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学作品为例说明全知视角的特点。
一般来说,第三人称占主导地位,这种叙事的传统特点是没有视角限制。
叙述者比人物更大,叙述者像一个无所不知的神,可以同时出现在不同的地方,知道过去,预测未来,任意挖掘任何人物的内心深处。
汪曾祺的短篇小说《陈》采用了“全知视角”的叙事模式。这部小说向我们讲述了陈晓晓的故事,一个过去的农村男妇产科医生。叙述过程就像一个见多识广的老乡在给我们讲什么。
福楼拜的代表作《包法利夫人》、鲁迅的《秀给大众看》和《肥皂》都采用了这种全知视角。
这种叙述方式给了作者充分的自由,因为没有视角的限制。传统叙事作品采用这种叙事方式是很常见的,但正是因为作者获得了充分的叙事自由。
这种叙事方式往往会产生一种倾向,即叙述者可以完全控制和操纵作品中关于人物及其命运的所有事件,剥夺了接受者对作品进行探索和解释的大部分权力。
扩展数据
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特点在于“全知”:作者不仅知道整个故事,而且知道所有人物的所有秘密,包括他们复杂微妙的心理变化。中国古代小说一般都是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直到近代,中国作家才有意识地运用叙事视角的技巧,使小说的艺术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第三人称最大的好处是叙述者可以在被叙述对象之间自由穿梭,有更多的叙述空间,叙述更加客观有序。鲁迅的第三人称小说以更为冷静的本性批判现实生活。选择性的全知视角,从故事中一个人物的角度讲述。
因为限于写一个人物的思想感情,比全知视角更贴近现实生活;同时又是连贯的,连贯的,因为所有事件的发生,所有人物都是用一个价值标准来看待和衡量的。
镜头视角:以客观的叙事视角,作者完全置身事外,只写自己的所见所闻,不写自己的所见所闻。这就拉大了作者和他的故事之间的距离,读者必须尽力自己去理解这个故事。
第三人称小说的叙述者在小说文本之外,他离小说文本很近,但不进入小说文本。他带领作者和读者来到现场,告诉我们事情的经过和场景,但他不是这个事件的参与者。
当小说的叙述者把叙述的具体任务转移给小说中的一个人物时,就成了第一人称小说。小说中的“我”,一方面带领我们在小说的世界里漫游,另一方面又亲身参与小说的事件,影响事件的发展。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视角时,故事是由故事中的某个人物来讲述的。
第一人称叙述有很多优点。它让故事显得真实,仿佛有人在给你讲故事,大大缩短了读者与故事中人物的距离。
参考来源:百度百科-全知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