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喜县详细数据收集
闻喜县历史悠久。自左毅桐乡改为闻喜以来,已有265,438+000多年的历史,名人众多,古迹众多。魏晋地图之父裴秀,唐代中兴圣人裴度,宋代著名抗金人物赵鼎,清代“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深秀;有唐玄宗写的、韩愈写的《御碑》,也有祁隽藻写的《平淮西碑》。
至2014年,辖区土地总面积1167.1平方公里,下辖7镇6乡342村,户籍人口42万人,县城设在桐城镇。
2018年9月7日,山西省正式批准闻喜县退出“省定贫困县”,并向社会公布。
2065438+2009年3月,被列入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县。
基本介绍中文名:闻喜县wén xǐ xiàn外文名:闻喜县别名:桐乡、左毅行政区类别:县辖区:华北、中国、山西省、晋南辖区:7镇6乡* * *驻地:桐城镇电话区号:0359邮政区号:043800地理位置:山西省西南部运城盆地与临汾盆地交界地区:1164平方公里人口:420, 又称晋南方言气候条件: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著名景点:中国宰相村等机场:运城关公机场火车站:闻喜站、闻喜西站车牌代码:晋M管理局。 组织沿革,名称由来,历史沿革,行政区划,地理环境,位置与边界,地形,水文,气候,自然资源,人口,经济,交通,社会,基础设施,社会治安,旅游,名优特产,风土人情,著名人物,郭璞与裴度,组织沿革的名称来源于汉武帝外巡途经左毅桐乡,温平南越胜利,因闻喜县,属河东县。" )。历史沿革据说春秋为晋之地,战国属魏。闻喜县秦左城,隶属河东郡。汉武帝丁原六年,北征匈奴,改郡名为闻喜。北魏属正平县。北周的正平县迁到城关以北20公里的龙头堡,东移永州。北周明帝二年(558),改东庸州为江州,辖正平县。北周时期,正平县、闻喜县迁移至新绛县。隋开帝十年(590),闻喜县迁至城关东北14km处的东镇,属将军郡。大事业末改桐乡县。唐武德元年(618),改名闻喜,属江州;元和十年(815),郡迁城关西南,4公里,属河中宅。五代再移民统治了今天的城市;五代汉元年(948)属解州。宋属解州。清朝属平阳府;雍正七年(1729)属江州。历代郡县的名称都没有改变。民国元年(1912)直属于山西省* * *,民国三年属河东路,16年归省管辖,民国二十六年归第七行署领导。1943年,在与夏县交界处设陆机县,辖王集山脚下的柏林村,隶属太岳区三专署,1946年撤销。1947年闻喜全境解放,归还晋绥边区第十一机构。1949隶属津南区运城区,转陕甘宁边区。后归山西省,属运城地区。1954属于津南地区。1967属于津南地区。1970属于运城地区。2000年运城市为地级市。行政区划至2014,闻喜县辖7镇6乡:桐城、郭家庄、迪奥、薛颠、东镇、梨园、河底、神柏、杨峪、后村、裴社、后宫、石门,县属桐城。地理环境闻喜县位于山西省西南部,运城市北端,运城盆地与临汾盆地交界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10 59 ' 33 " ~北纬11 37 ' 29 " ~ 35 34 ' 11。东与绛县、垣曲相连;北部与侯马、新疆相连;西与稷山、万荣、盐湖区接壤;南与夏县毗邻。辖区东西长57.55公里,南北宽45.3公里,总土地面积1167.11平方公里。距省会太原369公里,距北京848公里。闻喜地貌闻喜地处黄土高原,地形多样,沟谷、台地、丘陵、山地并存。其中,河谷盆地35.83万亩,占总面积的20.47%;丘陵、台地和山地面积139.23万亩,占总面积的79.53%。闻喜县三面环山,地势西北高,东南高,中间低,中间有明条岗凸出。盆地在两条沟之间,丘陵遍布全县。涑水河谷盆地海拔450-500米;中条山山前海拔550-800米;中条山海拔1500m,相对高度1000m;梅梁川海拔510 ~ 550米,北苑海拔690 ~ 750米,相对高度250米。中部明条岗海拔500 ~ 600米,相对高度150米。水文上有两条主要河流:涑水河和沙运河。涑水河发源于绛县陈村峪,向西流经闻喜、夏县、郓城、临猗、永济五星湖,在袁宏道西汇入黄河,全长195公里,在闻喜县境内长32.5公里。