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生活幸福江南生活

1,江南人文|小桥流水,书店茶馆,串起江南2的人文生态。老照片:你见过光绪三十四年江南的老牛拉水车吗?3.在江南生活是怎样的体验?江南人文|小桥流水,书店茶馆,串起江南的人文生态。

在近日登陆中国艺术宫的“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艺术展”上,新昌古镇“一楼”的沉浸式场景成为“网络名人打卡点”——多少江南人跟着茶馆里的锣鼓声醉了。

这座被称为“一楼书店”的“一楼”,是一座三层砖木结构建筑,临江骑楼,坐在洪福桥头,面向南北大街。可谓是新昌古镇最显眼的地标。始建于同治末年,距今约一个半世纪,是古镇仅有的两处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有意思的是,“一楼书屋”里的沿河悬挂的店铺,其实指的是“一楼茶园”由此而来,是茶馆与评书的不解之缘,也是江南的慢时光。一座小桥,一杯茶,一本书,是江南生活的标配,让人神往。

江南遍地都是茶店,“孵化茶馆”是当地人最常见的休闲方式。

历史学家王在《明清江南社会史随笔》中提到,江南地区的文化娱乐支出在日常消费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高于全国其他地区。他所说的文化娱乐包括在茶馆喝茶,在书店听书。明清时期江南的民间文化娱乐活动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发展,这与当时江南发达的城镇和富裕的经济条件密切相关。如果是这样的话,这种情况一直延续至今。

江南到处都有茶叶店。在江南,去茶馆(有时也叫茶馆或茶座)喝茶被称为“孵化茶馆”,这是普通人最常见的休闲消遣方式,早已成为传统。一个“孵化”字透露出一种闲适闲适的心境,于是时间一点一点流逝,茶汤一点一点冲淡。早在乾隆时期,人们就可以在《儒林外史》中一窥江南茶馆的繁荣。小说中,马二先生六次游杭州,在钱塘门外饮茶,地点在荆祠、雷锋、吴和城隍庙附近。通过他的眼睛,读者发现城市里有很多茶馆,甚至沿路有30多家茶馆(茶摊),而这些茶馆是受欢迎的消费场所。上海的茶馆业虽然比苏杭兴盛得晚,但在20世纪上半叶却是蔚为壮观,至少有800家茶馆。名字极其考究,不仅用“楼”字,偶尔还用“陆”、“园”、“轩”、“亭”等字,甚至取名“满”和“玉壶春”。

事实上,江南不同地区的茶馆根据当地的情况表现出一些差异。对此,苏州作家陶文玉在《茶馆》一书中有所描述。比如苏杭的茶馆,大多是围绕其独特的风景苏州园林、杭州西湖而被认可的——喝园林茶的苏州人不在少数,夫妻园、艺苑都是喝茶的好去处;如果西湖边没有茶馆,西湖肯定是没有主心骨的。如果龙井不生长在拥有西湖的杭州,它将失去许多风味和颜色。其中,三亚园和欧香居是清初西湖边的两家著名茶馆。再来看扬州人对茶馆的偏爱——扬州生活相对富足的标志就是泡茶馆。按扬州人的说法是“早上包水,晚上包水”。这个“缠水”指的是喝茶,“缠水”指的是在大厅洗澡;此外,扬州茶馆还经常配有风味小吃,茶是主唱,各种小吃小吃是合唱。

至于上海的茶馆,重点是“多种”,江浙风味,南方风情,因为从南到北来的各色人等都有。江南很多水乡古镇的茶馆可谓自成一格,往往位于河边,隐于小桥流水人家之中,颇有诗情画意。这样的茶馆也可以说是“最江南”——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胡小明在《江南文化诗学》中指出,“水乡”是江南的眼睛,是江南最明亮动人的地方。

新馆一楼,临水高阁,四开窗,是水乡古镇茶馆的代表。典型的江南水乡街区格局,在今天的新昌古镇依然清晰可见:街道与河流平行,城市依河而立,街道两旁是商铺和房屋。书店、茶园、餐厅等公共休闲娱乐场所乐于坐落在主街与城河的交汇处,方便吸引过往的商人。一楼集桥、水、楼、街于一体,是浦东地区最大的茶馆,占据古镇C位。它所坐落的鸿福桥是古镇上最重要的两座桥之一。它独特的山顶和超出周围建筑的高度宣告了它在城市生活中的突出地位。其名“一楼”的由来,是指其拥有当时新领域最高的楼层。

