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学派的起源

崆峒派是中国传统武术流派之一。崆峒武术创立于崆峒山,先于少林、峨眉、武当,是道教文化的组成部分。费鸿子,唐代甘肃人,吸收了当时瓜州(今敦煌)等地的舞蹈,形成了崆峒派重要的深厚武学“花间门”。崆峒武术流派取众家之长,集其术、套路、武艺于一体,讲究实战、实战把握,以强身健体、增长功力为目的。崆峒武术的特点是“法宝”(兵器),不属于十八般兵器。形式多样,小巧玲珑,便于携带,不易被对方发现,在打斗中往往能出奇制胜。

崆峒武术从唐代开始兴盛,在晚清达到顶峰。到了现代,基本上已经脱离了普通人的视线。以至于大多数人都认为崆峒派只是武侠小说中的一个虚幻的门派。

在现代武侠小说中,崆峒派是一个高贵正派的流派,武术以剑术为主,走的是冒险和尖酸之路。

其实剑术只是崆峒派的武术之一,崆峒派使用了扇子、吹尘器、铁耙、双钩等多种武器。现代弟子习武,很少用剑。

金庸在崆峒山立碑,“崆峒武功,魏徵黄曦”。其实崆峒武术流传很广。在晚清的广东,武术成为抵御外敌的工具。崆峒派第八代掌派袁一飞,第九代掌派胡非子,皆有战功。

崆峒武术不只是道士练的。月牙铲、、范都是崆峒派的常用器械,而拳术则有十八罗汉、崆峒太极拳,充分融入了佛、道、儒三教文化。

想看更多具体点这里/p/2118358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