它是北方的一条间歇性河流,平均年流入量为4370万立方米。入库流量集中在汛期,枯水期干涸。沙运河发源于汤旺山北麓,在闻喜县北部由东向西流入吕庄水库。气候为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昼夜温差大,四季分明。春天干燥多风,夏天炎热,秋天多雨,冬天寒冷多雪。十年九旱,春旱秋涝;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461小时;年平均蒸发量为1838.9mm;年平均降水量439.8毫米;年平均气温8 ~ 14℃,1月最冷,平均气温-3.2℃,7月最热,平均气温26.5℃。年平均风速1.9 m/s自然资源闻喜县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分布广。到2014年,已探明矿藏16种,包括铜、钼、钴、金、铁、铌、钽、铀等8种金属矿产。非金属矿物包括长石、石英岩、石灰石、蛭石、石榴石、大理石和型砂。辖区耕地79.2万亩,主要种植小麦、棉花、玉米、高粱、谷子、豆类和油料作物。人口:2012抽样调查显示,* *地区共有128572户,总户籍人口408950人,其中城市人口174621,农村人口234329人。在册人口中,男性人数为208651,女性人数为200299。员工17606,员工16518。经济概况:2013年,闻喜县实现生产总值1069亿元,增长10.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1.5亿元,增长13.5%;财政总收入5.96亿元,增长15.9%;固定资产投资达到90亿元,增长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65438亿元,增长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73元,增长13.5%;农民人均纯收入6794.5元,增长14.5%。农业:闻喜是传统农业县,小麦种植面积为山西省最大。种植业以粮食作物为主,包括小麦、玉米、高粱、谷子、水稻、荞麦、豆类和马铃薯。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油料、药材、花生等。到2012年,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到136万亩,经济林面积发展到100亩,药材种植面积发展到3.8万亩,完成退耕面积133.6万亩,恢复天然林植被6.7万亩。工业:闻喜县主要工业有陶瓷、玻璃、五金、工具、活塞、毛巾、糖醛、化肥、水泥等工业。2010年,闻喜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6543.8+074亿元,销售收入达6543.8+076亿元,工业增加值达42亿元。到2012年,闻喜县金属镁产量达到12万吨,形成了钢铁、金属镁、玻璃器皿、陶瓷、机械加工、化工、建材、绿色食品等八大支柱产业。规模以上企业50家,从业人员4万多人,工业经济对金融的贡献率达到90%以上。闻喜县交通便利,南同蒲铁路纵贯闻喜县南北,梨园至谷堆支线铁路为通往中条山矿区的专用线;太原至毛金渡、焦作至侯马干线公路、大运高速公路、大运二级公路、泰丰路穿境而过,文远、通石等二级公路全线贯通。此外,还有从闻喜县通往永吉的支线公路和多条通往县内各公社、队的简易公路。闻喜县社会基础设施2012年,闻喜县先后投资4亿多元完成了城南大街路基施工、连接文远路与大云路的东立交桥工程、人民广场、西湖公园、人民礼堂、泰丰路、新开路、城西大街等拓宽改造工程县域交通第一环路网已经形成,城区扩大到12.5平方公里。公路建设方面,完成路网工程改造1.050公里,新增油路35.5公里,新增水泥路1.000公里。电力建设、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方面,新建35KV变电站3座,扩建改造5座,新建改造低压线路1134.43km,覆盖96%的村户。到2013年,闻喜县教育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闻喜二中、城西电子计算机学校教学楼建成投入使用。