在江南,很多茶馆都是和书店结合的。流行的“汤书”“墙书”滋养了很多人的曲艺启蒙。

茶馆是喝茶的地方。但是人们来茶馆不仅仅是为了喝茶。这是一个休闲空间,一个商业空间,一个娱乐空间,一个文化空间。

在江南,许多茶馆与书店结合,统称为茶馆书店,成为江南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个起源大概始于明代,有专家推测应该与明代文字的繁荣有关。这也是茶馆创新的经营经验。为了增强竞争力,茶馆老板请来走街串巷的民间艺人表演。喝茶的人不仅可以在茶馆里喝茶聊天,还可以听听民间艺术。当然,茶馆的业务也很多,比如介绍小吃——商业大亨黄楚九在上海开的罗春阁茶馆,日后把生煎馒头变成了主营业务,还有一个娱乐项目,比如开镜、西洋镜——上海福州路上曾经有一个清莲阁茶馆。然而,通常认为在茶馆欣赏曲艺是最符合逻辑的。

很长一段时间,曲艺都是依附于茶馆的。以苏州的书店为例。清初的书店只是在茶室里刻了一个角,临时搭了一个书柜,加了几把椅子。清代中后期,曲艺表演在茶馆经营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直到书店逐渐从茶馆中独立出来,经营更加规范。然而,即使在专门的书店,茶也是标配。只要买票,观众往往可以泡一杯热茶,坐上一下午。在1930年代,苏州有一个茶馆和书店贸易协会,茶馆和书店并列形成一个名称。当时对苏州城乡百姓娱乐生活的一项调查显示,“茶社弹词”、“饮茶听书”等词频繁出现。在上海的老书店里,茶的痕迹也随处可见。杨仲明在《上海的旧书店》一文中写道:“如果书店是一个简陋的茶馆,据说书架放在平地上,叫做‘台本’;书桌用砖或木头做成,比地面高,方便后排观众听和看。这就是所谓的“龙桌”。旧式书店有长条或方形的桌子,两边有长凳或扶手椅,桌上可以放茶具。书桌前的所有长椅或扶手椅,大多是为年龄较大、听书经验较多的人设计的,以示尊重和优待。椅背上往往有一个圆形的杯架(木头或铁丝),后排的听众可以用它来放置茶杯。”

江南的茶馆、书店,在普通人心中是有档次的。区分的标准不在于茶馆的规模和茶制品的质量,而在于聘请的艺人的档次。对此,吴晨宇在《书店上上下下——评弹书店与晚清以来的苏州社会》一书中有所描述。晚清时期,苏州茶馆的常设书店有十几家,其中最有影响的一家后来被称为“一束”。这里指的是老茶馆老一套,成立于1862,是苏州公认的最高档的茶馆。嘉宾多为乡绅、名流、商人,前来演出的艺人均为一流名家。即使是著名演员也能激活原本普通的茶馆书店。苏州市长门外湖天塘市区的“凤凰园”和“桂芳亭”,都因表演著名评弹家马如飞而闻名。

还有“放汤书”“打墙书”的说法,流行于江南的茶馆、书店。“放汤书”是指在一个讲故事的结尾,突然打开茶馆书店的门,让其他看热闹的人涌进来舔尾巴。“壁纸”是指在墙上听讲,不占座位,不花钱。当然,对于名家的表演,是不可能开“汤书”“墙书”的。而“汤书”“墙书”这种普通的表演,对于大众的曲艺启蒙,是一种滋养。陈云年轻时是“墙头草”的常客。他曾回忆,在家乡江南水乡做服务员时,经常听附近长春花园书店的“墙头草”。随心所欲地上了瘾,不仅日后成了“老听众”,而且一生热爱评弹艺术。

《新昌古镇——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与传承》一书收录了两张2003年5月拍摄于一楼的照片,为人们还原了当时新昌茶馆书店的场景。其中一张照片是楼上讲故事的场景:头发全白的老乡们整齐划一地坐着,每人面前放着他们平时用的茶杯;另一张照片重点是贴在茶馆墙上的一张手写的自制“广告”,并附有一首自编的诗。其实早在1930的时候,新馆一楼就已经开了书店,这在原南汇地区是最早的。说书人多为民间艺人,深受居民喜爱,在当地乃至江南地区影响较大。

茶馆里传来的吴侬软语和黑仔琵琶声,成为江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江南人的集体记忆。

自乾隆时期以来,评弹——评话和弹词——是江南茶馆书店中最受欢迎的民间艺术,受到江南人民的广泛青睐。

为什么是评弹?其实这经历了时间的淘洗,也与其逐渐形成的* * *雅俗共赏的特点密切相关。中国传统戏剧有很多种,包括昆曲。而过于诗情画意的昆曲,难免曲高和寡,受众群体狭窄,不适合出现在各色人等云集的茶馆,所以逐渐淡出茶馆,多在曲社演出。评弹作为一门古老而优美的说唱艺术,相对于昆曲来说是接地气的,在以后的发展中也会不断调整和完善,最终成为江南地区茶馆的“黄金搭档”。

