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来处——路遥《人生》
路遥所著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一直广为人知,而这里我想谈论的是路遥的另一篇作品,他的成名作——《人生》。
路遥对于陕北这一片生他养他的黄土地有着极为深厚的感情,贫苦农民家庭出身的他将自己对家乡的情感倾注到了《人生》以及他后来的作品之中。读他的作品总能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浓厚的、让人觉得亲切的乡土气息,我没有生在陕北,从未亲身体会过陕北乡村那种朴实又热情的民风。读《人生》的时候,我的脑海里却会浮现出精彩的画面,有黄土地上集体劳作的农民,也有隔着山沟沟喊话的青年男女,更有那些当地村民“信口拈来”的信天游。
我依稀记得在小时候看过一部叫做《走西口》的电视剧,讲述的也是这里的故事,我对这部电视剧所剩不多的记忆里面仍旧保留着那带着浓厚陕北口音唱出的信天游:“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那哥哥的手,一送送到大门口......”陕北的民风总是给人大方豪爽的感觉,他们在表达感情这方面毫不吝啬。这一点在《人生里面》能够找到很多映照。巧珍对高加林、黄亚萍对高加林的情感的表达都是直接而率真的。打了一辈子光棍的德顺老汉,在后生面前提起自己年轻时喜欢的姑娘,都还能唱起她曾唱过的信天游,唱到哭又唱到笑。在高加林的叔父被调回家乡的时候还有巧珍与马栓结婚的时候,村里的人们都会赶来凑热闹、帮忙做饭,人多到主人家的窑里站不下。虽然村里也会有纷争拌嘴、闲言碎语,但是当有人遇到挫折时,大家又都会不计前嫌,施以援助之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是陕北地区独特的文化底蕴造就出来的既率真又实在的性格。
再说作品本身,《人生》是一部非常写实的小说,它反映了那个年代的农村青年一代的科学开明思想与父辈一代的保守落后观念的冲突,也反映了在新兴文化浪潮的影响下,生长在土地里的人们面对城市文明的矛盾心态。这两处矛盾尤其体现在高家村里的“巧珍刷牙”、“漂白粉事件”和高觉新与巧珍的恋爱三个情节中。
巧珍没有上过什么学,从小到大都是农民身份。高家村的农民们把刷牙这件事看做文化人才做的事情。当巧珍听高加林的话开始刷牙时,不仅引来一众村民的围观与嘲笑,更是让自己的父亲感到丢脸。高加林与巧珍将漂白粉洒进村里公用的水池里,却引来村民们的愤怒,以为是洒进了洗衣粉,才高考结束不久的巧玲出来为大家科普,却引来村民们更多的怨声。高加林与巧珍恋爱,两人纯粹而美好的感情在村民的口中却显得那样不堪,巧珍的父亲更是因为高加林的家世与现状看不起高加林。讲卫生与自由恋爱在他们这些村民的观念里仿佛是一种禁忌,他们避之不及。但彼时的县城已经不会这样了,可以看出,高家村需要一个能够带这些村民走向开化的人。
我个人认为,不忘本是一个人非常重要的品质,但这也是很难得的。高加林虽然也不是全然忘了自己的来处,但面对高家村等待着他回来的巧珍与县城里和他一起齐头并进的黄亚萍,他的纠结与选择的过程是他在农村与县城之间抉择的写照。面对离开高家村进入县城的机会,高加林是欣喜的,但当他在巧珍和黄亚萍之间抉择的时候,他却是痛苦的。最后他的选择是出于他对于自己个人以后发展的考虑,他通过“走后门”的途径来到了县城,从这里开始,高加林的背后就有了隐患,这个隐患也最后将他打回了“原型”。在他的人生发光发亮,自己正意气风发的时候,这个隐患爆发了。他在县城里努力工作,是人们口中的明星人物,他努力让自己与城市结合得更好,最后却又回到他奋力想要逃离的地方。兜转了一大圈,又回到了最初的起点。
我认为文中的高加林是一个非常矛盾的人,他聪慧博学,文采出众,又英俊帅气,在高家村里,他是毋庸置疑的人才。但这里却束缚着他,他所受到的教育让他更加向往外面的天地。在高家村里,他有着为人懦弱而平庸的父亲和裹着小脚的母亲,他生在一个只能靠在黄土地上辛苦耕耘才能有吃喝的贫苦家庭。而他在县城里上高中时,身边有着思想开放的同学,他可以在这里与同学们激烈而热血地探讨国际问题,可以享受现代文明带给他的满足感与优越感。
高加林是自卑而敏感的,他回到家里谋生计时,张开嘴巴叫一句“买馍馍咧”都会让他脸红到一个音节都发不出来,甚至东躲西藏,生怕遇见熟人;后来去收粪,每去一个地方都会在外面考虑会不会有认识的人在这里......他总在自己的自尊受到伤害时痛哭,他太纠结,有太多没必要的在意。我觉得他不够坦然,这是《人生》里除了高家林外,高家村人几乎都有的品质,或许是高加林他的家庭条件与他的文化水平不符的缘故吧。文中的黄亚萍、巧珍的妹妹巧玲,还有高加林的高中同学克南,都与加林一样上过了高中。黄亚萍与克南是县城的人,住在县城,家庭条件自然不会差;巧玲虽然生在高家村里,但她的父亲是村里的“二能人”,家里也算富足。某种意义上说,这三个人在物质上并不匮乏,他们对于那个年代的“奢侈品”应该是见怪不怪的态度。可能是这种差距刺痛了高加林,他才在自己民办教师的职位被撤下,不得不回到农村时表现得那样痛苦,后来得知能够回到县城时,他又那样欣喜,甚至撇下与他一起面对流言的恋人巧珍,进而与有着开明心态和开阔眼界的黄亚萍在一起。人们都会自私,我能够理解,但人不能太任性。他对于巧珍与黄亚萍之间的抉择是痛苦的,但他只是为自己选了一方就要抛弃另一方而难过和愧疚,他会令对方伤心痛苦这件事并没有在他的难过里面占多大的比重。高加林也是可怜的,他有满腹的才学,也本有一份体面受人尊敬的工作,却因为没有“关系”丢了饭碗,这是不公平的。他有上进心是好事,但是在他向上努力的同时他丢弃了太多东西。他沉浸在县城的新世界里,他不愿想起自己家里的破窑洞,也不愿想起曾经那样喜爱过的巧珍。
我想,就算生活再不公平,眼前有再多的苟且,我们都要有自己的本心,不能忘了自己来时的路。没有过去的经历,又哪里会有现在的自己。想要的太多,舍弃的太多,最后失去的也就更多,甚至落得一无所有。所以高加林应该更加坦然一些,对自己更加诚实一些,如果他这样做了,我想他也不会到最后才幡然悔悟,却于事无补。
读《人生》时,我看着书中的高加林,不自觉地比对着现在的自己。我问自己有没有想过得更好,我当然想。我又问自己有没有过遗忘家乡,我的答案是没有。读完《人生》,我的心里多了一条红线——外面的世界再精彩,我也不会沉沦其中以至于忘了自己姓甚名谁,家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