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尊为神的王小波,写了20年的“黄色小说”。他为什么悲惨地死去?

01

11,1997年4月的一天凌晨,45岁的王小波以一种颇为悲壮的方式离开了人世。

当时,李银河正在英国访问。出发前,王小波去机场为她送行。临行前,他紧紧拥抱着妻子。他们结婚20年来一直很恩爱。

谁也没想到的是,这一次成了王小波这辈子最后一次拥抱心爱的妻子。

王小波死于心脏病。那个时候,没有人能知道他有多痛苦,但李银河可以从他伤痕累累的额头和墙上留下的凹痕、牙印,想象出王小波经历了多少痛苦,无助和绝望。

这位愤世嫉俗但充满深情的自由骑士永远离开了人世。

当代学者、著名作家、哲学家周得知王小波的死讯后,难掩悲痛:

“我很难过,世界上没有多少聪明人,现在少了一个。”

但是,在王小波去世之前,知道他的人很少。他去世后,甚至没有一个同事前来吊唁。

他一直是一个游走在文坛边缘的作家。他认为自己是个作家,但一直没有加入作协,也没有被当时的主流文化所接受。

出版社不敢出版他的书,把他的书归为“浪漫系列”,认为他的书是“黄色小说”,因为他在书中有大量关于性的描述。

所以,直到他死后,他的时间三部曲才在中国大陆首次出版。

02

关于性,王小波也知道,不是所有人都能像爱人李银河一样理解他,他也不指望别人理解他。

“其实,性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也很重要。我们享受性生活的态度和外国人没什么区别。没必要装神弄鬼。既然重要,自然要讨论。严肃文学避免不了,社会学人类学要研究,艺术电影为了科学艺术要表现,但社会在这方面要限制,所以问题不再是性环境,而是知识环境。”

所以,当其他作家捧回成堆的奖杯和获奖证书时,王小波还在一个简陋的房间里坐着,全心全意地写着自己的文字。

有人称他为“写作流氓”,或者说他的作品“文笔拙劣,结构臃肿,枯燥无味,缺乏分量”,他从来不关注那些虚浮而复杂的道德和名利。

03

他一直是一个坦率、真诚、自信、可爱、自由的人,一个自由的灵魂一直活在他的身体里。

第一次见面,王小波问李银河有没有朋友。李银河说没有,他又问:你觉得我怎么样?

李银河觉得自己丑,对他有一种神秘的自信。

当时李银河的妈妈也觉得他长得丑,得不到。王小波不这么认为。他说,你应该去动物园的爬虫馆。我比他们丑吗?信的最后,我加了一句:你也不怎么看!

你看,我对自己的长相没有丝毫的“抱歉”,也不在乎说真话伤对方的心。

王小波不仅在人际交往中真诚坦率待人,还把这种难得的真诚写进了作品。正如作家绿妖所说:

王小波让我知道,好的文字应该有音乐的节奏,有星星的光辉。他嘲笑神圣的话语体系,崇敬理性之光,向往智慧和诗意。

王小波不仅是一位作家,也是一位自由思想家,但世人不理解他,严重低估他。

04

但如果你只知道王小波是个“不入流”的作家,你就觉得太简单了。事实上,他在成为自由职业代码编写员之前做了很多工作。

他当过农村知青、民办教师、街道工作人员。26岁参加高考,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1980 65438+10月21,大二学生王小波和李银河登记结婚。

四年后,他和李银河去了美国。优等生占有了他,并在匹兹堡大学获得了硕士学位。1988回国,先去了北京大学,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

另外,作为一个理工科的人,他还自学了编程。1990年,他在DOS下编了一套独立的输入法,用程序写了一个类似Word的软件,用电脑写。

那时候会编程的人很少,有专业的评价。那时候我真的没有同时失去雷军和马花藤。如果坚持学习,久而久之就会大放异彩,今天的互联网版图可能会重组。

除了编程,他还考了货车驾照(据说是想以开货车为生),自己“离家出走”,和朋友看不可描述的电影等等。

他的生活充实而丰富,喜欢随性的生活,就像他不喜欢固定模式的写作一样。

“王小波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作家模式。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正在奔向心理释放的道路。”

05

他也是一个勤奋的作家,生前出版了很多书,但无论他多么努力,对自己的写作感觉如何,仍然难以得到当时世界的认可。

但现在,抛开那些世俗的偏见,人们可以用更开放的态度看待他书中的男女之事。

王二在黄金时代对“性”的渴求,一度让人觉得尺度太大。现在,更多的人会看穿王小波想表达更深一层含义的现象。

越来越多的人真的愿意走进王小波,阅读他的作品,洞察他的内心世界。

随着人们对这个有趣的人物的进一步了解,赞誉和赞美也随之而来:

高说王小波是他心中“神一般的存在”,王朔说王小波比我好,说王小波是“高尚的犬儒主义者”。

叶认为王小波的作品是“纯文学”,林称他为“讲真话的王小波”,认为王小波是“对写作自由的不懈肯定”。

小波自己说:我这辈子都不会向虚无投降,我会战斗到死。

人们记住王小波不仅仅是因为他自己,还因为他作为一种象征的自由表达的勇气。当玩世不恭成为时代潮流,敢于表达自己的人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