团的历史,在众多武将中,还没有人像赵云一样,在根本大计上直言不讳地劝诫过刘备,这也是赵云又一个见人的地方。

第三,公正性。赵云跟随刘备多年,始终克己奉公,不徇私情。赤壁之战前,刘备在博望坡打败了曹操的大将夏侯惇。在战斗中,赵云俘虏了他的部下夏侯兰。他和夏侯兰是老乡,彼此认识。在这种情况下——白芸先住,推荐明兰的法律,并认为军队是正义的。云不一定要靠近自己,要小心。不是私下买,而是向刘备举报;不是为自己增加帮手,而是为刘备推荐人才;公事公办,真的很感谢!赵云的这种优秀品质,刘备早就欣赏,所以刘备曾经是他的留守司马,一直兢兢业业,铁面无私。相比之下,对自己有好恶,有褒有贬的感情的杨毅就差远了。

第四,谦虚谨慎。赵云在韩曙集团中仅次于关羽和张飞,有营救刘禅的功绩。但他从不居功,从不争名夺利,能和后来居上的人相处融洽。这一点,是仅仅自傲的关羽和本性高尚的魏延所不能及的。建兴六年(228),诸葛亮出祁山,被街亭大败,赵云、邓骘率领的疑兵也在吉谷败退。撤退时,因赵云亲自断后,部队未乱,“军资实物,无所弃。”诸葛亮对此非常欣赏,想奖励赵云和他的士兵。此时的赵云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诚恳地说:“军功不益算什么礼物?请在红岸金库记下,十月一定给。”通过这句真诚的话,可以看出自律的严格和心胸的开阔。那些浅薄,自负,自吹自擂的人,不能回头看!

综上所述,历史上的赵云,事业上虽不能冠众人,却有着人比不上的美德。这些都为赵云艺术形象的塑造提供了坚实的历史基础。

(2)

杰出的历史小说大师罗贯中在精心撰写通俗的《三国演义》时,将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浓郁的浪漫主义情调相结合,塑造了光芒四射的赵云形象。

首先,罗贯中超越史书记载,极力树立赵云用三军五虎将的形象。前面说过,历史上赵云的武功和名气都不是最突出的。毕竟这是那些杀出战场的武将们的美中不足。为了让自己心目中的这个英雄更加高大,罗贯中极大地发挥了自己的艺术想象力,在演义中充分渲染了赵云的武勇。

赵云在《演义》中的第一次出场是引人注目的:公孙瓒在盘河被袁绍的将军文丑打败时,“文丑把公孙瓒赶出阵后的山谷,逃走了...昝弓箭掉落,头盔掉在地上,头发甩在马背上,转身却到了山坡上,马却丢了,昝翻了个身,倒在坡下。文丑扭着枪要刺他”。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突然看到“草坡左侧竟然是一位将军,顿时他不得不无甲,举枪直取文丑...而文丑五六十回合,胜负未分。昝部下救军,文拨马回畴。男孩不急。”这时活下来的公孙瓒决定去看看救命恩人。他“身长八尺,浓眉大眼,宽脸浓眉,英俊威严。”赵云的“出场”一下子展现了一个天下英雄的勇气和气势,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正让赵云名扬天下的是惊心动魄的长汉博之战。事实上,它主要来自罗贯中的灿烂的花之笔。

《三国志·赵云传》说:曹公在当阳长萨坎追她,弃妻而去,南下。云体抱了弱儿,也就是后妈,护了甘夫人,也就是后妈。几个字,平平淡淡。照此记载,赵云一面扶着,一面护着甘夫人,不得不仓皇撤退,根本不可能在敌军阵中横冲直撞。但罗贯中通过虚构、生发、渲染,编织出一系列紧张曲折的情节:先是让赵云两次冲入阵中,救出甘夫人和糜竺,找到糜夫人,接下窦(历史上糜夫人早在曹操南下荆州之前就死了,自然不可能逃到长汉伯那里去,更不可能带着窦一起走),这就为赵云独自一人,拥抱他的少爷创造了特殊的条件。然后,赵云用酣畅淋漓的笔墨描述了曹骏和无敌之间的冲突。“砍下两面大旗,夺下三条,前后刺剑,杀了五十多名曹颖名将。”多么激烈的战斗!写到这里,罗贯中忍不住用《史记》的诗句赞美:血染袍红,谁敢与人争!自古以来,只有常山赵子龙有冲帮之主。没错,这场惊天动地的战斗,让赵云的形象像大理石雕像一样,在千万读者心中巍然屹立。从此,“常山赵子龙”成了勇敢和忠诚的化身,是骁勇善战的代名词,不仅震惊了当时的世界,也在后世赢得了千古美名!