一座新的艺术博物馆;实现电话覆盖到每一个村庄的目标;有线电视户数超过31,000户,220个村通上了互联网。西湖公园、大云路县城段拓宽改造、城东大街、泰丰路、新开路改造等重点工程竣工;完成全国58所小学危房改造,完成职教中心使用;完成25个农村饮水解困工程,解决了34个自然村654.38+0.3万人的饮水问题。社会保障到2013年,闻喜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4.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发展加快,符合条件的城镇居民和农业贫困户居民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失业率应控制在4.5‰以内。旅游中华宰相村:裴氏家族的发祥地,位于闻喜县裴白村,南同蒲铁路、大运高速、太丰二级公路穿村而过,地处山西“根文化”和“文明溯源游”的中心地带。裴氏家族一直在等一个皇冠,官方传记有六百多部,著名的不下一千部。有“天下无第二裴”“裴家是天下第一裴白”等说法。裴氏起源于商周,兴起于汉魏南北朝,兴盛于隋唐,衰落于宋金元明清,历时三千余年。中国宰相村唐王山:位于中条山脚下的石门乡,海拔1.752米,古称条山、京山。夏末,人们逃到了唐城,唐城在这座山上建立了营地。经过七年的休整和训练,公元前17165438年,他们出兵攻克结帝,消灭夏建商,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后人纪念这位当年的君主。汤旺山是商汤文化和晋国濮探文化的发祥地。是省级天然林保护区,文物古迹众多。位于主峰的唐王寺始建于商周,在唐、明、清时期进行了重建和扩建。寺庙建筑都是用细石建造的,简单、坚固、独特。尽管在苍桑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雨,它仍然屹立在悬崖上。唐王以其独特的商汤文化遗迹而闻名。唐王山文西文庙:又名龚雪、宣圣庙,是供奉春秋时期伟大教育家孔子的庙宇,位于文西县东北角。宋先平四年重建,元大德七年因地震倒塌。明弘治四年重修,占地38亩,是山西省最大的文庙。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从南到北依次是大成门、池畔、蓟门、大成殿。右边是传教和教学斋。大成前有乌龙影壁,影壁后有砚池。大成殿宽五间,深三间。拱门五步,玻璃歇山顶。寺内存有40余处明代孔子行碑刻和宋元明清碑刻,均保存完好。闻喜文庙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闻喜文庙东泽湖:龙的故乡是闻喜县的东泽湖,是《左传》召公二十九年记载董府奉龙的地方。东泽湖是以龙文化为主题,集自然、历史、人文等为一体的生态景区。东泽湖盛产荷花,洁白如玉,多孔细渣,脆甜。夏秋时节,白水滩两岸杨柳成行,十里平湖荷香。东泽湖与荷香融为一体,以其神奇的传说和独特的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东泽湖闻喜县特产有“闻喜煮饼”、白莲藕、柿子、远志、白楸、北苑馒头、北苑苹果等。北苑柿子,肉质如枣,汁多味甜;北苑馒头,做工精细,色泽如雪;葱油饼,配料考究,酥脆可口,被誉为山西三大名吃之一;董泽白莲酥爽,质细多孔。所以晋南有句谚语,用来暗示喜欢的人聪明。玉口紫蒜,质量好,个头大,味浓而辣;雪莲茎细,叶肥,营养丰富;焦山矿泉水以其微量元素含量高、口感好而闻名。闻喜烧饼:在山西有“饼中之王”的美誉。烹饪蛋糕在明朝后期变得很有名。从清朝嘉庆年间到抗日战争的300年间,不仅流行于天津、北京、Xi、太原等内地城市,而且在上海、广州、海南等地也很有名。鲁迅先生在小说《孤独者》中说“我拿着两包闻喜产的水煮饼去见朋友”,可见闻喜水煮饼确实很有名。晋南民间把“煎”叫做“烹”,烹饼其实就是一种油炸小吃。闻喜煮饼看起来像满月。因为表皮覆盖着白芝麻,所以外观是白色的。掰成两半,就能从皮肤里拉出一窝3-6厘米的金丝。吃在嘴里,酥沙绵软,不黏腻,甜而不腻。吃后有松柏的余味。闻喜煮饼钩编:它是在1970年代发展起来的,采用丝光,经过精心设计,采用千变万化的针数和方法,编织成各种图案,品种多,花样新,造型美,实用性和观赏性强,深受各界女士的喜爱。2006年,它参加了中部五省的文化博览会。