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兵变》中有哪些耐人寻味的细节?

法律、戏剧和伦理的冲突。1944年,二战结束前,震惊美国海军的“凯恩兵变”事件在漂浮在南太平洋的几乎报废的旧战舰凯恩号上爆发。小说《凯恩号兵变》描述了一个军事法庭对“凯恩号”战舰兵变的审判过程。不久,作家赫尔曼·沃克将他获得普利策奖的小说改编成戏剧《兵变》,轰动了百老汇乃至欧美。1988该剧由英若诚翻译成中文,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邀请美国著名艺术家查尔登·海斯顿执导该剧,朱旭、任宝贤分别饰演魁魁格少校和格林伍德律师。高中的时候,在人民艺术学校看《兵变》是一种独特的体验——两个多小时的法庭辩论仿佛在我脑子里煮了一锅粥,直到最后格林伍德把一块蛋糕放在基弗脸上,我才意识到厄本的表演特别搞笑。回家的路上,突然想到这部剧只用了两个场景,从头到尾都没有一个女人,却一步一步拖着我走完,还觉得意犹未尽——这在我身上从来没有发生过。我不知道这部剧对我选择专业有没有影响,但是在大学学了几年法律之后,《兵变》剧中的场景和台词逐渐时不时的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和法学院的学生聊天时,我总是推荐:“前几年有一部很好看的剧叫兵变,你应该看看。”于是暑假终于如愿以偿,赶上了人艺60周年的机会,看了兵变的重新编排。这一次,我坐在二楼最后一排,离舞台很远,但我从头到尾都很兴奋——之前听过的台词在我脑海里全部变成了潜台词,我意识到“和尚的戏”其实是一个噱头,真正构成戏剧魅力的是戏剧冲突所揭示的法庭辩护逻辑和伦理冲突所包含的一套极具张力的戏剧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