即使是大胆虚构,罗贯中也是有分寸的,有全局观念的。他从来不一味的褒这个贬那个,也从来不说赵云的武功超过吕布、关羽、张飞、马超。而罗贯中却有着鲜明的倾向。他巧妙地采用各种艺术手法,使赵云的武勇比其他人表现得更加充分,从而产生更加突出的艺术效果。

首先是比较。当吕布被曹骏围困在下邳城时,为了向袁术求助,吕布不得不把她许配给了袁术儿子的女儿。他“用棉花把女儿包起来,用盔甲把她包起来,背在背上”,企图突围。但在对方的截击下,“吕布虽然勇猛,却总把一个女子绑在背上,怕伤着,不敢突围。”结果“我只好回π”,再看赵云“解开绑带,放下心罩,把阿逗抱在怀里”,想杀,哪个勇敢哪个胆小,反差多么鲜明!

二是出发。《演义》多次通过敌人、我、朋友的反应来描述赵云的勇猛无敌。对于君来说,赵云的名字有很大的威慑力。汉水之战,黄忠被曹骏包围,赵云前去迎敌。他接连刺中江草焦冰和慕容烈,“杀入重围,如入无人之境”。曹军用将张合和也“吓得不敢见他们”。曹操得知后惊呼:“当年的长坂英雄还在!”“紧急命令说:‘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轻敌。在吴栋,赵云的名声也为妇女和儿童所熟知。诸葛亮借东风,赵云取夏口而回,周瑜派徐盛、丁奉分水,水陆两路追击。赵云一箭射断了徐盛的拖绳。岸上的丁奉把许胜的船叫到岸边说:“赵云什么事都敢做。你知道他在大阪的时候有没有晒太阳吗?我们要做的就是回答。在刘备与阚罗基的一次相亲中,听说赵云站在刘备身边,便问:“是不是太阳高照的时候,大阪都在捧斗?”并称赞道:“真是个将军!”在刘备集团中,赵云更是令人佩服。当以勇猛著称的马超第一次向刘备投降时,恰好刘璋的部下刘勇和马汉前来进攻,赵云率军撤退。“刘备负责马超在城里喝酒,他从来不坐。子龙斩之,献于宴上。”马超也是又惊又敬。这些侧笔,以少胜多,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其次,罗贯中用了大量的笔墨,从多方面展现了赵云的德行。历史上,赵云的优秀品格在言情中得到了艺术的再现。比如他救了公孙瓒之后说:“今日党风起云涌,民不聊生。云愿意从仁义之主那里表现他的深明大义,而不是特别从袁那里去投主。通过劝阻刘备将名产田产送给官吏,反对刘备伐报仇,表现出忠义谏勇;所以他把刘备集团的创举放在首位,拒绝娶贵阳知府赵范的妻子,以示克己奉公;他不与黄忠争锋,打胜仗也从不自夸成功,以示谦虚谨慎,等等,这些都是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罗贯中加了一点染料来讲故事,这里不多赘述。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罗贯中在表现赵云的德性时,特别突出了他的机敏和细腻。本来历史上赵云在这方面并不突出,但罗贯中再次发挥了他的艺术创造力,惟妙惟肖,惟妙惟肖,使赵云的形象在刘备集团中独树一帜。当蔡瑁邀请刘备到襄阳企图加害他时,赵云率领三百人马跟随刘备。到了襄阳,“云穿甲挂剑,不可行。"第二天的酒席上,赵云依然"佩剑",只是因为刘备的命令,才勉强坐到了外厅的座位上。喝了一会儿酒,他不禁担心起来。他进去观看,发现刘备逃走了。他立即带领300名士兵出城寻找。寻之,不见刘备。”子龙欲入城,恐有埋伏,引军至新野而归。“当他回到新野时,刘备仍然下落不明,他整夜到处寻找,直到找到刘备。整个过程中可以看出他的机敏和细腻。正因为如此,刘备和诸葛亮对他的工作都特别放心。诸葛亮派使者到吴栋,让赵云在约定的日期接他。刘备去江东结婚,诸葛亮明确表示:我做了三个方案,不可行但不可行。周瑜死后,诸葛亮去柴桑吊唁,赵云保护...赵云从来不像关羽那样狂妄,也不像张飞那样鲁莽粗心。他总是畏首畏尾,兢兢业业,一次次圆满完成任务。这一特点,加上他英勇、正直、谦虚等美德,使赵云成为《演义》武将形象系列中最完美的人物。

