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的主要内容和创作背景

《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的一部小说。这部作品以萧红自己的童年生活为线索,串起孤独的童年故事,生动地反映了呼兰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和人文情怀。以下是《呼兰河传》的主要内容和创作背景,仅供参考。

《呼兰河传》的主要内容由七章组成:第一章和第二章写小镇风俗,第三章和第四章谈家里的亲戚朋友,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描写独立的人物。作者运用自由舒展的巡逻艺术手法,以情感的跌宕起伏为脉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呼兰河畔的小镇,为这个小镇的风土人情,为各色人等的生死悲欢,做了一部传记。茅盾对《呼兰河传》的评价是“一首叙事诗,一幅色彩斑斓的山水画,一串悲伤的歌谣”。呼兰河镇的生活或许有些平淡,但无论是画店、放河灯、舞神、娘娘庙会、野舞台剧,还是北方大自然的风霜雨雪、火烧云,萧红都用如画的语言“在灰暗的日常生活背景前,呈现粗线条、鲜红色和带有原始色彩的绿色”,勾勒出充满童真意象的场景。

《呼兰河传》的创作背景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全国抗日形势低迷。此时,萧红和丈夫离开重庆,飞往香港。当地“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在大东饭店为二人举行了欢迎会。3月,萧红在剑道扬中女中参加香港女校筹备委员会举办的纪念三八劳动军座谈会。

面对国家破山河的景象,以及作者本人出生在东北哈尔滨,也就是呼兰区,《呼兰河传》应运而生。1,1940(民国二十九年)九月,《呼兰河传》开始在星岛日报副刊星座连载。2月20日完成10;连载65438+2月27日完成。

萧红(19116月1 6月-1942 6月1 10月22日),中国现代女作家,被誉为“三十年代的文学女神”。奶名荣华,本名张秀焕,后改名张幼英(一说:张乃英)。笔名萧红、银翘、玲玲、天地等。

1911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早年丧母。1932年认识了肖军,1933年以悲歌为笔名发表了第一部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出版了名著《生死场》。1936年游历日本,写散文《孤独的生活》和长诗《沙》。1940年随端木蕻良抵港,后出版中篇小说《马伯乐》和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2 65438+10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在香港去世,享年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