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芙蓉镇》500字?

读《芙蓉镇》有感

顾华的《芙蓉镇》是十年浩劫前后的聚焦镜。

我不知道这个时代,但我觉得我有必要一窥父母经历的动荡时刻。那是上一代中国人抹不掉、刮不掉的烙印。这个时代无数人在煎熬,或者在一切归于平静后暗暗难过。

如作者在全文开头的序言:“唱出一首严厉的农村牧歌。”是的,岁月如歌,但回荡着心灵震撼的岁月,应该是怎样的音乐?作者为这些人编织了不同的旋律:

强民辉却是穷美人的胡,认为靠劳动致富、愚钝沉默的屠夫李桂贵因自身困难而背叛自己和胡的旅长李满庚,无奈“看破世面”的北兵顾延山,装疯卖傻却从不怀疑真理必胜的秦,冷酷无情甚至有点心理变态。

这些名字被作者赋予了极强的人格影响力,让人不禁联想到它们的真实存在,可谓有血有肉。这些不同身份的人物,在芙蓉镇这个曾经美丽的村庄,奏响了一曲风味浓郁却又充满血泪的严峻乐章。

同时,芙蓉镇的乡村风情画也值得称道。这位经验丰富的作者将自己生活中所熟悉的南方农村浓缩到这部描写文革的小说中,将风云变幻的政治置于风土人情的画面中,通过命运攸关的人物来解读乡镇生活的变迁,力求刻画南方农村的生活色彩和心境。

芙蓉镇的建筑有其独特之处。作者将全文分为四章,每章共七节:“山城民画”1963,阐述时代背景和人物;《山民》1964,文革即将开始,芙蓉镇来了;1969的《大街小巷深处》描述了文革时期芙蓉镇的改头换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79的“今年春天的民情”终于得到了好心人的回报。结构交错,经纬交织,但也是无缝有序。

灾难性的十年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对文化和知识的盲目践踏。许多作家和学者,以及许多正直的男男女女,在精神上甚至肉体上都受到了迫害。幸运的是,还有一部电影《芙蓉镇》,它有着历史的批判力量和文学的影响,诠释着这个动荡的时代,留给新一代中国人一个警醒和鞭策。

本文转载自:/5446.html杜悦/2009/0222/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