罗贯中又一次想得高明,把赵云的闪光点保留到了最后。历史上赵云最后一次重要经历是建兴六年(228年)随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诸葛亮“提高嗓门经顾颉路,曹真派人去取。亮使(赵)云与邓骘拒之,而攻祁山。云芝兵弱敌强,败于山谷。但是,他们集合了所有的人坚持下去,不会被打败。兵退,降为镇军将军。”对此,罗贯中在很大程度上做了一个浪漫的转变:先是70岁高龄的赵云在诸葛亮出兵前自告奋勇当前锋,在芒特连杀魏国将军韩德的四个儿子,吓得韩德“胆战心惊”;“西凉兵知道了龙的名字,又见英雄还在,谁敢出战?...然后失败地离开。”第二天,他再次与邴巍对质,不到三个回合,他就刺中了敢于做错事的韩德。这场斗争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赵云和作品的主体还活着。二、虚构赵云刺死曹真副先锋朱赞,再次立下战功。三是省略了赵云“败给吉谷”的事实。第四,生动地描述了赵云和邓骘从容退兵的过程:赵云让邓骘用自己的旗号先撤,他自己掩护在后面。这种虚幻的安排让害怕赵云的魏军不敢放手。赵云有时冲到魏军面前,把他的先锋苏杰刺死;他不时出现在魏军身后,大声喊着:“邴巍失陷,震惊百余人。”。于是赵云安全撤退到汉中,一路上没有任何损失。这样描述的结果是,这种撤退似乎是读者心理上的胜利。五是描写赵云拒绝诸葛亮赏赐,令“孔明叹:‘始皇帝在日,常称子龙之德。情况就是这样。“赵云从来没有像关羽那样狂妄,也没有像张飞那样鲁莽大意。他总是胆大心细,兢兢业业,一次次圆满完成任务。这一特点,加上他英勇、正直、谦虚等美德,使赵云成为《演义》武将形象系列中最完美的人物。

(3)

现在可以讨论一下,为什么赵云的形象会在读者心目中超越关羽和张飞,在武将形象系列中排名第一。有这么一句话:“赵云是花墨最多的武将形象。”愚蠢的想法恐怕不是。诚然,根据毛宗岗的解说,赵云在《演义》中从第七回死到第九十七回,跨度九十一次,超过了关羽七十七次和张飞八十一次的跨度。但是,这只是因为在历史上,赵云比关羽晚死十年,比张飞晚死十年,比张飞晚死八年,在三国政治军事斗争的舞台上呆的时间要长得多。罗贯中改变不了这个基本的历史事实。因此,赵云在《演义》中活动的时间跨度自然超过了关和张。其实只要你仔细统计一下,就可以看到嘉靖本的240个条目中,关羽的名字直接出现在19个条目中(毛本14个),张飞的名字直接出现在8个条目中(毛本7个),赵云的名字只出现在7个条目中(毛本5个),可见赵云在全书中的地位明显不如关羽,而与张飞大致相似。更重要的是书中的正面描写(注:不是一般的长相,更不用说赵云的侧面了,明显比关羽少,但和张飞差不多。举个例子就够了:嘉靖这本书描写关羽从“降汉不降曹操”到“一骑千里”再到“古城相会”的历程,一口气写了八章(毛书中二十五到二十八回);而《长汉博之赵云救星》的描写只占了一个篇幅(《毛本》第四十一回)。相比之下,罗贯中更愿意写哪个形象,还不是一目了然?

还有一种说法是:赵云是罗贯中最理想最敬业的英雄。傻傻的,这不符合罗贯中的创作意图和人物设计。

诚然,罗贯中对作品中的赵云形象十分喜爱,他曾致力于精心塑造,因为赵云和关羽、张飞一样,符合罗贯中“渴望统一,歌颂忠诚”的政治道德标准;但在罗贯中的理想天平上,赵云的分量并没有超过关羽和张飞。我们来比较一下罗贯中对关、张、赵的总体评价。写关羽被杀后,罗贯中一连安排了五首诗和一首颂,对关羽表示极大的敬佩和哀悼。其中一首诗赞美他:

大义凛然,英风遍地。

另一首诗有更高的评价:

虎生将辅佐,而父子二人会阻止曾经的胡为吗?