织锦贴:一种民间手工艺艺术,以优质织锦布为原料,按图案采用收、剪、串、平、叠等工艺制作而成。其技法严谨,技法独特,色彩鲜艳,作品丰富。主要作品有戏曲脸谱、关公形象、孔雀山茶花、富贵花开、金鸡菊花、黛玉葬花等。花馍:闻喜素有“花馍之乡”的美誉。每个村子都有做花馍的能工巧匠。当地有句话叫“有包子就有,有东西就有东西”。闻喜花馍不仅可以食用,而且具有很强的观赏价值,花样繁多。拼装的花墨给人以空灵、神秘、生动的感觉,其色彩鲜艳、和谐的装饰深受人民喜爱。闻喜花馍有花饼、花馍、吉祥物、菜顶四大系列200多个品种。”花馍”是以圆形、桃形、鱼形的面团为花馍主体,出笼后插入所需的面花。大多数吉祥物是动物。闻喜花馍的制作经过凝、揉、发酵、揉、揉、蒸、上色、插花九道工序。闻喜花馍广泛应用于节日、婚礼、生日、葬礼、梁、乔迁等诸多民俗活动中。2006年6月65438+2月65438+8月,闻喜花模入选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闻喜花墨绣:在闻喜,人们的生活用品和衣帽多以刺绣装饰,如衣服、帽子、鞋子、鞋垫和被子、枕头、婚礼帐篷、桌围、椅垫等。,都有不同的刺绣图案。刺绣图案多以通俗内容为主,如洋洋得意、喜鹊登梅、松鹤延年、二龙打珠、凤凰牡丹等。闻喜民间刺绣取材广泛,造型生动,运用了平针、钩针、挑针、抽针、成圈、盘锦、堆锦、扎花、剪花、建花等多种技艺。在色彩的运用上,采用了强烈的对比色,如红色、大绿色、大蓝色、大黑色作为底色,绣出的图案是淡雅的色彩,使刺绣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寻求色彩的和谐。闻喜刺绣色彩丰富多彩,虽然刺绣中使用的颜色很少。因地制宜订婚:无论自由恋爱还是媒人介绍,都要订婚。吉日由女方选择,男方认为合适时举行订婚仪式。男方请懂礼仪的人和执事提一个菜篮,把猪肘、糕点、香烛鞭炮、龙凤花包子、嫁衣、棉花、几件衣服、嫁妆放在里面,去女方家祭奠祖先。女方的长辈和亲戚给新女婿送礼,然后女方的亲戚去拜访男方,男方的长辈和亲戚也送礼。婚礼:结婚的吉日由男方决定,女方同意后,举行婚礼。婚礼前一天下午,男方请人把嫁妆搬到女方家。婚礼当天早上,新郎理发,祭祖。吃完早饭,去女方家问候。进入女方家,新女婿先向女方的祖先行礼,然后稍事休息,祭拜。传统是磕头,然后向祖先鞠躬。新郎向新娘鞠躬,欢迎新人起床。新娘和新郎向他们的祖先致敬,然后出发了。婚礼:婚礼队伍回到男方家,婆婆为新人套一把玉锁或一条金项链,新郎在新娘头上插花。祭拜完土地神,进入花厅举行婚礼。最后,这个男人用丰盛的酒席招待了她的亲戚和朋友。婚后第二天,新娘和新郎一起带着礼物去娘家。新娘在婆家一直呆到第10天,然后1人才回娘家。过了10天,她给老公的亲戚买了些小礼物,整个婚礼就结束了。淘媳妇:又称“逗媳妇”、“闹洞房”,是传统婚礼程序之一,时间在婚礼当天晚上,形式随时代变化。这些节目形式多样,一般都是关于新婚夫妇的性启蒙。随着自由婚姻的逐渐普及,从1990年代开始,喧闹的洞房逐渐变得文明起来,大多是喜庆的。闻喜县,名人辈出,有地理学家裴秀,文学家郭璞,历史学家裴松之,法学家裴铮,还有百日运动六君子之一的裴度、、。其中,裴家历代做过宰相的有59人,做过将军、大臣、御史的有200多人。宋代著名人物司马光曾说:“文是士大夫之林”。郭璞(276 ~ 324),郭璞,郭璞,西晋末年人,著名古代训诂学家、文学家,堪舆鼻祖。西晋灭亡后,他离开家乡,逃到了江南。他先为宣城太守尤因参军,后定居济阳。因《南郊赋》和《符江》受到晋代皇帝司马睿的称赞,被封为左郎,后升为尚书郎。郭璞一生著述颇丰,先后注释了《山海经》、《穆传》、《楚辞》、《水镜》、《尔雅》、《三藏》、《方言》等历史典籍,计10万字。郭璞的诗被誉为“东晋之最”。传世诗歌22首,其中14游仙诗为代表作。今闻喜县汤旺山有郭璞书店,据说是郭璞的阅览室。裴杜(765 ~ 839),中性化人物,唐代著名人物。元和七年,因平定加入唐朝的韦州藩镇有功,受到唐宪宗的信任和重用。唐元和九年(813),吴少阳病逝于淮西,其子吴元吉入丧,调兵反叛。元和十二年,裴度亲自亲临前线督战。临行前立下字据:“贼若灭,则在空中,贼若在,则终身回朝。”宪宗为之落泪。裴度派苏俪在一个雪夜奇袭蔡州,活捉了武元吉,平定了叛乱,结束了10年的淮西割据。裴度晚年隐居洛阳,经常与白居易、刘禹锡一起作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