评点,俗称“大书”,多讲历史故事和江湖英雄。《三国志》、《水浒传》、《英雄豪杰》、《金台传》都属于这一类。弹词俗称“小书”,多以才子佳人为题材,典型故事有《珍珠塔》、《金凤凰》、《三笑》、《武文向秋》等。吴侬软语、黑仔琵琶以及它们承载的种种故事,成为了太多江南人的温馨回忆。从苏州走出来的叶圣陶,在1930的随笔《评书》中,生动地讲述了自己小时候听书得来的门道:“小书要说得详细,大书比小书更注重表现。讲故事的人坐在椅子上,面前放着一张半桌子。他偶尔站起来也不容易摆动,但就像舞台上的演员,打架的时候,打诨的人一定要把双方的手势给别人看。”“讲故事不把重点放在书里的事情上,往往在能加的地方加很多“插曲”。‘穿插’的来源无非是‘林中偷笑’之类的。当然,能安排一到两个‘穿插’的都是专家。”

江南茶馆里经常可以找到充满亲切的地方口音的民间戏曲。有研究者调查了18世纪以来江南居民在休闲娱乐生活中的消费情况,发现江南的茶室戏是“咸有九调十三调”,除了评话、弹词外,还有谭黄、花雕、道情、杂耍、邻家戏、木头人戏、花鼓调、莲花乐等。总之大部分是大众化的,反映大众的审美情趣。连话剧都进了茶馆。浙江第一剧种团,成立于1912的浙江第一新剧种团,在杭州天仙茶园舞台演出。

江南传统戏曲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在不同地区的茶馆里,你可以听到具有当地特色的节目。比如新场古镇大大小小的茶馆里的“评书”,等于评弹,是锣鼓。这是南汇地区最原始的民间艺术之一。以前叫太保书,名字来源于太保,是上海郊区农村的一种求平安的活动。它以说唱的形式表现出来,有旁白、演唱、独唱、二重唱等。内容是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形式逐渐从宗教仪式中出现,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民间说唱形式。2004年,在文化部公布的29个国家级民间文化保护项目中,原南汇锣鼓书被列为上海市唯一入选项目,而新场古镇被确定为“锣鼓书”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在古镇上,另一个曾经与一楼齐名的茶馆书店中华楼,如今被改造成了中国锣鼓书艺术馆,让游客欣赏锣鼓书的表演,了解它的历史。一楼也不时上演锣鼓喧天。

作者:范昕

图:新场镇供图,视觉中国历史照片,文慧日报。

老照片:光绪三十四年江南,你见过老牛拉水车吗?

杭州城市鸟瞰图。本文选取的老照片,是18岁的美国少年西德尼·甘博于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拍摄的。他在杭州、上海以及从杭州到上海的途中拍摄了这些照片,记录了晚清江南的风光。就摄影而言,甘博的水平不算太高,但这些照片的意义在于其历史价值。

水牛在杭州拉龙骨水车。这种龙骨水车在古代江南地区很常见,是一种方便的灌溉工具。车体靠池塘倾斜,水牛拉动大轮轴,大轮轴带动小轮轴转动,然后车体叶片把水擦干净,送到农田。这种水车的出现,对解决排灌问题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杭州商业街。这条街不算宽,但路面干净整洁,店铺招牌一字排开,风格简约。我们还可以清楚的看到,一家店铺的二楼挂着一面旗帜,那就是清朝的国旗——黄龙旗。国旗的图案是黄色背景上的蓝龙和红色珠子。

杭州一家店铺的木匠。木匠的手艺都是师徒相传的。这个年轻人应该还是个学徒。工匠领域有句老话:“三年徒刑,两年见效。”跟师傅学几年,再给师傅干几年,也算见习。实习结束后,你就可以自己创业了。

嘉兴三塔。这三座宝塔位于嘉兴西门外的京杭运河岸边,建于唐代。经过一千多年的历史,它仍然屹立不倒。古人之所以在这里建塔,是因为这里的水又深又急,船只经过时经常会沉没。人们猜测是有白龙在兴风作浪,于是建造了三座塔来压制压力。

京杭大运河畔的人们。运河四周都是砖木结构的房子,上面铺着鱼鳞细瓦。运河前的石阶经过多年打磨,一直延伸到河中。河上停着船,随意扔着几个竹篮,人们悠闲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这一幕有着浓郁的江南水乡韵味。

在江南生活是怎样的体验?

生活在江南感觉很幸福,环境很好,气候湿润养人,食物比北方人更精细,所以南方女人更漂亮。