千年的憧憬、丰功伟绩等。

将关羽与封建社会公认的功勋卓著的圣人伊尹、周公相比较,很难不称赞美。写完张飞被刺,罗贯中整理了四首诗,一评一赞,对张飞进行了全面的评价。其中,赞美最热烈的是《庙颂诗》这首诗:

长野桥的桥断了,但是左宗棠把它还回来了。

西蜀大受推崇,功名利禄重。

赵云死后,罗贯中不仅引用了赵云的圣旨,还安排了三首诗予以热烈赞扬。《寺颂》首诗云:

救世主立下了汗马功劳,繁荣了国家。

一船飞汉水,一马飞当阳。

义勇军包罗万象,忠义阳光。

在方清逗留的历史上,它应该与天长。

另一首诗又云:

单枪匹马敢独行,毁锋破敌。

都说飞虎队勇猛,不负英雄千古名。

由此可见,罗贯中对赵云的评价略高于张飞,但不如关羽。所以关羽是武将形象系列中罗贯中最理想的人物。

不用说,罗贯中在演义中表现出了关羽的很多缺点。但对关羽某些缺点的描写,如傲慢、固执、麻痹、轻敌等,只能证明罗贯中在写作中基本坚持了尊重历史的现实主义态度,而不能说明罗贯中有意将赵云塑造得比关羽更完美;后人认为关羽的其他短处,如华容道放走曹操,原是罗贯中的艺术虚构,是他为表现关羽“恩怨分明”和“忠贞不渝”而设计的重要情节。罗贯中不仅不认为这是关羽的缺点,还大加赞赏:

见义勇为,保持正气,想着报恩终身。

威名如日月,誉撼坤。

今天的读者当然不会认同罗贯中的观点,但也不能不承认,这正是600多年前的作家实际持有的观点。结合以上对比,我们可以说,罗贯中的主观意图是把关羽塑造成一个更高层次的理想人物,而不是认为赵云比关羽更符合他的理想。那么,为什么读者对赵云的印象比关、张好呢?

首先,这是因为《演义》中的赵云是一个集真实性和独创性于一身的生动的艺术形象。罗贯中笔下的赵云,是一个技艺非凡的传奇人物,同时又是一个符合艺术真实要求的人物。这不仅是因为言情中的赵云处处都有历史人物赵云的影子;不仅仅是因为罗贯中生动地再现了从黄巾起义到三国时期的历史时期,不仅战火纷飞、悲壮惨烈,而且“英雄众多,勇武睿智,波澜壮阔,感人至深”,将赵云的英雄业绩置于特定的时代氛围中,使得赵云形象具有了强烈的时代气息;又因为罗贯中在描写中非常注重细节的真实。也就是说,在前面提到的血战韩坡这个案例中,在这个以虚构为主的重要情节中,罗贯中充分发挥了赵云过人的武艺和胆识,但也不忘为赵云设置一个可信的环境和条件:一是让赵云独处,没有其他累赘;第二,在杀死赵云的过程中,除了和张合战斗了十几个回合之外,他的其他对手都是曹骏的庸人,并没有对赵云构成真正的威胁。第三,曹操为了制服赵云,下令“不要背后捅刀子,要活捉。”这让赵云突围成为可能。所以读者虽然觉得赵云的勇敢高不可攀,但心理上却信以为真。

另一方面,罗贯中的赵云是一个有独创性的人物。在《三国演义》出版之前,小说史上没有赵云这样的英雄形象。这一形象的成功主要归功于罗贯中。在言情小说所写的数百名武将中,给人留下鲜明印象的名将有数十位,但只有一个像赵云这样的形象,既有胆识又有胆识,机敏又谨慎,人们绝不会觉得他与其他名将有什么共同之处。在言情小说巨大成就的影响下,历史小说创作如雨后春笋,蔚为大观。这些作品中,不乏骁勇善战、智勇双全的常胜将军,其中不乏较为成功的;但是,他们不能和赵云的形象混为一谈,更不能代替赵云的形象。这种纵向和横向的对比,证明了赵云确实是中国古典小说人物画廊中一个独特的形象。黑格尔曾指出:“最杰出的艺术技巧是想象。想象力是有创造性的。”罗贯中在塑造赵云这一艺术形象上再次显示出了极强的创作能力。但真实性和独创性的结合,只能解释为什么赵云形象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从而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却不能解释为什么读者更喜欢赵云而不是关羽和张飞。在这里,更重要的原因是读者审美观念的变化。

需要指出的是,在《三国演义》出版到清末的500多年里,读者对赵云的印象并没有超过关和张。由于罗贯中从“扬忠义”的道德标准出发,主观上要把关,张(尤其是关羽)的形象更加高大完美;明清时期的读者大多囿于“忠义”的传统观念,审美标准与罗贯中大体一致。比如明代赵普的诗《二州之韵如何判》写道:

神器会被诈动,英雄会起来维护。

徐申刘只有一个人,服侍曹张扬而不霸道。

敌破襄樊之勇而降,以竹帛闻名。

自古忠义不称,衣架常荐酒。

明代,侯菊贞的诗《易捷苗宋慈时宇韵》也写道:

看看当时的同事,你却怒中原。

清代毛宗岗《读三国志》云:“历录一盒,名如浮云,盖世无双者长如云。是古今天下第一奇人。”由此可见,当时的人对关羽比对赵云更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